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热和腑寒的矛盾如何解决!转载▼
临床上,许多中医都忽略了对经热的处理,原因是在清经热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导致腑寒。所以一旦发现舌苔从黄转白甚至出现白腻苔时,就再也不敢清经热了,导致经热长期不解,化热越来越厉害,最后形成大病重病!癌症其实就是局部化热的结果,为什么利用清热解毒的一些中药,有一部人最后也能治愈癌症就是这个原因。 一个好的中医,如果不能分辨清楚经热与腑热,还有个别同时有表热的,是不能称之为好医生的;即使能分辨清楚了这几个层次,但在处理时不能适当处理互相之间的矛盾,也算不上高明的医生。当然,这句话也是对以前的我说的,因为十几年前,我连自己有明显的经热症状而不自知,还妄称医生,现在想想也是可笑又可怜的。
任何一个中医都知道,有了热,肯定就要清;中药的基本原理就是用寒药来中和这种热性,当然也有导热外出的做法。但对经热是不合适的,即不能外出,也不能里下,就只能中和了。所以,当用寒性中药一段时间后,不可避免地出现腑寒的状态,尤其是原来本身就有腑寒的!首当其冲的当然是胃了,所以胃寒成了清经热的主要障碍!胃寒一旦产生,饮食就会有改变,首先就是食欲下降了,胃不消谷了,甚至大便也开始变化,大多数病人马上就会却步于此,再也不同意清经热了。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体,经还要不断的清热,腑却要加热,但药进去是先进的腑,这个是绕不过去的矛盾!
我的处理方法其实很简单,先清一段时间经热,出现了腑寒后温一段时间腑寒,待腑寒没那么明显后再清经热;当然也有病比较重的,没时间给你这样分段处理,那就分时处理,也可叫交叉处理,也就是前一个小时服清经热的药,后一个小时服温腑寒的药这样交叉处理可以达到同样效果。我个人不赞成在清经热的处理中加温腑寒的药,本来就是药性相反的药在一起,会互相抵消了大部分效果,会相应的把治疗期拉得很长。
|
|
|
|
|
共 0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4-9-9 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