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226

补益方剂的主要配伍方法

王泓昌 于 2016-10-30 17:58 发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30 17:5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气升阳的代表方剂,方中重用黄芪配人参、白术、炙甘草以补气,为其主要部分,合少量升麻、柴胡为佐以升提下陷之气,如此则升阳益气、补中固卫,劳倦得之,寒热自除而气陷自举。但对肾虚之证,则不宜使用此类升提之品。
  6.兼外感表证者,配解表药,如羌活、防风之类。如属风热表证者,配辛凉解表药,如柴胡、葛根等。脾肺气虚,则卫外功能失职,外邪易于入侵肌腠为病。故在治疗时,除用补气药为主外,应佐以解表之品。如玉屏风散,以黄芪、防风合用,相畏相使。临床上,若重用黄芪补气为主,佐以少许防风相协,则目的在于扶正。反之,重用防风祛邪为主,配伍少量黄芪,则着眼于扶正以祛邪。盖补中兼发,邪气不致于流连;发中带补,真元不致于耗散。总之,正虚外感的治疗关键,在于辨别正虚与外邪之间的主次微甚,据此决定补益为主,抑或祛邪为主。
  二、补血
  补血的方剂,运用于血虚的病证。心主血,肝藏血,牌统血,所以血虚与心、肝、脾三脏的关系比较密切,尤其是心与肝。补血方剂的组成,多用补血药物为主,常用药物如当归、地黄、白芍、阿胶、枸杞子、龙眼肉之类。在配伍方面,约有以下几类:
  1.配活血化瘀药,如丹参、川芎、桃仁、赤芍、红花之类。盖血虚之证,血行每每不能畅达,易于凝滞成瘀。另外,瘀血的形成,又可影响新血的生长,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故补血之剂,宜运用补血而兼有活血作用,或配伍活血化瘀药同用,使之既能生新,又能祛瘀或防瘀。例如四物汤为一切血病常用之方,是养血与活血兼顾的代表方剂。张秉成论述四物汤时指出:“一切补血诸方,又当从此四物而化也。……然血虚多滞,经脉隧道不能滑利通畅,又恐地、芍纯阴之性,无温养流动之机,故必加以当归、川芎辛香温润,能养血而行血中之气者以流动之”(《成方便读》)。
  2.配补气药,如人参、党参、黄芪之类。由于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亦即阳生阴长,故血虚之证常用补气药物进行治疗。汪廷珍说:“血虚者,补其气而血自生”(《温病条辨》)。对于大出血而致血脱者,每用大剂人参以挽救垂危之证,此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义。补血方剂中补气药的用量,一般多较重,有的甚至数倍于补血药,例如《内外伤辨》的当归补血汤,为补血的著名方剂,方中当归与黄芪相配,但黄芪用量为当归的五倍。他如归脾汤、人参养荣汤中补气药的比例亦是较为突出的。但血虚而兼有气虚,形成气血两虚者,治宜气血双补如八珍汤。
  3.配安神药,如酸枣仁、茯神、柏子仁之类。心藏神,肝藏魂。血虚之证,心肝缺少血液的濡养,每致神魂不安,常见心悸、失眠、多梦等症。治疗宜在补血的同时,配伍安神定志之品,以加强其疗效。而且,某些安神药亦有补心血或补肝血的作用,例如酸枣仁和柏子仁均兼有补养与安神之效。归脾汤是治疗心脾气血不足的代表方剂,方中除以参、芪、术、草补气外,用龙眼肉、当归(薛氏增补)养血,又以酸枣仁、茯苓宁心安神,使气旺血生,心神得安,则诸症可愈。对于血虚合并有阴虚的患者,宜养血与滋阴并用,在此基础上再配伍安神之品,以期药证相符。
  4.配温里祛寒药,如桂枝、细辛之类。血虚之证,易受外寒侵袭,对于血虚有寒的血分虚寒之证,宜在补血为主的同时,兼以祛寒,通利血脉。如《伤寒论》治疗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的当归四逆汤,即以当归为君甘温补血,辅以芍药、甘草酸甘化阴,配伍桂枝、细辛温经 通脉,祛除寒邪;木通利关节协诸药而通血脉,收到养血通脉之效。
  三、补阴
  补阴的方剂,适用于阴虚的病证。阴虚是指精血津液的虚损。阴虚证与五脏都有密切关系,尤以心、肺、肝、肾四脏为主。肾为先天之本,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他脏阴虚,最终必将及肾。另外,五脏之间往往结合为病,如心肾、肺肾、肝肾阴虚等。补阴方剂的组成,常以补阴药物为主,习用者如南北沙参、天麦冬、石斛、玉竹、山茱萸、生地、龟板、鳖甲之类。其主要配伍有:
  1.配清热药,如知母、黄柏、丹皮之类。阴虚则阳亢,病情易从热化,因此适量地配合清热药同用,是补阴方剂配伍的重点。由于热有微甚,故清热药在方中所占的比例(包括药味、用量),应慎重加以权衡。若虚倍于热,则以补阴为主配伍少量清热药,使阴长自可配阳。如六味地黄丸重用熟地补肾阴为君;以山萸肉、淮山药为臣兼顾肝、脾之阴,三味合用,则“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佐以丹皮、泽泻以清泄肝、肾之火,成为补中有泻,以补为主的补阴名方。若热势偏盛,则火旺易于烁阴,治宜滋阴与清火并重,方可两全。如大补阴丸用熟地、龟板补阴填精,滋水制火,配伍知母、黄柏清热降火,以保真阴,两者培本清源,相互为用,亦为补阴的代表方剂。
  2.配熄风药,如牡蛎、钩藤、天麻之类。华岫云曾说:“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治以滋液熄风,濡养营络,补阴潜阳”(《临证指南医案》)。《温病条辨》的大定风珠是滋阴熄风的代表方剂。方以阿胶、鸡子黄、龟板、鳖甲、生地、白芍、麦冬等味厚之品填补下焦真阴,配伍牡蛎以平肝潜阳、熄风安神,治疗温邪久羁,肝肾阴虚风动之证。至于《通俗伤寒论》的阿胶鸡子黄汤,组方意义与大定风珠相同,但熄风药的使用,除牡蛎外又增加了钩藤、石决明,因此滋阴熄风之效更为显著。
  3.配补阳药,如鹿角胶、杜仲、狗脊、菟丝子之类。由于阴、阳二者互为其根。在病理上,阴虚可以及阳,阳虚也能及阴。因此对阴虚者,纯养其阴,则无阳以化,已亏之阴亦难受益,并因过用阴凝而致阳气受损。张景岳左归丸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在补阴方剂配伍补阳药物;《丹溪心法》虎潜丸,用熟地、龟板、白芍滋阴养血,配伍锁阳、干姜温补脾肾之阳,都是其例。然而,补阴方剂配伍补阳之品,必须分别火之微甚而权衡利弊,并应注意药物的选择及剂量的适度。由于阴虚者易从热化,故从历代补阴方剂分析,其中配伍补阳药者,相对较少。
  另外,阴与血的关系比较密切,血虚者进一步可发展而致阴虚,阴虚尤其是心阴虚和肝阴虚,常兼有血虚。因此,补益心、肝之阴的方剂,往往配伍补血之品,以收相得益彰之效。例如天王补心丹及一贯煎为补益心阴和肝阴的代表方剂,除补阴药外,均用当归、地黄以补血,即是其例。
  补阴方剂有时亦配补气之品以加强补阴的功效。但阴虚者易致火旺,因此补阴之剂配补气药时应权衡宜忌。
  临床运用,除补气剂外,对补血及补阴之方,亦宜适当佐以行气之品,使之补不碍运,兼收滋补与疏泄之功。例如一贯煎,于补阴药中,配伍川楝子以疏肝理气,起到标本兼治之效。张璐论六味地黄丸时曾谓方中宜加砂仁等,均为其例。
四、补阳
  补阳的方剂,适用于阳虚的病证。阳虚以脾肾二脏为主。补阳当以补脾肾为重点。其方剂组成多以补阳温里的药物为主,常用鹿茸、肉苁蓉、仙灵脾、肉桂、附子、干姜之类。在配伍方面,除阳虚气滞配行气药、阳虚湿胜配利水渗湿药、阳虚外感配解表药外,尚有以下几点:
  1.配化痰止咳药,如半夏、陈皮、杏仁之类。对于阳虚饮停而致的咳喘之证,和脾、肾有密切的关系,治宜温阳与化饮相结合。如《奇效良方》温肺汤,用干姜,肉桂补脾肾之阳 以温肺化饮,配伍半夏、陈皮化痰理气,杏仁止咳平喘,共成温肺化饮、祛痰止咳之效。陕西省中医研究所用附子理中丸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制成痰饮丸,对虚寒型慢性气管炎有显著的镇咳、祛痰、平喘效果。
  2.配补阴药,如地黄、枸杞子、山茱萸之类。由于阴生于阳,阳根于阴,故补阳方剂往往需要配伍补阴药使阳有所依。如《金匮》肾气丸纳附、桂于补阴药中,取少火生气之意以温补肾阳,《备急千金要方》于该方后指出:常服去附子,加五味子、肉苁蓉。因附子辛热而燥,不宜久服,改用温养之肉苁蓉、益气生津之五味子,体现了补阳顾阴的配伍特点。另外,补阳方剂中配伍补阴药,又可藉其滋润以制约补阳药的温燥,防止辛燥伤阴。临床常见纯用补阳之药后,出现舌红、心烦、脉数等阴伤化燥之象,说明久服补阳方剂,宜配补阴之品以收“生化无穷”之效。从历代补阳方剂分析,其中配伍补阴药者比较多见。此外,虚弱久病往往阴虚及阳或阳虚及阴而成阴阳两虚之证,其治当补阳与补阴并重。如地黄饮子用巴戟天、肉苁蓉、肉桂、附子温补肾阳,配伍熟地、山茱萸等滋补肾阴,用于治疗瘖痱证,为阴阳并补的例方。
举报 使用道具
| 回复

共 2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6-10-30 20:28

发表于 2016-10-30 18: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6-10-30 20:28:0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老师,分享了

本版积分规则

本文内容不够精彩,我要自己发布

发布新帖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626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