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3-4-25 20: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医案
    某,心下痞硬数月余,不食则满闷,食则胀。前医数用和胃降逆之品,不效。细问之,口干,故饮水多。但小便量少,下肢水肿。最先起于腹中满闷,后渐上至心下痞。予五苓散原方三剂。服后,尿量增多,口渴缓解,痞硬感有向下走之势,现肚脐下仍硬满。又服三剂而愈,

原文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1)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156)


评语
    《伤寒论》中五苓散适应证有二:一为太阳蓄水证,一为156条之水气不化心下痞。但终究不离其病机,即下焦水蓄。患者虽然心下痞,但有小便不利,下肢水肿之证。虽然郝老师说此案为抓副证,但实质还是见证加病机。与案1无本质差别。由此想到了101条之“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对于此条之一证,争议颇多。其实,从此两案看来,一证加病机足以用药,又何必在乎是哪一证?能反应病机的不仅是证,还包括其他诊断,四诊合参才是中医最优的诊断模式。仅局限于问诊之一证,而非得争论是哪一证,这种争论又有何价值?

举报 使用道具
| 回复

共 9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3-4-26 10:35

发表于 2013-4-26 06: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4-26 06:4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4-26 07: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07:4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梁文权 发表于 2013-4-26 07:34
学习,分享。

感谢来访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3-4-26 08: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4-26 08: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4-26 10:3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快乐先生 发表于 2013-4-26 07:43
感谢来访 谢谢分享

本版积分规则

本文内容不够精彩,我要自己发布

发布新帖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626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