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62

附子(今日学习一味药)

崔利明 于 2017-6-21 08:27 发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21 08: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仲景《伤寒论》,于伤寒六经辨治,理法方药赅备精详。其运用附子,约涉二十余条,入方二十首,独具特色。

一、附子的临床运用特色
附子为辛温大热有毒之品,归心肾脾三经,具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伤寒论》运用附子,正如陈修园云“本经谓气味辛温有大毒七字,仲景即于此,悟出附子大功用,不局限于心脾肾经,而据附子能温一身之阳,于伤寒六经但有里寒或阳虚者,均辨证地与解表、泄热、除湿、温中、行水等法合用。
1.附子与解表合用
附子与解表合用,如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用于太阳病误下或过汗导致卫阳虚损者。因病尚以太阳为主,故仲景仍以解表调和营卫为主,配以附子温经复阳,使邪去阳旺,则诸证愈。再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以附子同发汗解表之麻黄、细辛等相伍,用于少阴兼表的证治,引发散药而开滕理,于扶阳之中发汗解表,而解表之中不伤于阳。
2.附子与除湿合用
附子与健脾除湿同用的有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附子汤等。治疗风寒湿邪留着肌肉、关节、筋脉,经脉痹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之“身体疼烦、不能转侧”、“骨节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等各种风寒湿痹证。用附子辛燥以祛风湿,温经以复阳,散寒湿而止痛,更配白术、获答等健脾燥湿,共奏温阳散寒、除湿止痛之功。
3.附子与温中散寒合用
附子与温中散寒合用,是《伤寒论》运用附子的重点。干姜附子汤、获等四逆汤、四逆汤、四逆加入参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白通加猪胆汁汤等,均以生附子同干姜相须为用,用于心肾阳气大虚,阴寒内盛之亡阳危重证。以生附子上助心阳以通脉,
下补肾阳以助火,挽救散失之元阳而回阳救逆,且必配以干姜温中回阳,以增强回阳救逆之效,后世“附子无姜不热”说即始于此。
4.附子与泄热合用
附子与泄热合用之附子泻心汤,用于热痞而表阳虚者。此证若纯以扶阳则更助其热,纯以清热则阳气更衰.故取寒温并用、攻补兼施之法。以大黄、黄连、黄芬清泻上部邪热而消痞;附子另煎取汁,使辛热之药,得醇厚之性,充分发挥温经扶阳而固表的作用。四味相合,寒热并用不悖,共奏泄热消痞、扶阳固表之功。
5.附子与化气行水同用
仲景之创真武汤,用于太阳病过汗而致阳虚水泛或少阴阳虚水停证。以附子辛热壮肾阳,使肾阳复而水有所主;白术、获等健脾燥湿利水,使水有所制;生姜宣散水气,佐附子助阳,于主水中而散水:芍药敛阴和营.既可制附子刚燥之性,又于温阳利水中固护阴液,以免过利伤阴。全方共奏温阳化气行水之功。与后世“肾为本,脾为制水之脏”机理甚为相符。总之,《伤寒论》运用附子,具有上述特色。正如《本草正义》所云:“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病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二、附子的炮制煎服特色
附子入药,或生用或炮用;或别煎取汁或与它药同煎;煎煮时间或长或短,而无先煎久煎之说,此亦《伤寒论》独有之特色。
1.《伤寒论》所用之附子,有生品和炮制品两种。附子的用量有一枚至数枚不等,且有大小之别。均依据病者体质之强弱、病情之缓急而灵活运用,不可一概而论,此即“因人”、“因病”制宜之意。如桂枝附子汤等方用于卫阳虚者用炮附子一枚;而用于阳气大伤,阴寒内盛的四逆汤等方,则均用生附子急救回阳。而四逆汤后注云:“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则是因人制宜的体现。
2.《伤寒论》用附子,多以枚作计量单位,何也?此是仲景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附子的体现。附子去皮、破八片,既可纯洁品质,又有利于有效成份的煎出,降低附子的毒性,这与现代使用各类附片道理相同。
3.附子的煎法,《伤寒论》有二:一是“别煮取汁”,使辛热之药,得醇厚之性,以温经扶阳而固表,如附子泻心汤;一是与它药同煎,而无先煎久煎之说,煎药的时间则长短不一。’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后注“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可见煎药时间很短,是取附子刚猛之作用,以速破内在之阴寒,挽回欲脱之元阳。煎药时间最长的真武汤、附子汤“以水八升,煮取三升”,煎煮时间也并不长。由此可见,附子入药,不须先煎久煎是为《伤寒论》之本意。据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附子有效成份主要是乌头碱和次乌头碱,毒性很大,但在沸水中很易水解为乌头次碱,进一步分解则为乌头原碱。乌头次碱毒性为乌头碱的1/50,乌头原碱毒性为乌头碱的1/200。可见,附子入药不先煎久煎是有理论依据的。用附子回阳救逆,久煎致其有效成份大量破坏,则作用降低,也就不能充分发挥回、阳救逆之功。
4.附子煎剂的服法,遵《内经》“寒者热之”而温服。但陷拒者则须加入寒凉之味以“反佐”。如白通加猪胆汁汤等,则于热药中加入猪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取其咸寒苦降,引阳药入于阴中,使热药不致为阴寒所格拒,从而发挥回阳破阴作用。服药的次数有顿服、日二服、日三服不等;服药量有每次五合、六合、七合、一升的不同。总之,当依病者体质强弱、病情缓急为服用原则,以中病为度。
举报 使用道具
| 回复

共 0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7-6-21 08:27

本版积分规则

本文内容不够精彩,我要自己发布

发布新帖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626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