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142

四圣脉法浅读(四)

钟风鸣 于 2018-1-29 20:37 发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9 20:3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浅读善医行林全有博士奇经八脉脉法十六章(四)

奇经之为病,或有余或不足,奇经八脉是为药。

二维为病,
阳维维于阳,
阴维维于阴,
阴阳不能自相维,
则怅然失志,
溶溶不能自收持。
阳维为病苦寒热,
阴维为病若心痛。
三阳俱属于表,与阳维的交会主要在头,阳维于诸阳而主卫,卫为气,气居表,
故苦寒热,
以寒热与头痛为主,
卫气
昼行于阳,
夜行于阴,
阴虚则内热,
阳虚则外寒,
邪气在经,
内与阴争而恶寒,
外与阳争而发热。
细而分之为
太阳证寒热在表则
有汗桂枝汤、
无汗麻黄汤,
阳明证气分燥热则白虎汤,
少阳证寒热半表半里则小柴胡汤;
若营卫惵卑而寒热者则黄芪建中汤、八珍汤。
三阴又俱属里,与阴维的交会主要在腹部,阴维于诸阴而主荣,荣为血,血属心,
故苦心痛,
故其见症以心腹痛为主,
暴痛无热,
久痛无寒,
按之少止者为虚,
不可接近者为实。
细而分之为,
寒痛者,兼
太阴证则理中汤,
少阴证任脉者则四逆汤,
厥阴证则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
热痛者,兼
少阴证任脉者则金铃散、延胡索散,
厥阴证到失笑散,
太阴证则承气汤;
若营血内伤,兼任、冲、手厥阴者则四物汤、养营汤、妙香散类。
寸口脉,
从少阴斜至太阳,
是阳维脉。
其发病除主寒热之外,或苦肌肉痹痒,或皮肤痛,或下部不仁,汗出而畏寒。
少阴及太阳之气,上注于阳维,其发病影响脑府,而又会出现癫仆、羊鸣、手足相引,甚则失音不语,宜取客主人,
客主人一穴,
又名上关。
阳维脉来浮虚,营血不足,
突然起立则易发生目眩或头晕,甚则表现气短肩息,卫气失衡而洒洒畏寒。
寸口脉,
从少阳斜至厥阴,
是阴维脉。
其发病主心痛外,或动苦癫痫、僵仆、羊鸣;
阴维之脉交会与任脉之廉泉,若其脉紊乱以生痰浊,
影响神志,则发为癫痫、僵仆、羊鸣。痰气郁滞而发失音。
或阴维虚弱,阴气不守而发汗出,身洗洗然,畏冷,
或肌肉痹痒。
其治取阳白、金门、仆参,以疗尸厥、癫痫、膝胻酸痛,或身反折,小儿张口摇舌等。
若诊阴维脉沉大而实,
为邪犯阴维。
邪气犯于少阴、任脉者则为胸中痛。
邪气犯于厥阴者则为胁下支满,或腰痛。厥阴之脉环阴器,病涉厥阴者,湿热下趋,女子则阴中疼痛,如长有疮痈的感觉。
阳维之脉使人腰痛,痛处之脉突然怒张发肿,应刺阳维之脉与太阳经互相会合的地方一阳交穴,它在足腨肚下的中央,离地面一尺许的部位。
肉里之脉令人腰痛,痛时不能咳嗽,咳则引及筋脉拘急紧缩。应刺肉里之脉二次,
其部位在太阳经的外侧,少阳经绝骨穴的后面。即分肉穴或即阳辅穴。
飞阳之脉是足太阳之络,属别走少阴者,使人腰痛,痛处的筋络突然怒张而肿,甚至使人悲伤和恐惧,应刺飞阳之脉一筑宾穴。位置在内踝上五寸,少阴脉的前方,
和阴维脉交会的地方。

二跷为病,
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
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
寸口脉,
前部左右弹者,
阳跷脉。
其表现为,活动后腰背疼痛,或为癫痫、僵仆、羊鸣、恶风、偏估、身体僵强,或为顽固的痹症。
脉来微涩的为风痫证,并取阳跷的附阳穴,附阳穴在足三阳交附近处,位于足阳明、足少阳之后,相并与附丽而行,故名附阳。
寸口脉,
后部左右弹者,
阴跷脉。
阴跷脉足少阴之别,主卫气行于阴,通贯五脏,如果后部左右弹动,就会发生脑病癫痫,阴跷感其邪,也会发生病皮肤淫湿痹痛,如脏气衰减,气滞络闭,卫气留阻,就会出现里急少腹作痛,女子漏下,阴中痛,男子寒疝等证。
当寒气郁结在血脉肌肉之间,有病不知疼痛的确切部位,当灸两跷之下,即
阳跷之申脉穴,
阴跷之照海穴。
不过
男子以阳跷为经,
女子以阴跷为经。
误用则反,良医所禁。
行走之机要在跷脉,
足之运动受其节制。
阳跷为足太阳之别,
气行于在肌肉之上,
阴跷为足少阴之别,
气行于在肌肉之下,
就是《灵枢》所说的卫气之行。
阴跷之络受邪则阴厥胫直,五络不通。
何为五络,指
足少阴之络大钟,
足太阴之络公孙,
足厥阴之络蠡沟,
阴跷之络照海,
任脉之络屏翳(鸠尾、尾翳)。
其发病,少阴络病,则腰脊痹痛、气逆烦闷,实则癃闭、虚者腰痛。
足太阴之络病,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膨膨胀。
足厥阴之络病,逆则睾肿、卒疝,虚则暴痒。
阴跷之络病,四肢懈惰、癫痫、表和里病。
任脉之络病,实者腹皮痛,
虚者瘙痒。
阳跷为病则狂,阳气急则狂走不寐。
阴虚则热,可灸照海、阳陵泉,照海仍阴跷脉之发起处,取之以治阴虚之热,
阳陵泉为筋之会穴,主治偏风,偏估半身不遂,足膝冷痹不仁,筋挛急者;
阳虚则寒,
可针风池、风府。
病在阳跷之表者,
当以发汗祛之;
病在阴跷之里者,
治当下而夺之。
癫痫昼发者,
当灸申脉;
夜发者,
当灸照海。
腰痛不可举动,刺足太阳之申脉、仆参。
会阴之脉感邪,令人腰痛,痛甚则汗出,见痛上漯漯汗出之现象,伤其津液故汗干则欲饮水,饮已则又坐卧不安而欲走动,应刺直阳之脉。所谓刺直阳之脉三痏,
即刺三次而已。
所刺之处,在跷上郄下。
跷为阳跷指申脉穴;
郄即委中穴;
跷上郄下,上承郄中之穴,下当申脉之位,总谓承筋穴处。
视其横居之络血盛者,刺之出血则已。
昌阳之脉即复溜穴,
令人腰痛,两眼视物不清,严重者腰背反折。
故又能使舌卷不能言,应刺内筋复溜二次。
其穴在内踝上大筋的前面,太阴的后面,上踝二寸的部位。
邪气客于足的阳跷之脉,使人发生目痛,其痛从内眼角开始,治疗可刺足外踝下半寸处的申脉穴,各两次,左病刺右,右病刺左,大约需人行十里路的时间,其病也就痊愈了。申脉穴为阳跷脉所生,左病刺右,右病刺左,为之缪制。
眼球发红疼痛,若由内眼角开始,因内眼角是阴阳二跷与太阳脉的会合处,所以治疗时应取阴跷脉的照海穴刺之,泻其实热则病愈,并非交信穴也。
足太阳即京骨穴,在足外侧小趾本节后大骨下,赤白际陷中,针三分,灸七壮。腘中即委中穴,在屈膝后横文中,针三分。阴跷即照海穴,非交信穴。三毛即大敦穴,在足大趾外侧三毛中,肝脉之井,针三分,灸三壮。血络者,视其处有络脉盛满者,出其血。

邪在阴维、阴跷,则发癫;
邪在阳维、阳跷,则发痫。
痫动而属阳,阳脉主之;
癫静而属阴,阴脉主之。
大抵二疾,当取之四脉之穴,分其阴阳而已。

善医行学员:钟风鸣
2018.01.29.戌时.
举报 使用道具
| 回复

共 1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8-1-29 21:42

发表于 2018-1-29 21:4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版积分规则

本文内容不够精彩,我要自己发布

发布新帖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626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