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脉铺灸也称为“长蛇灸”,是在我国民间广为 流传的一种独特施灸方法,面积广、艾炷大、火力足、温通力强,收效快捷,是一般灸法所无法比及的[1]。铺灸法益肾壮督、温阳通脉、散寒止痛,主要用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胃病、慢性腹泻、妇女痛经及年老久病、虚损劳伤,注重调理脏腑,改善体质状况,增强抗病能力。对督脉铺灸法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和验证,临证应用中真正获效,应先明确铺灸部位,审辨药性刺激,掌握操作技巧,选择施治时机,注重调养护理,才能充分发挥铺灸法的治病功效。 1 明确铺灸部位1.1 督脉为主,调节整体 铺灸以背部督脉经施术为主,取用督脉正中线 上自“大椎”至“腰俞”穴止,从上到下共计13个穴位[2]。督脉线为背部正中,向两侧有一定的铺灸宽度,所以也包括了脊柱两侧的夹脊穴、背俞穴。背部为阳,督脉为阳脉之总纲,能统摄全身阳气。在督脉铺灸可改善体质,增强抵抗能力,发挥整体调节作用。督脉正中两侧的夹脊穴、背俞穴均与脏腑高下相当,可以近直取攻,调节脏腑功能。艾火的热力扩散至整个背部正中及两侧背俞穴,热度大,感应强,集中火力在短时间内将全身气血温通激发,使病体虚弱的阳气得以温煦、寒湿之邪得以祛除、痰浊瘀血病理产物得以化解、痹阻之气血得以畅通[3]。不同部位的病变可选择不同的脊柱节段重点灸治,如呼吸消化系统疾病重点灸治背部胸椎节段、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重点灸治腰骶部节段,不必整个脊背上下全灸。
1.2 辅以病灶,兼顾局部 铺灸除重灸督脉外,一些疾病也可直接选择在 病灶部位铺灸,并不一定完全局限在背部。如胃脘冷痛可铺灸上腹部中脘至神阙穴一段,妇人痛经可铺灸小腹部神阙至中极穴一段。肩关节周围炎以肩部阿是穴为中心的疼痛局部重点铺灸,涵盖肩髃、肩髎、肩贞、天宗等穴。与传统灸法对准穴位只在一个“点”的刺激方式不同,铺灸大多以穴区为中心而侧重在“面”,由于面积大、覆盖广,作用强大持久,直达病所,有助于疏通局部经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局部新陈代谢。根据每一位患者进行个体化的施灸部位选择,更有利于病证的治疗与康复[4]。 2 审辨药性刺激2.1 艾绒性烈,透达诸经 艾绒辛温性烈,能通行十二经,振奋元阳、祛寒 逐冷、除风燥湿、调理气血,《本草纲目》谓:“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艾火燃烧所产生的近红外辐射有较高的穿透 能力,中心温度可达数百度不等,产生包括红外线在 内的特殊热信号,通过人体穴位对热信号的传递,温煦激发阳气,活跃脏腑功能,通过经络对脏腑起到特 殊的调节作用[5] 。铺灸中艾绒用量多,艾炷大而长,火力足而猛,温通功效强,能够窜透肌肤直达组织深部。
2.2 生姜蒜泥,协同温通 铺灸部位一般需铺垫姜泥或蒜泥,多用鲜生姜 或鲜大蒜捣成泥糊状,现捣现用,不宜久放。生姜对皮肤的刺激刺激性小,不易发泡,短时间内可重复操作,不会因刺激强度不够而影响功效,常作为通用材料[6] 。生姜中含有姜辣素,挥发油中含有姜醇、姜烯等,对皮肤有一定刺激作用,在艾火热力加温后作用可增强数倍,渗透至人体穴位,扩张局部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加强局部病理代谢产物排泄。生姜药性稳定,适合于所有铺灸病证,尤其对虚寒证最宜。大蒜中含有挥发油的大蒜素,有较多的黏性液体,对皮肤的刺激性较强,灸后发泡较大,主要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支气管哮喘、痛风等。 2.3 铺灸药物,增强功效 铺灸的一大特点是在施灸部位铺敷中药粉末, 通过穴位渗透直达病所,增强治病功效。铺灸药粉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督灸粉”,主要成分为肉桂、 丁香、麝香、斑蝥,研成粉状制成[7] 。另有麝斑散、通督散、扶正通督散、风湿散、温通止痛散、骨质增生散等。铺灸药方是根据辨证和病情而制订的,为临床实用有效的验方,在具体应用时要依辨证加减,以适合每个证型的病机。由于铺灸与药物相结合,功效更为彰显,如单用灸法治强直性脊柱炎效果一般,而加入中药铺灸则作用非常明显。铺灸药物大多具有祛风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止痛的功效,再铺垫以生姜泥借艾火之力促进药物的渗透和吸收,透达于体内而增强其效。药物、姜泥、艾绒三者协同配合,即可扶正又可祛邪,共同发挥铺灸功效。
3 掌握操作技巧3.1 循序敷置,薄厚均匀 铺灸操作时,药物敷置应循序进行。通常先蘸 生姜汁擦拭施灸部位,姜汁是一种很好的透皮剂,不但能使药物渗透入里,而且可以黏敷药物不易散落。再沿脊柱正中线均匀撒铺灸药粉,厚度约0.1 cm,宽约5 cm。将捣碎的姜泥、蒜泥或配制的药泥铺在药粉之上,厚约0.5 cm,宽约5 cm,从大椎至腰俞铺成 带状[8] 。铺姜泥、蒜泥或药泥时不宜过薄也不宜过厚,过薄则灼热感太强,过厚则热力不够而渗透较差。泥带四周的低凹处如腰部两侧用干棉絮垫平,以免汁液外溢。轻轻按压泥带的中间部位,使两边 微高,中间凹陷。将搓捻成的三角状艾绒条,分段放在泥带中央的凹陷槽内。 3.2 点火燃艾,热力持久 分别在每节艾绒条的头、身、尾端将其点燃,分3段自行燃烧。施灸时患者体表皮肤温度可达45 ℃,有灼热痛感,应在患者背部自上而下轻轻按摩,使灼痛感扩散。艾炷1壮燃尽后,用手轻轻按压熄灭艾火,移去灰渣,重新铺置艾绒,继续施灸。为了保持火力持续,新的1壮艾绒条最好提前1 min点燃,再移到药泥上铺置,以使与前壮的艾火温度相当[9]。依法施灸2~3壮,整个铺灸约需1~2 h。急性乳腺炎、肋软骨炎因施术部位不平整,病灶处敷置姜泥后,可将2~3根艾条同时点燃对准患处灸烤,虽然火力不如艾炷灸大,但只要时间长、功夫深、热度大、感应强,也能收到同样效果。 3.3 酌用留灸,延续刺激 针刺有留针之法,铺灸有留灸之用,应根据不 同病情确定是否留灸。留灸是灸完规定的壮数后,并不马上去掉铺垫的姜泥与药物,而是只除去艾炷与灰烬,保留药物与隔灸物,用胶布或绷带固定,保留约1~3 h,待温热感消散后再去掉所有铺灸材料,用清洁湿巾擦净施灸部位[10]。留灸时间根据病情与体质不同酌情而定,留灸可使铺灸的功效更为持久。
4 选择施治时机4.1 铺灸时节,伏天为佳 督脉铺灸最好选择在每年盛夏伏天进行,夏季阳气旺盛,三伏天又是一年中最炎热之时,人体阳气最盛,腠理疏松,毛孔开张,气血趋于体表,百脉通畅,是铺灸的最佳季节。此时选取特定部位铺灸,在艾灸热力作用下药物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随气血经络到达病变部位,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扶正祛邪, 增强机体免疫力[11] 。随着医学理论创新改革和全球气温变暖,铺灸时间也有改变,不必拘泥于夏季三伏天,全年中任何时节都可收效,只要不是天阴下雨、雪雾潮湿就行,以天气晴朗、气温高、白天为佳。 4.2 适当间隔,长期施灸 督脉铺灸面积广、艾炷大、火力足、温通力强, 临证中应不同疾病情况各适其宜,恰如其分,以防太过与不及之弊。铺灸不宜过于频繁,每次间隔时间不应少于1周,间隔时间过短容易出现身体疲乏、头 昏等症状[12] 。强壮保健灸宜每10 d 1次,过频则燥火上攻而见口渴、便秘、尿黄,均属灸热伤阴之象。蒜泥铺灸刺激性强,发泡大,祛邪功效明显,用于病邪深入筋骨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每年盛夏铺灸1次,连灸3年,但间隔时间太长,不易控制 病情[13] 。姜泥铺灸刺激性弱,发泡小,扶正功效明显,用于病邪侵入脏腑的哮喘、胃痛、腹泻、妇女痛经及小儿遗尿,夏季每月铺灸1次,连灸3个月。长期坚持施治不但可以治疗疾病,同时可以减少反复发作的次数,所以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
5 注重调养护理5.1 灸后处理,清疮刺疱 铺灸后施术部位皮肤有潮红灼热感,有的会出现温热感循经向远端传导,扩散到整个上肢或下肢乃至全身。潮红灼热感经历数小时即可消失,无需任何处理。蒜泥铺灸刺激强度大,会随渗出液增加 局部表皮出现小水疱,小如粟米,大如鸡卵。水疱应 用消毒针引流,并用药棉揩干,涂龙胆紫药水以助收敛结痂。为了使病邪排除干净,水疱尽量养得老一些,超过3 d后才挑破放水,刺疱时自上而下,逐一引 流,出水务尽[14] 。刺疱出水后用龙胆紫外擦以助结痂,重者外敷膏药以防感染。 5.2 居食调养,固护正气 施用督脉铺灸,调养护理起着重要作用。铺灸 前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和豆制品,不食鸡、鸭、鱼、肉类肥甘厚味及滋养品。凡饮食清淡的人灸后水疱清稀,引流快;而饮食肥甘油腻的人灸后水疱呈胶质糊状,影响疗效。铺灸前2 h内切勿进食,防止灸时因胃肠受热蠕动而致腹痛、躁动不安,无法坚持到铺灸完毕。施灸后忌食生冷、辛辣刺激、肥甘厚味之品及奶酪、鸡、鹅、鱼腥等发物,以免留恋病邪,禁食生冷 瓜果以保存体内阳气[15] 。铺灸后应安静休养,保持精神愉快,避免受凉,不用凉水洗澡,不用电扇直吹。施灸后病人因出现排毒反应可能有低热,如果体温没有超过38 ℃,尽量不用或少用抗菌消炎药。铺灸后2周内禁行房事,避免耗伤阳气,以利病情恢复[16]。 督脉铺灸属“大灸”之法,集热疗、光疗、药物刺激及特定部位刺激等多种作用于一体,其特色在于热力叠加、重在温通,调节整体、兼顾局部,择时施治、顺应变通。督脉铺灸有温补督脉、强壮真元、调和阴阳、温通气血的功效,目前在脊柱关节、四肢筋骨、内脏虚寒及妇女、小儿病证中应用广泛。但由于督脉铺灸的操作难度大、费时费力、火力猛烈、容易发泡等原因,真正会铺灸操作的人不多,无疑限制了它的正确运用。因此掌握铺灸法运用要点,知常达变,积极推广这一有效的特色疗法,充分发挥督脉铺灸卓越的治病功效,确有必要。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
|
|
|
|
共 1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5-6-28 0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