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来宏超 于 2014-11-2 00:02 编辑
中药药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技术操作规范研究 单海军,侯江红,董志巧,李玮,朱珊,任玉梅,王中玉,田春贤,秦凤华,周莉莉 (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目的:确定影响中药药浴疗法退热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多水平析因设计,研究不同药液温度、药液 浓度、药浴时间对药浴退热疗效的影响。结果:2g/100mL和1g/100mL的药液浓度退热疗效明显优于0浓度,2g/100mL组的退热疗效最好,药液温度(38±1)℃、(40±1)℃二水平的退热疗效无明显差异,药浴时间15、 25min二水平的退热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最优的药液浓度为2g/100mL,适宜的药液温度为(39±1)℃,适宜的药浴时间为15~25min。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008BAI53B066);河南中医学 院创新团队资助项目(2010XCXTD11) 作者简介:单海军(1977-),男,河南焦作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 医药治疗小儿呼吸、消化系统疾病及结缔组织疾病的研究。 通讯作者:侯江红(1960-),男,河南郑州人,主任医师,学士,研究方 向:中医药调治小儿亚健康。 中药药浴即在沐浴的温水中加入中药的煎煮液或 提取物,使药液浸渍全身,利用药浴的温热刺激和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达到治疗之目的。中药药浴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在儿科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规范中药药浴疗法的操作技 术, 提高临床疗效,以便推广,我们以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型)为切入点,对影响药浴疗效的药液温度、药液浓度和药浴时间等3个关键因素进行了研究。1对象与方法1.1 研究设计 考查药液温度(38±1)℃和(40±1)℃二水平、 药液浓度0、1、2g/100mL三水平、药浴时间15、 25min二水平,采用2×3×2多因素多水平析因设计,共12 种组合,每种组合重复8次,共96例。1.2 病例选择 均为2009年10月—2010年2月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门诊患者,且符合以下中西医诊断标准。1.2.1 西医诊断标准 依据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儿 科学》(第6版)[1] 标准拟定:①发热,咽痒咽痛,鼻塞、 流涕、喷嚏,咳嗽;②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③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1.2.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 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小儿感冒(风热型) [2] 标准。1.2.3 一般资料 入组96例,符合方案病例82例, 其中男50例,女32例;年龄6个月~2岁48例,2岁以上~5岁34例;体温37.9~38.9℃共56例,39~39.9℃共26例。各因素不同水平组年龄、病程、入组体温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表1)。1.3治疗方法1.3.1 方药组成 柴胡20g,青蒿20g,薄荷20g,连
翘20g,荆芥20g,炒牛蒡子10g,川芎10g。 表1 各因素不同水平组一般资料比较(珋x ±s)组别例数年龄(岁)病程(h)体温(
℃)(38±1)℃
组431.60±1.4526.65±14.8138.82±0.47(40±1)℃组391.54±1.2723.10±15.0238.63±0.490g/100mL组281.43±1.3221.00±15.4638.55±0.341g/100mL组271.41±1.1526.30±15.7838.94±0.532g/100mL组271.89±1.5827.74±13.0338.71±0.5015min组441.36±1.3527.07±14.7838.65±0.4625min
组 38 1.82±1.35 22.53±14.90 38.83±0.50 注:P>0.05。 1.3.2 药物处理将中药饮片粉碎成直径0.5cm的 粗颗粒,装袋备用,每袋160g。使用时,将药物放入清 水中煎煮至煮沸后5min,滤出药液加清水配制成所需浓度。1.3.3基础治疗静脉滴注炎琥宁注射液,剂量按5 mg/kg体重计算。 1.3.4 合并用药规定体温≥38.5℃者,可应用泰 诺林(对乙酰氨基酚)退热。1.4疗效观察 每天洗浴1次,浴后静脉滴注炎琥宁注射液,记录 浴前和浴后24h体温, 绘制浴后24h体温曲线。比较退热效率和解热时间。解热时间指入组开始第一次治 疗后到体温下降并稳定至≤37.4℃的时间。1.5 统计方法 采用SAS6.02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 2结 果 2.1 各因素不同水平组不同治疗时间疗效比较 各因素不同水平组24、48、72h退热效率比较,药 浴浓度0、 1、2g/100mL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2g/100mL组退热效果最好,药液温度(38±1)℃组和(40±1)℃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药浴时间15min组和25min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各因素不同水平组24h、48h、72h退热效率比较[例(%)] 组别例数24h48h72
h未退热(38±1)℃组4321(48.84)32(74.42)38(88.37)5(11.
63)(40±1)℃组3921(53.85)31(79.49)36(92.31)3(7.69)0g/100mL组2812(42.85)17(60.71)20(71.43)8(28.57)1g/100mL组2712(44.44)21(77.78)27(100.00)0(0.00)2g/100mL组2718(66.67)25(92.59)27(100.00)0(0.00)15min组4423(52.27)32(72.73)39(88.64)5(11.36)25min组 38 19(50.00) 31(81.58) 35(92.11) 3(7.
89) 注:温度:t=0.325, P=0.568;浓度:F=6.816,P=0.033;时间:t=0.045,P=0.832。2.2 各因素不同水平组间解热时间比较 1g/100mL组和2g/100mL组解热时间均明显短 于0g/100mL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g/100mL组解热时间短于1g/100mL组,组间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0.05), (38±1)℃组和(40±1)℃组解热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15min组和25min组解热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表3各因素不同水平解热时间比较 组别例数解热时间(
min)(38±1)℃
组43809.5±140.5(40±1)℃组39505.7±113.90g/100mL组281093.0±218.01g/100mL组27510.0±117.8*2g/100mL组27402.0±96.1*15min组44478.2±94.425min
组 38 795.0±140.6 注:*与0浓度组间比较, P<0.05。3讨论 3.1 药浴药液的浓度 既往文献资料未曾对药浴药液的浓度进行研究探讨,经过初步计算,文献报道的全身药浴疗法药液浓度多在5~8g/100mL。研究结果显示从退热效率和解 热时间来看, 2g/100mL浓度的解热时间最短,而且72h退热效率达到100%,2g/100mL为药浴疗法治疗 小儿外感发热的最佳药液浓度。这样就可以节约大量的中药材资源,并且可以降低药费,可谓利国利民。但本研究没有研究更高浓度药液的退热效率和解热时间,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进行药液浓度的深入研究,并从卫生经济学角度分析判断药液浓度的最佳值。3.2药浴疗法的水温高低 药浴疗法按水温高低分为热水药浴(39~45℃)、温水药浴(37~38℃)、平温药浴(34~36℃)和凉水药浴(25~33℃), 热水药浴因具有发汗作用常用于感冒初起[3] 。本研究显示(38±1)℃和(40±1)℃的退热效率和解热时间无显著性差异,再考虑到小儿对高温药液的耐受能力较低,温水药浴比较适合于小儿,这也是婴幼儿游泳的常用水温。因此,可以认为(39±1)℃是药浴疗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适宜的药液温度,这个温度既保证了药浴的治疗效果,又提高了小儿对药浴的耐受力。3.3 药浴治疗时间 小儿外感发热的高发年龄段为6个月~6岁,特别是6个月~3岁,根据观察,年龄越小的小儿对高温(39±1)℃的耐受能力越低,难以在高温下洗浴较长时间,考虑到小儿对药浴的耐受能力,结合临床操作的可行性和本研究的结果,药浴的适宜时间为15~25min,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小儿的耐受能力确定实际的出浴时间, 但应在15min以上,以达到汗出为佳 |
|
|
|
|
共 4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4-11-3 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