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545

一气周流分享

崔利明 于 2017-6-13 14:19 发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13 14: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先生在著作《四圣心源》中提出的“一气周流”理论体系,简洁而完美地阐释了天人合一理念的精髓,成为继往开来的一代中医大家。 黄元御先生提出的“左升右降,中气斡旋,一气周流”的理论模型,并非仅仅是一个抽象的理论模型,它是一种真实的境界,是一气周流的真实写照,是天人合一的真实描述。 人体一气周流是如环无端的,是一气,这一气像太极一样,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重重叠叠,无穷无尽。一气也是这样,如果分成五段,就是五脏之气,如果分成十二段,就是十二经脉之气。一气可以分到无穷无尽,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合起来不过是一气而已。打开以后可以分得很多很细,什么营卫气血,上中下三焦,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左升右降,中焦斡旋,可以分成很多种,但都是一气的变化,都是一气的不同形式。 大家可能觉得很抽象,那就用"大自然"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更加容易理解些。 首先,将人体比喻成一个“大自然”,按照传统中医的思想,大地(土壤)对应脾胃,地底下对应肾,树木对应肝胆,天空对应肺和心。 当大地(对应肾)回暖时,地下温度升高,阳光普照,树木(对应肝)吸收土(对应脾)中的水分和营养茁壮成长。其中,树叶在光合作用中释放了大量的水蒸汽(阳载阴升),当水蒸汽不断上升,上升过程中不断散发热量(对应心),将热量散布在天空,随着水蒸汽不断升高,形成云(对应肺),在这个过程中,树木生长了枝叶,创造了生命体存活的基础,整个大自然一片生机;当遇到冷空气,天上的云降而为雨(阴覆阳降),雨降到地面进入土壤(对应胃),最终流入地下(对应肾),如此循环反复。这个不停循环的升、降过程就可以认为是“一气周流”。古人站在以自我为中心的角度认知世界,发现人体与大自然有很多类同的地方,完全可以类比。在大自然循环中,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引起自然灾害,类比于人体,就可以认为是一种突发病,而沙漠化等环境问题可以认为是慢性病。 如:1)水蒸汽升不上去(左升),肯定就没有雨降下来(右降),水蒸汽升上去对应“生发”,降雨对应“收藏”,自然界的这种主次关系对应着中医养生的“阳主阴从”,所以,治病的时候要非常重视“生发”和“阳”。当体能不行,需要补阴的时候,首先要保证“生发”顺畅,否则,阴是补不进去的。2)当夏天持续高温时,水蒸气持续升腾,无法生成云,造成干旱,可以类比是左边“生发太过”的病,其本质是:右降不足;这个时候需要冷空气,对应中药“生脉饮”,冷空气来了,云逐步成形,最终形成降雨,干旱就解决了,同样,“生脉饮”用了后,“生发太过”的病就解决了。对于体育爱好者特别要身体素质一般的,当运动量过大的时候,就会发生“生发太过”,不仅不能形成收敛,同时,还将土壤里的水分都蒸发掉了,造成干旱,对应人体的就是阴虚,体能下降,因此,运动量一定要适度,人体生发不能太过,体能才能提高。3)冬天地下温度低的时候,地下水冰冻,形成了对水的收藏,对应“冬藏”。如果地下持续低温,土壤无法升温,树木就无法发芽,无法“左升”,大自然也无法显现生机,这种状况对应着现在比较普遍的肾阳虚。古人认为地下的温度升上来了,冰冻就解除了。针对这种问题,中医养生推出了桂附地黄丸,其中,附子这味药就是专门负责驱除肾中的寒气又补水。同样,对于体育爱好者,如果肾阳虚肯定在体内缺少“生机”,自然竞技状态无法保持了。4)树木被破坏,则太阳直接蒸腾土壤中的水分,形成水土流失,最终风沙就来了,这就对应人体“木郁生风”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是:植树造林,形成水土保持。从中医角度就是,生木气,补肝血,对应方剂是当归四逆熟附理中汤。如果还没有到水土流失的地步,就可以用桂枝汤,形成正常的生态循环。 其中,水蒸汽、树木的生长能力、太阳等都属于阳的范畴,雨、水属于阴的范畴。 “左升”对应生发,对应水蒸气的上升,对应着动脉血的运行,中医认为脾、肝、心是在人体左边发挥主要作用的;“右降”对应收敛,对应降雨,对应静脉血的回流,中医认为肺、胃、胆是在人体右边发挥主要作用的。
举报 使用道具
| 回复

共 2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7-6-15 18:18

发表于 2017-6-13 15:2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7-6-15 18: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版积分规则

本文内容不够精彩,我要自己发布

发布新帖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626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