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21-7-28 09: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开班前,“善医行”的梅姐去当地考察调研,村医们说村里没啥病人,就连当地最有名的村医,最多的一天不过看了4个人。

梅姐心里咯噔一下:义诊是“线下深度实操”的重头戏,要是没人来可咋办。

课程安排,头5天是理论学习,后5天是义诊。义诊设在延安马坊村卫生室,那是一间宽敞亮堂的大屋子。

义诊第一天,梅姐一大早就在卫生室里候着。到了点儿,打开大门的一瞬间,梅姐如释重负:礼堂外人头攒动,村民挤挤挨挨站了一大片。马坊村的村民听说北京来了医生免费义诊,都想来看个究竟。

接诊的是本村的村医刘红舞,刘大夫在助教指导下给老爷子扎针,老爷子当下就说腿不酸了。后面几天,老爷子每天来找大夫治疗,到第四天已经不用搀扶,可以在礼堂里慢慢地走上几个来回。每次扎针前,老爷子都反复嘱咐刘大夫:管用,好好学,以后就按老师教的这样,接着给我治。


还有位杜大妈令人印象深刻,她第一天来的时候,躲在人群里,眼神闪躲不敢直视医生。梅姐一眼看到她,主动上前询问情况。大妈嘴角溃疡,舌头肿得厉害,一点舌苔也没有。村医学员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脉象施针,舌头红肿明显消退,渐渐出现苔组织,还有淡淡的白。

第二天,大妈一进门就直奔梅姐,拉着她的手说:“我跟你说,我今天早上吃馍了!”

杜大妈这才主动聊起自己:孩子早夭,她陷入抑郁,不愿出门见人,也不敢和人说话,渐渐地嘴角发炎溃烂,舌头也红肿胀痛。跑过几次医院,看过一些大夫,都没能查出病因。因为溃疡,杜大妈吃什么都疼,不能吃甜的也不能吃咸的,稍微有点刺激、有点味道的都不能吃,顿顿只能喝稀汤。杜大妈就这样过了二十多年,病情和身世一样令人叹息。


杜大妈说,没想到义诊扎了一次就好多了,更没想到第二天早上自己能吃馍了。家里有粮有面,但她好多年没吃过一口“干”的了。

马坊村现在全是崭新的房子,还配套完善了大礼堂、幼儿园等公共设施,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这次义诊,解决了老爷子、杜大妈多年的顽疾,他们的生活彻底不一样了。


200名村民的马坊村,义诊第一天来了120人;第二天,160人;此后三天,人数持续增加。

义诊期间,有些村民多次就诊;有些村民自己看完,第一时间就告诉了亲戚朋友,一传十十传百;甚至有些已经搬到延安市区住的人,义诊期间专门开车赶回来,只为让大夫给自己瞧一瞧。

2008年,梅姐在河北宁晋北陈村调研,发现村里200多个老人有高血压,但是他们大多不当回事,不看病不吃药,部分严重的由高血压发展成中风偏瘫,失去自理能力。村民认为“不影响干活、不影响吃饭就不算是病”,出现问题从不去看,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小病变大病,看病变成了一件更花钱的事儿,很多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例子就由此而来。“善医行”要解决的就是填补乡村医疗的“空白点”,培养留得住的村医。


村医有两个普遍困境:医疗设备短缺,一般只有血压计、体温计、听诊器这“老三件”;综合诊疗经验不足,但村医不能“偏科”,必须是全科医生。

村医大多底子偏薄,有些专科院校的理论,他们不一定能听得懂。课程内容既要针对老三样设备的特点;同时又要通俗易懂;实用性得强,平时能用得上;最重要的一点是,辨别不明确的疾病,做到及时转诊。
线下课程以中医适宜技术为主,比如针灸、艾灸等。“一根银针、一把草药”,村医只需极少的辅助器械,就能解决许多常见慢性病的困扰。

“善医行”的专利课程——盘针灸,把深奥的理论用一张盘的形式表达出来,学员按这张盘就能操作施针。盘针灸教具获得了国家专利,教材也获得国家著作权。
线上课程除中医理论培训外,还包含心血管疾病防治、呼吸道疾病诊治、抗生素的临床合理应用、重症辨识及处置等多个医学领域的专业讲座,满足更多场景下的医疗需求。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的施萍教授,在讲小儿肺炎的诊断时说,不单要靠听诊器去听,还要根据孩子每分钟的呼吸次数,来判断孩子是否已经发展成肺炎。安徽的一位参加了培训的村医,在手头只有听诊器和体温计的情况下,按照施教授的方法,通过数孩子的呼吸次数确诊是肺炎,及时通知家长转诊,让孩子得到了合理救治。
参加培训的村医们很激动,有的村医说,终于有机会能够学到专业的知识了,而且是这么牛的老师;有的村医说,这是我从医以来,系统接触专业培训,让我对这个职业又看到了希望,非常感激能给我这次培训的机会。


学以致用,教辅相成

“线下深度实操培训”一结束,就进入了“善医行”的追踪指导阶段。

延安活动的老师们刚走,宝塔区临镇官庄卫生室的张大夫就接诊了一位本村的老大爷:牛皮癣遍布双腿,从大腿到小腿呈弥漫性红色,皮肤全变成糠皮样的屑状。病情如此严重,张大夫没把握能治到什么程度,“止住痒我都很惊奇”。

图片

张大夫仔细询问了病情,将信息汇总发在“善医行”的学习群中,经助教老师和专家老师的会诊后,制定了一套治疗方案,由张大夫为老大爷施针。

图片
图片

经过三天的治疗,大爷不仅止住了痒,牛皮癣纷纷脱落,两条腿竟然生出新的皮肤。

教辅相成,贯穿“善医行”教学体系的始终。

在前期“远程理论培训直播课”、中期“线下深度实操培训”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对村医进行持续追踪指导,“善医行”教学体系还包括后期“临床应用培训技术咨询指导”。

完成前期、中期的学习后,学员们回到各自的村子独立接诊。为了追踪学习进度、确保村民得到合理有效的治疗,项目制定了严格的“临床应用培训技术咨询指导”制度:学员独自接诊时,要把完整的医案(包含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信息以及初步的治疗思路)及时上传到微信群中,当日轮值的两名助教将医案转发到助教和主讲教师群中,多名资深医师共同分析病情,制定最终的治疗方案(包括针灸、中草药药方等)后返回给对应的村医。

这个制度既保证了治病救人的严谨,又能指导学员快速上手,还能帮助学员以临床操作为基础,对理论知识有更直接的感受和更深入的理解。


留下带不走的村医

延安义诊第四天,有很多患者是前几天治疗后疗效明显的村民,他们特意让上次为自己治疗的村医继续诊治。患者的信任让学员们更有信心。学员们能学以致用,成为老区人民带不走的好医生。

——潘乃龙,“善医行”延安助教

长时间以来,村子里留不住大夫。

我国2019年医疗年鉴的统计显示,乡村地区一年有16亿人次的门诊量。如此庞大的患者群,很大一部分由村医来承担。村医待遇低,很少有人能熬得住,乡村医疗的缺口非常大。

图片
“善医行”延安活动现场

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不仅在于提高村医的知识储备,还要帮助村医找到生存之道。后疫情时代,乡村的医疗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村卫生室不再接待发烧病人,这一变化并未挤压村医的生存空间,反而帮助村医群体发现自身的更大价值:村卫生室不只是应付头疼脑热的简易门诊,村医要对全村人的整体健康水平负责,村医肩负的是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今天(义诊)我一共登记了111个病人,最常见的是腰腿痛,膝关节病变以及脑梗后遗症,都是我们卫生室之前看不了的病人。看到患者通过针灸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我太高兴了,感谢老师们把这么好的技术教会我们。

——摘自延安学员总结

经过培训的村医,在村里开设针灸服务,村民花不多的钱就能得到合理的治疗,相比翻山越岭地去大城市看病省时省力又省钱,村医也因此提高了待遇,成为一份真正有希望、有前景的工作。

图片
“善医行”延安义诊现场

以较低的成本和较快的培训周期,让村医具备较为全面的实用诊疗技能,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看病就诊,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服务能力和可及性;降低乡村地区常见疾病和慢性病的患病率,提升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水平;让村民享有更健康的生活,提升居民健康素养,缩小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和健康水平差距;留下带不走的村医,持续巩固基本医疗保障成果,填补乡村医疗的空白点。这都是梅姐和老师们坚持在做的事情,也符合国家和我们党对乡村医疗发展的规划目标。

图片
“善医行”师资执行团队

“善医行”累计援建理疗室48间,为乡村卫生室配备针灸治疗仪、中药柜、理疗床、办公设施等硬件设施,受益村民1000多万人。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乡村振兴任重道远,村医培训还在继续前进,这是对党的献礼,对母亲的赞颂。
举报 使用道具
| 回复

共 0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21-7-28 09:46

本版积分规则

本文内容不够精彩,我要自己发布

发布新帖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626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