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雪狐 于 2013-3-8 15:02 编辑
借他人之“堑”长自己之“智”--郭美萍
张某 男 54岁,在某卫生室诉头部疼痛难忍,无高血压史。查体,血压185/93,心率每分97次,疼痛位于右侧额面,颞部,枕部,皮表无破损,无炎症表现,无头晕恶心,无其它阳性体征。诊断:高血压病。处方:马来酸依那普利片5mg,一日一次。复方丹参片3片,银杏叶片2片,一日三次。并嘱咐病号服用后就没事了。
第二天早晨五点,患者在家属陪同下再次到某卫生室,诉其头疼的更加厉害,呈波动性,犹如锥刺一般。无头晕恶心呕吐,血压195/90,心率每分105次。查体过后,仍诊断为高血压,更改为输液治疗。1.甘露醇 250ml 2.5%GS , 250ml+血塞通200mg。两组输完患者丝毫没有减轻症状,嘱其转诊至人民医院。
患者到县医院,找了位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名医诊治,仍以高血压诊断治疗,处方为降压,止痛,活血化瘀,调节神经等治疗一周还是不见好转,听人介绍到我卫生室诊治,经认真诊断为头面部带状疱疹,给予抗病毒,消炎,降压,中西结合等综合治疗,病情很快好转。
此病历,之所以误诊,1.对此病缺乏认识,因带状疱疹多发于胸腰部 ,沿肋间神经分布,头面部疱疹临床较少。2此病初期并伴有高血压,又无皮肤水泡等症状,加大了误诊的机率。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也是一门探索性学科。因此,出现误诊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如果我们把“误诊率”当成“挡箭牌”,掩盖自己的错误和过失,那就是错上加错了。 我们村医在临床中误诊的发生,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关键是分清误诊的性质,分清是客观原因还是主观原因。如果是复杂的疑难重症,医生发生误诊,患者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是简单的常见病,医生发生误诊,患者就难以接受了,因为这主要是医生的责任心问题。 造成误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人的因素始终居于第一位。虽然我们没有医院的检查措施、化验等,都是靠我们自己来解释和判断其意义。在不同医务人员之间,误诊的发生率也有很大差异,所谓有经验的医生,实际上也包含着他们出现误诊的机会少的内容。 因此,减少误诊率,关键在医方。我们作为医生,一定要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对待患者,增强责任心,提高医德医术,努力降低误诊率。尽管医学的进步必然要付出代价,但是这种代价越少越好。我们要从误诊中吸取教训,不要把患者的生命当成儿戏.而最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医生提高业务能力。 我们医生一定要有足够的实践、锻炼才能有经验,减少误诊,但这并不表示资历愈长,经验就愈多。对于不同的医生,同样的实践机会却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寻找引起误诊的原因,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误诊。一个有经验的医生任何时候都要注意自己的主观分析与客观实际之间的差距,把自己的主观分析当作客观实际,往往是误诊的根本原因。出现诊治上的错误之后,必须认真寻找主观上的原因。概括来说,误诊的主要原因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观察不够细致认真,资料(没有检查设备做必要的检查和化验)收集不全;二是知识不足;三是思想方法上的主观、片面。 我真诚的希望村医同仁们在“善医行”组织下能多多分享工作中的喜怒哀乐,与“善医行”一道,不断提高村医的业务水平和业务技能,充实治疗设备,以最大程度降低误诊误治。我们要尽量避免“吃一堑长一智”,但需要努力借他人之“堑”,长自己之“智”,尽职尽责坚守基层守护乡亲们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