1 正常肠道菌群的特征
健康成人的肠道中大约有 10M 个肠内菌,约400多种。其中专性厌氧菌占99 %以上,以粪杆菌及双歧杆菌为主,主要分布在结肠部位,胃肠道的其它节段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则较少。结肠中的细菌在生长发育及发酵过程中,产生各种代谢产物,可对宿主全身及肠道生理功能产生有益或有害的影响。结肠细菌的存在与该部位基质的特性、氧化还原电势、pH值及其它特性有密切的关系。新生儿在刚出生时肠道是无菌的,出生后1~2h通过吞咽及由肛门上行方式建立菌群,出生后3d开始迅速增加,1周左右达顶峰 。刚开始菌群中兼性厌氧菌占较大优势,如大肠杆菌、肠球菌及葡萄球菌等。这些细菌在生长过程中消耗氧气,为肠腔创造一个高度厌氧环境,利于厌氧菌生长。随后兼性厌氧菌的优势状态被专性厌氧菌取代,从而完成初级演替[1]。此外,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可能与喂养方式也密切相关。有研究证实在两岁以下的婴幼儿尤其母乳喂养儿的肠道中厌氧菌占绝对优势,其中主要是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两岁以后接近成人肠道。
2 微生态制剂的药理作用
微生态制剂是在微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调整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健康水平的生理性活菌制品 (微生物) 及其代谢产物以及促进这些生理菌群生长繁殖的物质制品。目前国际上已将其分成3个类型,即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素。微生态制剂是利用正常菌群或其促进物质制成活的生物制品,用以补充和充实微生物群菌落内涵,改变不正常的微生物菌落成份,维持和调整微生态平衡,达到防病、治病,增进健康的目的。目前,用于微生态制剂的菌种有双歧杆菌、乳酸杆菌、乳酸球菌、肠球菌 、链球菌、明串珠菌、片球菌和地衣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的主要作用机理是使肠道内减少或缺乏的正常微生态在数量上或种类上恢复其生态平衡,结果可利于人体营养吸收,提高人体防御力,刺激机体建立完善的免疫系统,维持消化道内环境相对稳定。为达到上述目的,其作用方式有:①生成有机酸维持肠道P H值抑制致病菌;②生成过氧化氢杀死致病菌;③ 产生天然抗生素 (细菌素);④竞争拮抗作用;⑤防止有害的胺和氨生成;⑥改善矿物质代谢;⑦产生有助消化吸收的酶和维生素 B族;⑧调节免疫等。
3 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
微生态制剂在早产儿喂养并不耐受中的应用。早产儿良好的生存离不开有效的营养,而这又有赖于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黏膜屏障功能和动力的成熟与完善[2]。长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是三种重要的肠道正常菌,人从出生至死亡,一直与它们保持着和谐的共生关系,它们的存在与数量的多少对人体的生理和健康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喂养中直接添加它们可以补充人体正常的生理性细菌,自然调整和维持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抑制肠道中对人体具有潜在危害的菌类。其中,双歧杆菌是婴幼儿肠道正常菌群的优势菌,它的存在及数量上的多少对婴幼儿的生理与健康有着重要影响[3]。在消化、吸收、排泄过程中,以双歧杆菌、乳杆菌为主的微生态制剂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金双歧是由长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组成的三联活菌微生态制剂,活菌数高。刚出生的早产儿,胃肠 道处于无菌状态,喂养中应用金双歧可直接补充早产儿肠道内有益的生理菌群,这些生理菌群含有各种酶,能水解蛋白,分解碳水化合物,使脂肪皂化、溶解纤维素,从而促进食物的 消化、吸收和利用;代谢过程中还产生大量有机酸,刺激肠壁蠕动,从而促进胃的排空。
微生态制剂与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很多,常常是几种原因同时存在。如胆红素生成增多;肝细胞摄取胆红素能力低下;肝细胞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不足;肝细胞排泄胆红素的功能不成熟;肠肝循环的特殊性等。其中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是新生儿黄疸的重要原因,原因是:①在肝内形成的胆红素,无论是胆红素葡萄糖醛酸一酯或胆红素葡萄糖醛酸二酯均有不稳定性,随胆汁排出后,在十二指肠或空肠pH偏碱情况下,通过非酶性的水解过程,或经肠腔内较高浓度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 (β2GD)的作用,使部分结合胆红素分解为未结合胆红素,迅速被肠黏膜吸收回到肝脏进入血循环;②新生儿肠腔内的胎粪,约含胆红素80~100mg/dl,如胎粪排出延迟,也可加重胆红素的回吸收,使肠肝循环的负荷增加;③初生新生儿肠道内无菌或肠道菌群量少,不能将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素原,随粪便或经肾脏排出,也增加了胆红素的回吸收[4]。国外研究提出细菌源性的β2GD和硫酸酯酶对许多物质的肠肝循环起重要作用,如胆红素、胆汁酸、激素、胆固醇、某些药物等。国内研究β2GD可来源于胆汁[5]。应用微生态制剂如吗咪爱散剂治疗,本品是富含乳菌的微生态活菌制剂,进入肠道后能迅速繁殖,夺氧和分解过氧化氢,降低肠腔内氧化还原电位,制造厌氧环境,促进双歧杆菌为主的厌氧菌生长。其干预新生儿黄疸的机制,可概括为:①迅速建立正常肠道菌群发挥其生理功能;②降低肠道β2GD活性,使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减少;③降低肠道pH值,促进胆红素从粪便中排泄;④促进肝酶的活性[6]。
微生态制剂与婴幼儿腹泻病小儿腹泻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症,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6 个月~2 岁婴幼儿发病率高,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7]。小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酶的活性较低,营养需要相对较多,胃肠道负担较重,调节机能差,机体防御功能差,易患各种类型的腹泻病,严重影响了小儿健康和发育。近年来国内外应用微生态制剂通过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抑制肠道病原菌繁殖,从而达到治疗腹泻的目的。长双歧杆菌能在肠粘膜上通过磷酸壁与肠粘膜上皮细胞相互作用密切结合,形成生物学屏障,构成肠道定植抵抗力,阻止致病微生物的定植与入侵,且长双歧杆菌能产生较多的乳酸和乙酸,降低肠道 pH值,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可减少肠道毒素的产生和吸收。同时还可激活人体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增加人体免疫力[8]。
鼻 、咽是呼吸道的起始端 ,其生态平衡是机体呼吸系统健 康的关键 。过去一直认为炎症就是致病微生物的感染 , 现在 的理念则是除了真正有致病微生物感染外 ,很大一部分患者 并无致病菌 ,其炎症是由该区的微生物平衡失调引起 ,从恢复和调整上呼吸道种群平衡的思想出发 ,查明鼻炎 、咽炎病人患处菌群失衡的状况 ,找到缺失或已经处于弱势的菌种制成生物制剂 ,补充到患处 ,从而使上呼吸道种群重新达到平衡 ,达到治疗目的 ,这已经成为人类治疗上呼吸道疾病的理想途径 。 小儿肺炎是我国小儿住院疾病的首位 。肺炎继发腹泻的发生率为 25.0 %~52.9 %[9] ,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原因可能为[10] : ①抗生素的应用使肠道菌群失调 ; ②支气管肺炎病原菌 本身对消化道产生一定的影响 ; ③患儿所吞咽的痰液中有害物质对肠道的刺激 ; ④抗生素本身对肠道的刺激 。微生态制 剂如贝飞达由长型双歧杆菌、嗜酸乳酸杆菌 、粪肠球菌经适当 组合而成的活菌制剂 ,三者组成一个在不同条件下都能生长 ,作用快而持久的联合菌群 ,在整个肠道黏膜表面形成一道生物屏障 ,防止致病菌对人体的侵袭 , 抑制有害菌产生的内毒素 ,维持人体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 。
4 微生态制剂与变态反应性疾病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地球生态环 境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 ,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呈全球性增长趋势 。过敏性疾病正成为新世纪的流行病 , 成为全球性健康 问题 。世界变态反应组织对 30 个国家进行的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 在这些国家的 12 亿总人口中 ,有 2.5 亿人患有 Ig E 介导的过敏性疾病 , 包括过敏性鼻炎、哮喘、结膜炎、特应性皮炎、食物过敏、药物过敏和严重过敏反应等 。近年来,在所有的过敏性疾病中, 过敏性鼻炎哮喘的患者人群迅速增加。世界卫生组织认为 :“全球性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流行呈增长状态”。药物治疗能高效控制过 敏性疾病的症状和改善其生活质量,但不能改变本病的自然过程 ,也不能治愈 。微生态制剂至少可降低特应性湿疹皮炎综合征的发病 ,进一步防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对于支气管哮喘的防治 ,哮喘的发生与胃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减少有关, 其机制与 Toll 样受体 ( TL R) 如 TL R2、TL R4 和 TL R9 信号传导有关。有文献报道双歧杆菌可以影响 Th1 和 Th2 平衡 ,可增加 IL210 的产生 ,进而调节小儿的免疫系统 。 |
|
|
|
|
共 0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4-7-8 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