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637

谈中医问诊

高子立 于 2013-6-17 08:14 发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17 08: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于1992年刊登于四川中医第三期第八页) 山西省新绛县妇幼保健院中医科,运城市名中医新绛县中医学会副会长, 运城市名中医  原县医院副院长,退休老中医  杨春成

      中医问诊是“四诊”之一,教学时,望、闻、问、切依次分别而授,并在强调“四诊合参”时,常批评一些"先不让病人讲话,只候其脉,就处方用药的"所谓主观的"中医先生片面做法。这就使"初学者"头脑中产生了"先望、望完再问,问完再闻,闻完再切"的顺序概念。有的在写病历时(特别是"中西结合病历)把问诊又放到首位,其次才望、闻、切依次进行的死搬摸试。

     然而一到临床,却发现则是另外一种暂新景象:许多有经验的老中医:望、闻、切同时进行,问诊穿插其中或放在最后;而且多是“有的放矢”地“一语道破主症(或主因)”,:如:你心口疚吧!?;你腰痛吧!?或你失眠烦躁吧等等,顺蔓向后廷伸。或干脆是切脉后将病情一下讲给患者,从病因到病症、从发病前到预后,直讲直讲的如“神话”一般,使你能够佩服的“五体投地”放心的抓他的药“一饮而尽”,从心底感到此医之药,"必能胜病" 。故常起“神奇之效”。倘若机械的按照四诊顺序,先问患者来看何病,病人则显得大为不快,而是伸出前臂,让你先"候了脉再说"。你若向其讲让病人先说看啥病的“大道理”,病人虽不当面拒绝,但总觉你“脉理”平常,即使勉强开药,出门后多把药方一扯,便另找高明了,嘴里还吭哼"这那是中医先生吗?"。这时你才会觉得一个中医这种“有目的问诊”与西医看病时先问病人“你感觉那里不舒服”的“无目的的问病”完全不一样,效果截然不同。

     当然,绝对以脉言病,确有一定片面性,然某些老中医切脉之“巧”功,造旨确也“不凡”,加之诊脉过程中早已将“望、闻两诊”巧插其中,心中已经"胸有成竹"了,使问诊便变成了向病人发问:“我说的对不对?”“你还要补充那些内容”的目地或意义了。在和病人的交谈中,即补充完善了“四诊”内容,又可同时从心中“迅速辨证分型”,达到"立法用药"的目的,处方即已形成矣.

     临床中如能将这一套灵活机动的"问诊"技巧和规律娴熟掌握,灵活运用,则能起到"诊病"“诊人”“诊心”之多重效果。要知道,取得病人绝对信任,亦是治疗成败的关键一环,现将体会略谈如下:

    【沉着端正,里动外静】问病时,医者让患者迎面端坐,仔细查神观色,闻声嗅气,并让其伸臂仰掌,平放于脉枕之上。然后将中指入关,食、无名指徐徐下沉,三部九候,细细诊察,要严肃、和蔼、端庄、专注,里动外静,捕捉病情。这种气氛常使患者感到:为我诊脉,认真仔细,幸运与否,在此一举,甚为满足,并高度关注医生的问话,切不可草率从事,闲言乱语,神意不专,举止轻浮,诊脉不细,这样容易使患者产生不安或反感心理。

【多方取材,为我所用】依靠“三诊”为基础,将得来的”可靠信息”作为缺口,系统询问:如见患者“动则气喘”,则按“肾不纳气”症状询问。如闻病人鼻塞声浊,则从“外感”症候问起。如切关脉实弦,则按中焦不利病情开始发问(如胸闷、心口塞等)。如尺脉细微,则问腰酸、阳萎肾亏症状,若寸脉浮细则问心慌、失眠、多梦。余在夏日常遇望之即知的哮喘患者,诊脉之际发问:“家中是否撒有敌敌畏?”以问此常见过敏原,使患者惊叹:“脉理高明,竟能候出我受家中存撒此药之害!”使之折服。

【环环相连,据理推断】根据病理推测症状,如已知患者生气引起心口憋塞,必问烦躁多怒。若烦躁多怒,必问多虑,失眠多梦。若失眠多梦,必问白天头昏、心慌。若心慌,问气短;若头昏,问恶心,这样连环下问,多不落空。

【因果标本,互相印证】如已知腹胀满疼,则问饮食不节之况;如已知胸满腹胀噫气,则问七情内伤之害;已知下痢脓血,则问里急后重;已知白带不断,则问腰酸腿抽。或遇慢性胃病则问他已患病多年;遇急性泄泻,则问说病没几天。妇女病多问气郁;男子病多问胃病、肾亏等,青春期多问思虑过度,手淫遗精.

【抓住病机,向后伸展】如已知肾阳亏,则可告知还可有肢冷、畏寒、阳萎、腰困、气短等症。如已知肾阴亏,则问五心烦热,腰膝酸软,遗精盗汗,头昏耳鸣,如若里实已明,则问有便秘,腹胀,及下午五心发热、口干等症,病人多说皆说对!对!。

【中西结合,互相变通】如有现代医学知识者,亦可根椐西医病名下问,如已知或高度怀疑有结核病,则问午后发热,盗汗,消瘦,咳嗽,老年多问骨增生颈、腰、腿痛,形胖腹园多问脂肪肝、高血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亦多中病情。

以上方法可因人、因病灵活运用。

【已成定局,扩大战果】通过上述方法,病情已基本定妥,患者已佩服倍至,试测医生脉理的心里防线以溃,变为通力合作,此时若再问及一些与主症较远的如过敏史、遗传史用药史等问题,即使有些出入,也能向你一一相告。(如怀疑有重大疾病如癌症,结核,肝炎等仍可结合现代医学作些必要捡查,如拍片、透视、ct、化验等以作参考)

综上所述,中医问诊即包括印证其它(望、闻、切)“三诊”所得的信息是否正确(包括某些西医的“病” 内容),同时也进一步弥补其它“三诊”之不足。

最后,将各方面得来的材料,加以综合、分析、归纳,规范性地写成病历,或直接处方用药,即初告功成。问诊要成功,即须助于望、闻、切三诊,还有赖于良好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运用自如。当然,对于完全要求医生不问,单靠诊脉就完全讲清病情的患者,亦应顺其自然,加以引导,结合其它“三诊”,以便掌握全部病情。看病如打仗,必须用灵活机动的战术,以应付复杂多变的局面,“有法而不拘泥于法”,贵在融会贯通,倘若机械教条,收效则天地之别。

举报 使用道具
| 回复

共 2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3-12-4 19:36

发表于 2013-6-17 12:3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12-4 19:3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版积分规则

本文内容不够精彩,我要自己发布

发布新帖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626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