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3-6-14 07:3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1年4月18日,原卫生部印发《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这意味着暂停了13年的医院等级评审工作重新启动。随后,各地医院纷纷掀起“争级上等”的热潮。近日,部分医院通过等级评审“晋级”为三级甲等医院。然而,这些“冲进”三甲的医院是否提高了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它们在评审过程中,究竟发现了那些新问题,又创新了那些新理念。从即日起,人民网将陆续推出“三级医院评审回头看”系列报道。

3月17日,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顺利通过医院等级评审,成为河南省第二批首家晋级的三甲医院,该院也实现了几代人的“中国梦”。

这次长达两年多的评审准备工作,对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是,通过“创三甲”,凝聚人心,正视危机,突破医院发展的瓶颈;挑战是,让医护人员改变旧观念,接受新理念,必然会产生矛盾和冲突,拿捏得不到位,反而可能会进退两难,骑虎难下。

“评审工作就像一个大熔炉,医院在经过锻造淬火,走向规范科学管理的同时,我们又借力本次活动,实现了一场自我变革。”该院党委书记法宪恩认为,变革实质上就是医院功能定位的重新调整和各种利益的再分配,目的是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让医生重获尊严,让患者得到最大的实惠。

然而,不变革没出路,变不好适得其反,如何变?变革遭遇的冲突又是如何解决的?医生们如何看待事关切身利益的这场变革?5月30日,记者带着诸多问题前往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行深入调查。

医生曾沉湎于旧有的辉煌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所属的金水区,聚集着5所大医院,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该院占地面积只有24亩,地域狭小,拥挤不堪,已丧失发展空间的优势。与此同时,该院的就诊患者人数增长幅度较小,与邻居医院的快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绝大多数的医护人员忙于日常工作,对自身存在的危机没有察觉;小部分人虽有警惕,却没有引起重视。在医院中,不少医生热衷于围绕常见小病做文章,省心省力。但是医院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发展势头却不容乐观,尤其是一些资历较老的专家,喜欢吃老本,整天热衷于那些难度不大的小手术,资历浅的医生只有眼羡的份。一位年轻医生说:“僵硬的体制、沉闷的氛围,把一些人都变成了温水中的青蛙。”

医院必须改变现状。但每次提到危机意识,一些科室主任却不以为然,“来看病的人不是很多嘛,干嘛自己吓唬自己。”分管医疗的副院长郝斌说,“可实际情况是,就诊的绝大部分病人都是常见病、多发病,说句不好听的话,咱们不少人能看的这些病,乡镇卫生院、县医院都能解决。我们已经把自己降格为小医院、小医生了。”

作为大学附属医院,沦落到与乡镇卫生院和县医院抢病人,尽管这是当前不少大医院的现状,却不能不说是医院战略定位的迷失,同时也是一种危险的发展趋势。如果再不谋求转型,随着医改的深入,分级医疗体系的建立,那些“不思进取”的医院迟早会被淘汰出局。法宪恩说:“现实逼着我们变革,攻关新技术、研究新项目,解决疑难杂症,打造研究型医院才是医院唯一的活路,也是对社会和患者的一种责任担当。”

不让科室主任当“医生状元”

变革烧出了三把火,烧疼了梦中人,烧出了新气象。

第一把火,打破大锅饭,实行多劳多得。该院推出改革新举措,意图用绩效分配的杠杆,撬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当时多数医护人员认为是在走形式,因为这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最后肯定以失败告终。当月绩效出来后,大家发现医生的奖金差距有4倍之多,这才意识到“是动真格的了”。

全院上下议论纷纷。医院纪委书记杜彦民回忆说:“起初,我们还担心有些医生闹情绪,上门找事。事后发现,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为何没人来闹?因为这样的分配符合大多数的利益,按劳取酬才是大家心目中公平的那杆秤。”

第二把火,提升竞争力,不让科室主任当“医生状元”。医院变革的成败,科室主任既是外推力,又是内阻力。医院给出科室主任的清晰定位:不是找你看病的人最多,也不是你做的手术台数最多,而是要你关注和带领学科发展。你的学科目前国内省内排名情况怎样,你是否有“江湖”地位?在改革进程中,医院提出“不换角色就换人”的要求,科主任们真正“动”了起来:摸清家底,制定科室战略规划,积极开展新技术,带队伍,上项目,打造重点专科,要既当名医,也要甘做人梯,促进科室整体实力提高,在本专业上至少拥有省内的“话语权”。

第三把火,推行新机制,鼓励新人冒尖。该院给科主任明确了应该怎么干,稳定了中层后,又选出个别医疗科室做试点,分设若干医疗组,组长有人事组阁权,业务发展权,奖金分配权;医院鼓励各组有序竞争,合作共赢。通过有序组合,一群年轻骨干荣升组长。

这样的分组制,是否会为了奖金而产生矛盾,导致恶性竞争?心外科1组组长王宏山告诉记者:“我们科有5个组,为了抢病人而闹别扭的,这个真没有。因为每个组长在业务上都有一项专长,在开展新技术方面一定会选择人无我有,医疗水平提升了,病人就冲着你来了,不存在抢的问题。针对一些疑难大手术,各组之间的合作倒是不老少。”

同时,医院又给出新政策,对干得好的科室主任、组长给予分配政策的倾斜:对于开展新技术产生的收益,拿出3%—10%的比例对科室和项目负责人进行奖励。

要让“冒尖”医生活的有尊严

记者发现,三把火烧出了正能量。现在,各个科室都在暗自较劲,积极开展新业务,竞上新项目,大部分医护人员就像换了个人似得,充满了精气神。医院的风气也在悄然转变,再也没有人“眼红”别人的收入,因为大家认为这是凭本事辛苦得来的。“冒尖”的医生获得同事的认可,认为工作有价值,有成就感,活的更有尊严,很有幸福感。

体外生命支持系统体外膜肺(ECMO)能把许多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死亡线上抢回来,但是该技术风险性较高,处理不当容易惹上麻烦。该院重症医学科(ICU)主任刘小军认为,个人风险与患者生命相比微不足道,所谓的麻烦,主要是沟通不畅所致,风险是可控的,何况还有医院的鼎力支持。目前,该科已成功抢救危重患者13例,成为河南省首家开展该技术的医院。

“只要是河南省大医院能做的手术,我们都能做;有些手术它们不能做的,我们也能做,而且费用还低。”言语间充满了自信,此人是号称“拼命三郎”的心内科副主任简立国。他悟性高,能吃苦,也是最受科室护士们欢迎的医生。“昨天晚上7点进手术室,今天8点出来,共完成了27台手术。”当记者问道,“为何如此玩命工作?”简立国却笑答,自己有一个结实的身子骨。

“以前给医生介绍个病人,他认为是在求他,爱理不理的;现在是主动找上门,求你介绍病人给他,而且服务态度、责任心没的说。”院长助理刘剑波说“要我干变成我要干,这就是变革带来的新现象。”

在谈到发展的问题上,医院的领导们始终保持着一份难得的清醒。明年2月,该院新大楼就能投入使用,现在又是新晋三甲医院,这是个做大的好机会。然而,法宪恩却说:“卫生厅批复给医院的床位规模是2000张,我们控制在1500张,绝不盲目贪大。按照医院管理的经验,这个规模医院的边际效益最佳,效率也高,医院要留出些空间改善病人的就医环境。”

记者了解到,该院的变革并非一帆风顺,医院班子也曾对出台的新举措意见不一致,也有过激烈的争论,尤其是在科室中设组,有些主任认为是在整他,架空他,抵触情绪很强。面对困难,院方没有一味强压,而是反复沟通,晓以利害,上下认同,才使改革得以顺利推进。这次变革,虽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持续的时间毕竟较短,要想达成变革的目标,还需要坚定不移地往前走,不断变革,深化完善。

正如河南省卫生厅巡视员夏祖昌所言,改革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不能因为有风险就拒绝改革,实践告诉我们,不管是单位还是个人,只要是固步自封,不思进取,迟早会被社会所淘汰,从这个意义上讲,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勇于自我变革,释放改革的制度红利,激发医护人员活力,增强医院发展动力的做法值得肯定。



举报 使用道具
| 回复

共 2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3-6-14 11:50

发表于 2013-6-14 07: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改革!村医也要改革!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11:5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家兵 发表于 2013-6-14 07:42
改革!村医也要改革!

本版积分规则

本文内容不够精彩,我要自己发布

发布新帖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626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