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作业:1,什么是四象?2、你是怎么理解四象的形成?答: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中气为枢轴,运转阴阳升降,化生四象;中气为土,土合四象,是谓五行。中气既为四气之始点,又为四气之终点。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子华子》云:水阳也而其伏为阴,风阴也而其发为阳,上赤下黑,左青右白,黄潜于中宫,而五运流转,故有轮枢之象焉。上、下、左、右,是为轮之象;中宫,是为枢之象。阴阳之气围绕中气升降回周,故中气被喻为枢轴,枢轴之意即一气旋转之“动力”。
中气升,即阳出阴入,中气降,即阴出阳入,阳自中而出,阴自中而降,所以中气亦谓之阴阳之门。
以上阐释中气是一气运动的“枢轴”。
中气者,所谓土也,此句定义中气之五行属性,由此展开五行变化之论述。
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关尹子“流者,舟也。所以流之者是水,非舟”,推之,周流者,水、火、金、木四气,所以流之者为中气。换句话说,中气行于东,是为木,中气行于南,是为火,中气行于西,是为金,中气行于北,是为水,名有四名,而气实为一气耳。
此句阐释“合”。
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中气既为四气之始点,又为四气之终点。
中气为母,四象为子。
《道德经》云:希言自然,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有物混成”,即指中气,中气“周行而不殆”,是生四象。所以中气和四象的关系,是母子关系。
“周行”,周流而行,轨迹为圆。中气居于中央,所以,中气与四象方位关系是中央与四方的关系。
传统五行图的土的方位,不是在中央,而是在圆周上,土和四气是圆周上的并列关系。
土和四气的关系不同,对五行之“土”的性质认识差异,决定了中医的医理系统的认知差异。两图的区别在于,河图为“土”安排了一个特殊的位置,真正体现了五行之气的本质关系,而传统五行图的作用仅仅是表示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这样认识传统五行图当更为贴切。
为什么土居中央,周行而生四象?黄元御的五行思想,实源于河图,详论可见于黄元御《素灵微蕴》胎化解篇章。
河图之五行,木、火、金、水一圈代表“天圆”,而地平线就是木-土-金水平连接而成的那根线,亦即卯酋线,代表了“地方”。东方木,代表了阳于卯时从地下升起;西方金,代表了阳于酋时从地上降入,故卯酋线,是阳升阳降于地平的分界线。河图之象,正是“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天动地静,化生五行之气,黄元御在其《素问悬解·六节脏象论》中这样注解:天圆在外,动而不息,地方居中,静而不迁。日月旋运,循环不息。又云:盖地居天中,天象浑圆,围包地外,半在地上,半在地下。周回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子午为经,卯酉为纬,朝则东升,暮则西降。日一小周,岁一大周,遍历十二辰次,终而复始。概括之:地居天中,天象浑圆,周回升降,以成子午卯酋,四象是也。
地,实际上也是“动”的,只是因为以地平线为参考平面观察天象,故相对而言,是“静”的。现代天文学证明,阳之东升西降,是地球自转观测太阳周日视运动的结果。
河图之五行,土为中轴,土以气而不以质,犹如天轴也。河图源于古代天文观测,四象轮旋,一年而周。阳升于岁半之前,阴降于岁半之后。阳之半升则为春,全升则为夏;阴之半降则为秋,全降则为冬。春生夏长,木火之气也,故春温而夏热;秋收冬藏,金水之气也,故秋凉而冬寒。
|
|
|
|
|
共 0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7-1-25 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