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1232

淫病证用穴特点

石仲兰 于 2014-7-23 08:58 发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23 08: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风证
常用穴及其被载次数是:曲池21、百会20、足三里14、风府10、合谷9、委中9、列缺8、悬钟8、神庭8、风门7、足临泣7、申脉6、间使6、肩井6、阳辅6。取穴特点是:
1、多用阳面穴:人体阳面毛孔较大,腠理开疏,外风易从此侵入人体,并可产生瘫痪痿痹等运动系统的病证,人体的运动功能靠骨骼肌主持,而人体阳面的肌肉较阴面的肌肉为发达;风性主动,致病时多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可表现为震颤、抽搐、角弓反张等内风症状,这些症状也与人体运动系统有关,故治风以阳面穴为多。
2、多用上部穴:风性轻扬在上,“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又因为风痫、卒风等证是脑部中枢疾病,故治疗以选头部穴为多,尤以顶部穴为最。
3、多用关节部穴:风证常见于运动系统的肌肉骨骼病症,关节是人体运动的枢纽,故治风也常选关节部肌肉附着处的穴位。
4、多取督脉与足三阳经穴:风具有“善行而速变”的特点,侵犯人体的部位广泛,且以阳面为多,故治风当多取足三阳。督脉为阳脉之海,督率诸阳,又循脊贯脑中,可治疗脑部病变引起的内风症状,故占诸经之首。

二、寒证
常用穴及其次数是:关元16、太溪14、神阙14、大都10、涌泉10、气海10、曲池9、内庭9、商丘8、中脘8。取穴特点:
1、多取下部穴:因为人体下半身藏有脾、肝、肾三脏,其功能为消化吸收水谷精微,制造与贮存能量,能量充足才能产生热量,益气养阳,温煦脏腑,驱逐寒邪。
2、多取阴经穴:因为阴主里,阳主表,而寒证以里证为多。
3、多取任脉和足三阴经穴:据上述,寒证当取下部穴和阴经穴,而下部阴经即脾、肝、肾三经,故该三经穴次为高。任脉为阴脉之海,与足三阴交会于小腹,故任脉的统计穴次最高,尤以小腹部穴突出。盖《难经》谓:“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脐下”即关元、气海等穴,“肾间”则指位于两肾俞之间的命门穴,以及与它相对的神阙穴,此处藏有命门之火,刺激这些穴位,则可激发“肾间动气”,鼓舞“命门之火”,驱逐虚寒之邪。
三、暑证
常用穴及其次数为:中脘8、气海7、合谷6、足三里5、神阙5、水沟5、内庭4、中冲4、百会4、曲池3、三阴交3、委中3、阴谷3、长强3、百劳3。取穴特点是:
1、多取任脉穴:中暑多因热迫津泄,气随汗脱,导致散热功能失调所致,甚至出现亡阴亡阳的虚脱证候,故治疗当以补气生津、摄阳固脱为先。任脉为生气之源,聚气之会,阴脉之海,妊养之本,有补虚固脱之功能,因此凡遇中暑,当首选任脉穴。常用穴为气海、神阙、中极等。
2、多取背部穴:背部为阳,其穴当有清除阳热之力;背属太阳,属表,易受暑邪侵犯,暑邪郁表则汗不得出,蕴热不得消散,而背部穴又有主持人体的防御护卫功能,取之则可发汗解表,清除热邪;暑湿之邪入侵人体,又常常导致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背俞穴还可调整脏腑功能,起到补益气血、化湿解暑的作用。
3、多取末端穴:中暑常有昏厥之证,而人体末端部的神经末梢最为丰富、最为敏感,刺激之则会产生强烈的痛觉,起到醒脑苏厥的作用;暑邪入侵,阻塞气机,导致阴阳之气逆闭,而末端正是阴阳经脉交界之处,刺灸之可以交通阴阳,调理气机,顺逆开闭;末端又是秽浊之邪积聚之处,而刺灸末梢则可驱邪外出,解郁除积,起到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此末端穴为阳中之阳,故有清热之功效。人体末端主要包括头面、尾骶和手足远端。而大关节为骨之末端部,此外阳气也相对较为旺盛,且是邪浊积滞之处,刺激该处穴亦可清热祛痧、活血逐邪。四、湿、水、痰证
1、湿证多取下肢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性重着,沉积于下,故多见下肢病症。人体阳面毛孔较大,湿邪可乘隙而入。因而腿阳面穴次占居首位。常用穴及其次数为:环跳9、足三里6、委中6、悬钟5、三阴交4、条口3、丰隆3、太溪3、照海3、足临泣3、太冲3。
2、水证多取腹部:水证多见水肿、腹水之类,属内脏与腹部疾患,故多取腹部穴,这是局部取穴的方法。而先取下肢脾、胃、肾、膀胱经穴,亦可以起到健运化浊、通利水道的作用,这是循经取穴原则的体现。常用穴及其次数是:水分7、关元4、足三里3、阴陵泉3、承山3、三阴交3。
3、痰证多取胸脘与上背部穴:痰证常表现为肺和呼吸道症状,其用穴以胸脘部与上背部者为多,这是局部取穴的方法。手三阴经从胸走手,取其经穴,可以宽胸理气化痰,尤以手太阴肺经为突出。常用穴及其次数是:列缺23、肺俞16、公孙11、足三里10、丰隆10、中脘9、膻中9、膈俞8、巨阙8、俞府7、太渊6、少冲5、风门5、膏肓俞5、百会5。
五、燥证
常用穴及其次数为:关冲10、曲泽8、百会8、心俞8、关元7、三间6、神门6、少商5、下巨虚5、少泽5、大陵5、劳宫5、行间5、太冲5、承浆5。取穴有以下特点:
1、多取头面和手背穴:因为清热最常用的是这两个部位的穴位,只有清除了内外邪热才能保存阴液;又因为燥证多表现为口干舌燥,根据穴位的近道主治规律,可取头面颈部穴。
2、多取手掌和足阴穴:手掌和足阴均属末部,可以清热逐邪,但又属阴经,可以养阴。
3、多取任脉和背俞穴:任脉和背俞是补虚要穴,可以养阴生津,故统计次数也较高。
此外还可以取大关节穴以清热驱邪,又可以取肾经穴以滋水养阴。
六、火(热)证
常用穴及其次数为:合谷31、曲池28、足三里26、委中20、间使18、悬钟16、列缺15、肺俞15、百会15、涌泉13、关元13、太溪12、劳宫12、鱼际11、肾俞11、大椎11、百劳11、外关10。用穴特点是:
1、多用上部穴:上半身主持呼吸和循环功能,以输出能量为主,归属阳性,抽以清热泻火多取上部穴。上部穴:上半身主持呼吸和循环功能,以输出能量为主,归属阳性,抽以清热泻火多取上部穴。
2、多用阳面穴:阳经主持防御和护卫功能,一旦邪气入侵,阳气奋而反抗,从而产生实热之火;或体内阴液不足,阳气相对亢盛,亦可产生阴虚火旺,所以清火多取阳面穴。
3、多用末部穴:从生长发育角度来看,生物体的顶端分化最为旺盛,有“阳主生发”之象,而头与四肢的末端为“阳中之阳”,故清火当取末端穴。
4、多用关节部穴:就骨骼本末而言,骨干两端属骨的末部,末部的阳气最盛,故在关节处清火穴较为集中。阳明经穴:阳明是多气多血之经,气血强盛,一旦邪气侵扰,阳明奋起反抗,则反映为阳热亢盛,故多取之
举报 使用道具
| 回复

共 11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4-7-25 06:10

发表于 2014-7-23 20:27:2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学习了.
发表于 2014-7-23 21:37:1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学习了
发表于 2014-7-23 22:4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发表于 2014-7-24 04:5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感谢提供学习资料。
 楼主| 发表于 2014-7-24 06: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客气,共同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4-7-24 06: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客气,共同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4-7-24 06: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共同学习!

本版积分规则

本文内容不够精彩,我要自己发布

发布新帖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626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