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了,给村民讲讲吃喝安全
志愿者向灾区群众免费发放馒头。陆 欣摄
四川雅安地震发生后,许多医疗救护队纷纷奔赴灾区。除了抢救伤员,身处灾区一线的村医和农民朋友们,应在灾后做好防疫工作,保护好自身健康,尤其要注意饮食卫生和合理的休息。
保证营养才能抵抗疾病
基本原则:保障基本营养需要,保持抵抗疾病能力。重点关注饮水、能量、水溶性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供应。
具体措施:
1.每人每日至少摄入1000毫升水(2瓶~3瓶,其中最好含果汁饮料1瓶)。
2.多吃米饭、饼干、方便面等谷类食品,保证能量充足供给。
3.每天进食鸡蛋1个或火腿肠2根,保证优质蛋白质的摄入。
4.儿童争取每日喝一包牛奶(250毫升),保证奶制品的摄入。
5.建议每周补充复合营养素补充剂2片,以保证水溶性维生素及矿物质的需要。
6.出现牙龈出血(维生素C缺乏)、口角炎(维生素B2缺乏)、阴囊炎(维生素B2缺乏)等症状,应及时咨询医生或补充复合维生素。
适当储备食物药品
地震灾害之后,灾区群众因生活和饮食条件发生变化,导致体质下降,抗病能力降低,这些食品和药品可以提高灾区村民的体能及抗病能力,也比较容易获得。
1.花生米(熟):富含能量和蛋白质,每100克可提供550千卡能量和26克蛋白质,约是同等重量米饭的4倍还多,是方便面的1.5倍~2倍。易储存运输,保质期长,食用方便。
2.豆腐干(真空包装):营养价值高,价格便宜,便于运送。每100克可提供410千卡能量和20克蛋白质,约是同等重量米饭的3倍还多,蛋白质含量是方便面的2倍。
3.卤蛋(真空包装):营养价值高,便于运送,是儿童、孕产妇获取优质蛋白、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
4.婴儿配方奶粉:除母乳外,这是0~1岁儿童营养需要的首选食品。
5.维生素C类:补充维生素C,提高抗病能力,有利于创伤愈合。建议每日维生素C的摄入量:3岁以下儿童60毫克,成人100毫克。
饮水安全是首要问题
震后灾区各种供水水源会遭受各种不同程度的污染,导致饮用水卫生条件恶化。为了确保灾区饮用水安全,预防各种传染病发生,村民们要特别注意以下饮水安全措施:
1.不喝生水,尽量喝烧开的水、瓶装水或经救灾指挥部认可的饮用水(净化设备现场制备或送来的桶装水)。
2.不喝来源不明或被污染的水,不用来源不明或被污染的水漱口、洗菜等。
3.自己取水必须经消毒处理后方可饮用。
4.缸、桶、盆等盛水器具要经常消毒,消毒后用干净的水冲洗;洗澡、洗菜等洗涤用水应采用经过消毒的水或经救灾指挥部认可的饮用水。
5.自觉保护生活饮用水水源及环境,在指定地点堆放生活垃圾、倾倒生活污水、大小便。
避免发生中毒事件
地震发生后,正常生产、生活环境被破坏,所带来的食品污染风险增加,且灾后临时安置点卫生条件有限,容易引发各种类型的中毒,灾区民众应注意以下事项:
1.简单用肉眼识别的方法不易鉴别植物和蘑菇是否有毒。建议地震后不要采食野生的植物及蘑菇,避免发生食物中毒。
2.地震也会引发动物活动异常,这个季节主要应防范蜂、蝎、蜈蚣和蛇等动物的叮咬,有条件者最好涂抹驱避剂进行预防,被咬伤后的重症患者应尽快进行救治。
3.正确使用和储存消毒产品。为防止灾后疫情,灾区会对水和环境等进行消毒。常用消毒剂含氯,遇水会释放出活性氯,当达到一定浓度时可以引起呼吸道刺激。此外,直接接触高浓度消毒剂也可能会造成接触部位皮肤的损伤。提醒震区灾民和救援人员注意正确使用并储存消毒产品。
饮食卫生十要点
为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灾区居民在饮食安全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喝清洁安全的饮用水。
2.饭前便后要洗手,做饭前要洗手。
3.不生吃动物性食品,饭菜要烧熟煮透。
4.盛放或加工生熟食品的案板、刀具、容器等都要分开。
5.剩菜剩饭要确保没有变质,经彻底加热后再食用。
6.不吃来源不明、腐败变质的食品,不吃因不明原因死亡的家禽家畜,不吃霉烂变质的粮食。
7.不使用来源不明的容器盛装食品,食品容器、餐具用后要彻底清洗和消毒。
8.不使用污水清洗蔬菜水果、碗筷餐具。
9.食物存放时要注意防蝇防鼠。
10.不随地大小便,不在公众水源处大小便、洗浴、游泳、清洗、饲养动物,不乱丢垃圾。(以上稿件来源于中国疾控中心) |
|
|
|
|
共 7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3-5-2 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