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智慧在记录药方。
刘智慧打印好电子处方递给村民。
崂山区王哥庄会场社区卫生室是该区历史最久的村卫生室,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现在,59岁的陈桂英和她的侄子刘智慧,共同经营这间卫生室。老乡医陈桂英经历了乡医从吃大锅饭到自谋生计,再到纳入政府一体化管理的各个阶段。而80后乡医刘智慧的加入,让卫生室更具活力。
1970年:背起木药箱当“赤脚医生”
“还有一年我就退休了,现在每天忙一阵就抽空出去溜达溜达,这里都交给年轻人了。”记者在卫生室见到陈桂英时,她正忙着把手写的药方交给80后乡医也是她的侄子刘智慧用电脑开药。
1970年,只有17岁的陈桂英觉得学医是一件神圣的事,从没接触过医学的她在王哥庄中心卫生院接受了乡医培训。陈桂英对当年的学习内容记忆犹新:大部分时间学习针灸,其余时间辨识草药,到村周围的大山里摘草药。
半年的学习结束后,根据生产队的要求,陈桂英和其他三名同期学员在会场社区建起了卫生室,总共两间屋子20多平方米,一个橱子、一个床、一个桌子、一个血压计、一个听诊器,再就什么都没有了。四个“赤脚医生”也没有什么分工,谁有空谁就出诊,给东村、西村、北随村等自然村的村民看病挣工分。陈桂英还找到村北头的木匠打制了一个木药箱,特意刷上红油漆,“药箱就宣示自己从医了。”陈桂英说。
虽然有了卫生室,但陈桂英大部分时间背着药箱在大山里行走。虽然有一辆自行车,但山路崎岖,她只能步行去村民家中。北随村离卫生室最远,那里的村民生病时,陈桂英要走两里多的山路才能过去,很多山上的路都是她一步一步摸索出来的。25岁时,陈桂英生完孩子,刚出了月子就把孩子丢给家人,继续奔走在给村民看病的山路上。
1984年:自力更生,独力经营卫生室
1984年,王哥庄开始搞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公办的村卫生室也宣告结束,陈桂英和其他三名村医只能自力更生。陈桂英腾出自家房子中的一间作为卫生室,仍然沿用“会场社区卫生室”的名称。有意思的是,其他三名村医也舍不得这个名字,分别给自己经营的三家卫生室起名“会场社区卫生室A”、“会场社区卫生室B”和“会场社区卫生室C”,村民各自找信得过的医生看病。原会场社区卫生室的老房子,现在还在村头闲置着,陈桂英没事儿就去附近转转。
自负盈亏以后,除了继续背着药箱到处给村民看病,程桂英还得自己购进药品。“当时村民得的病主要是感冒、发烧、拉肚子。”陈桂英说,当时进的药主要是治这些病的,有需要的时候她就骑着自行车去城里进药。
由于陈桂英的服务态度好,很多村民家里生孩子的时候也喊陈桂英。看到接生的需求越来越多,陈桂英1987年到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学习了接生。村民对陈桂英接生的好手艺一传十、十传百,邻村谁家生孩子也过来找陈桂英。“不过在没有设备和保险措施的年代,人工接生非常危险,现在想起来都感到后怕。”陈桂英说,好在她接生的10年间,没有出现过事故。1997年,乡村医生不再被允许接生,同年她家里盖起了楼房,陈桂英将卫生室搬到了新楼房内。1988年,陈桂英按要求去李沧区卫校进修,取得了中专水平证书。
2005年:卫生室来了年轻的80后乡医
刘智慧是土生土长的王哥庄人,小时候的他经常去婶婶陈桂英的卫生室里玩,看婶婶看病成了他童年挥之不去的记忆。考大学报专业时,刘智慧听取了婶婶的意见从医,在莱阳中医药学院学习中西医。
2003年毕业后,刘智慧先后在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和第五人民医院进修。“当时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都想着留在大医院,我也不例外。”刘智慧说,看到大医院竞争激烈,再加上婶婶一直希望他回去接班给乡里乡亲服务,再三考虑下,他回到了会场社区卫生室,当了一名乡村医生。
从大医院到乡村卫生室,刘智慧心理落差很大,让他最不适应的就是乡医工作的不定时。“现在是24小时待命,完全不是大医院医生准点上下班的工作方式。”刘智慧说,他加入乡医队伍以后就没了节假日,好在他现在很少像上一代乡医那样翻山越岭去村民家里治病。作为卫生室里的年轻人,刘智慧经常值夜班,有时一晚上出诊多次,一直忙到天亮也捞不着休息。
现在的会场社区卫生室总共有三个人,忙起来的时候,刘智慧既要当医生又要当护士,开处方、打吊瓶、拿药的活都得干。卫生室有了接班人以后,陈桂英基本不出门给村民看病了,用了几十年的木药箱也已经外表斑驳,陈桂英把药箱送给了村里的幼儿园,用来存放一些急救药品。
2011年:老乡医学起了计算机
2011年,推行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后,陈桂英和她的卫生室纳入到政府的管理之中。卫生室的办公环境及药品使用、乡医的待遇等在这次变革中发生了彻底改变。现在陈桂英所在的会前社区卫生室,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药房独立分开,过去乡医摆个橱子放点药就称作卫生室的情况被杜绝。新卫生室由区、村两级财政拨款建设,面积达到了80平方米。卫生室内空调、电视、小型检查设备齐全。
村里的乡医队伍被整合起来,刘智慧和陈桂英所在的会场社区共1700多人,按村子居住人口1000人配两名乡医的比例,原来在会场社区开卫生室的三名年轻乡医,被分配到了其他村。年纪最大、活动不便的陈桂英被安排留在本村为村民服务。
对于陈桂英来说,卫生室一体化给她带来的最新鲜的事物就是电脑。今年5月,会场社区卫生室配备了卫生室信息化系统,乡医开处方、结账都要在电脑上进行。陈桂英在去年年底参加了两次区卫生局针对老乡医的电脑培训,用电脑打个处方开个药没有问题,但还是不会上网。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民覆盖村卫生室后,陈桂英更多的时间用在整理药房,不用像从前那样去城里进药。“从前就怕药品出问题,现在药品的质量自己一点不担心。”陈桂英说,现在政府给每名乡医都投了医疗事故责任险,自己开的处方每个月都要接受王哥庄中心卫生院的检查。
按照崂山区的规定,卫生室加入一体化管理以后,达到60岁的女乡医和达到65岁的男乡医都要退休。还有一年就退休的陈桂英,最欣喜的就是看到她经营了一辈子的乡医事业有了继承人。根据目前的政策,陈桂英这样的老乡医退休以后没有退休金。“退休退不起,什么都没有。”陈桂英说,希望侄子刘智慧的乡医从业路上,政府的各项保障措施能够越来越完善。 (本文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
共 2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4-7-22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