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什么?是学问,学习中医是做学问,中医是由修炼身心智者的感悟,以及人们在劳动中, 实践中,总结汇集而形成的一门学问,经历数千年的总结和提高,形成现在具有完整的理论和确有神奇疗效的一门学问,成为我们中国人的维护健康的法宝。
什么是好中医:
古人说好的中医进可为相,退可为医。是因为好中医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明阴阳懂八卦。见到病人考虑病情,要如同诸葛亮谋定三分天下一样。好中医虽然和诸葛亮做的事情不一样,诸葛亮是治国,中医是治人,但是道理是相通的。汉代名医张仲景没有这些丰富的文化知识是写不出流传千年的伤寒论的,做为一名好的中医,是要俱备有上述的这些文化知识的。
先说上知天文:
中医不是说要象天文学家去掌握天文,而是要知道天气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伤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天地间的日盈月亏,东升西落。春夏秋冬的生长化收藏,五运六气的生克变化,相互间的起承转和,24节气的变化中的平气与病气,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中的常态与病态,做为好的中医是要明白的。
前些年,国外科学家声称根据现代科技的卫星图片展示地球体表的色彩变化,就可以推测出各种疾病在地球的流行趋势,是科技应用的又一发现。因为地球的温度与湿度决定了细菌的生态,知道了细菌的生态,可以预测出将要在地球流行的何种疾病。全世界的外国人都在惊叹,啊,我们伟大的科学家真了不起!只有中国的中医可以毫不惊讶的告诉他们,你们这个发现,帮助我们证实了老祖宗在二千前就提出的疾病预测原来是一种很科学的方式。咱们中国人两千多年以前的中医老祖宗,已经知道利用天时的“五运六气”可以推测出各种天气的变化,并且可以预测出将会爆发或者流行的疾病。并且形成了体系!这里我们要赞叹老祖宗科学知识的前瞻性!
说下知地理:
天成气,地成形。天以气变,地以形应。天气的四时之变,地上的草木便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地分五方…东、南、西、北、中。地有五色…青、赤、黄、白、黑。
地出五味…酸、苦、甘、辛、咸。地有五气----雾、露、雨、雹、冰。
地邪伤人下部。伤【肾】
黄帝曰:医之治病,一病之治而各不同,何也?岐伯曰:地势使然也?
黄帝问岐伯,你们当医生的治病,为什么一样的病,治疗方法却各不相同?为什么呢?
岐伯说,这是一方水土一方人,不同的生活环境形成的有差异的人体生命状态,作为医生是一定要明白和记住的。故治所异,而病皆愈的道理呀!
须知古今南北有别,冷暖风湿环境有变。体质强弱病程长短,年令大小药物重轻。这是我们中医临床要知道和掌握的。凡是慢性病都会有久病为寒,久病为虚,久病为瘀的几种变化。
举例来说南方人皮肤细腻但是腠理松散,能散湿,不能锁住水分。来到北方总觉得空气太干燥。
北方人皮肤粗糙腠理紧密,能锁住水分,不能散湿,到了南方总觉得空气湿度太大身上粘腻难受。
同样外感风寒,需要发汗时,南方人用麻黄一到三克既可,北方人要用六到九克,东北人更要用到十克以上才行。这就是地域的差别。南方人在北方看病,北方人到南方吃药,用药又要重新考虑剂量问题了。
再说中晓人和:
此处之和是言和谐,想要不生病,要与天和,要与地和,要与人和。要与自身的七情相和。
五脏…肝、心、脾、肺、肾。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人食六味----酸、苦、甘、辛、咸、淡是否过量,过则伤。人邪伤人中部伤【肝脾】
自然界的时间、空间,都主宰着一切物质共同的生命规律。
人体的阴阳消长和疾病的进退也要遵循自然的法则。因为天地之道是万物变化之父母,细菌病毒也是在初春、初秋猖獗活跃,寻机进犯人体。国家提供的疫苗注射也在春秋两季。所以古代明医,根据五运六气的生克,便可推断疾病的流传及重病之人的生死时间。
所谓未出茅庐先谋定“三分天下”,是说做为医者要知道面对的“病人”的天下三分是什么?
一:要明白现阶段的天时变化,天燥、连阴天,降温、雾霭。
二:了解病人的目前状况,病人本身的阴阳虚实表里寒热。
三:知道最近社会上流行有什么损害身体的潮流,露脐装,水洗肠,高能粉,甚至摇头丸等等。
如果是天时正,病人不舒服,毛病在病人,须对病人进行调整。如果是天时不正,病人不舒服,那怎么办?咱们惹不起天,还是调病人。天燥时,把病人调的润一些。连阴天,把病人调的燥一些。对常吃高能粉的人要区病人的真象和假象。人总比天好调正呀,咱们不是惹不起天吗!那就调人吧!总之和谐舒服就好。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辨证论治,因人而异,准确下药,福泽一方。
|
|
|
|
|
共 8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6-11-5 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