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935

诊脉、脉诊学习

快乐先生 于 2013-6-28 16:20 发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28 16: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脉诊学习阶梯-倾听脉里的音符序
古云:望而知之神,闻而知之圣,问而知之工,切而知之巧,故有后世诸人者妄以切为四诊之末,诸工之尾。疏脉家之法者,更以此轻脉而重问,舍望闻切而独从问诊,此乃粗工欲盖弥彰也。更有甚者言脉不可学,学之则于医学倍加糊涂,哀哉!长此以往医道不存,天道泯灭矣!不知岐黄言“能合色脉,可以万全”,不知仲景论伤寒以脉证为要,不知扁鹊仓公以脉而名,不知药王有“愚医不思脉道,反治其病”之叹,不知灵胎有“三指多回春”之慨,真天下医道将衰乎?真我辈买椟还珠乎?真岐黄弟子有眼无珠乎?
大凡言脉不足学,或言脉不为重者,多不精勤医道者也。或畏其“心中了了,而指下难明”,此畏难之辈但求以医术骗人钱财者也。不知医道不精乃杀人无形之刀刃,不求精进则为挂壶之屠户。若果能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法方可为医也。若可日日著心于此,何来习医之难,临证之险?可叹者,繁华盛世多刁钻孔方之人,少淡泊宁静之心也。
夫脉法分境界,如天地有高下,昼夜有温差。若论气化则百千脉象无非一气,若论纲领则百千万人无非虚实,若论脏腑则千丝万缕无非生克,若论运动则变化多端无非升降出入。既知气化则明阴阳,既知虚实则明攻补,既知生克则明辨证,既知升降则明用药,此脉法之精粹,不传之心法也。
道生一,一者无极。一生二,二者阴阳。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天为气,地为形。人以天为父,地为母。天精地血,天气地味而成人,故人有气有形,脉亦有气有形。形气相交,则变化万千,故脉有千百无非形气而已。
余早年习道,偶有定中生慧之时,后世事繁杂气形不调,于不调中体悟病之变化,故亦有所得,唯叹天心不明,世心日重,性光被遮,不能彻悟医道,通达秘奥。修习医学中,或有感触,不惭集录,虽名为书,实不足言也,但求明朗贤士仁师指正,可得精进。

一、古今脉法三观
这一讲是对中华古今脉法的一个概述,也可以说是让大家了解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神奇的脉诊全貌,通过本篇我要给大家一个脉学研究的框架,让大家跳出来看脉诊研究,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安排一个清晰的目标和步骤。
脉诊,这个词语其实用的还不是很贴切,我们研究脉,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用于诊断疾病,而应该更全面的看待脉法的作用和范围,比如我们可以应用脉法来预防疾病,例如王光宇老师在使用涩脉提前发现肿瘤方面就是一个预防肿瘤或者说早期发现的很好的方法。推而论之,脉诊还可以根据人的“七情六欲”等心理状态探索人的社会行为和社会角色。因此,我觉得脉诊应该被称为脉学,而这门学问是自我或者他人通过感知脉搏而得出结论的,因此它是实践性很强的学问。
通过研究分析,我按照风水的三大派系以及各家研究脉学不同的侧重点,将脉学分成了三类,那就是“象派”、“形派”、“理派”,我也称其为“宏观脉法”、“微观脉法”、“推理脉法”。这三种派系,或者说从不同出发点研究脉学的三种方式,他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而是各有所侧重。在孜孜不倦追求成为大医的人来说,将这三种方式融会贯通进行运用,是我们每一个有志于研究脉学,学习医术的人所必须追求的境界。所谓的“象派”,我也称其为宏观脉法,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传统脉诊,但是传统脉诊这个说法并不正确,因为三种脉法派系,自古至今就已经在不断发展了,在《内经》中,我们即可看到三种脉法的相关论述,因此“传统脉诊”,甚至“现代脉诊”的说法严格来说并不是很贴切。
象派脉法,着重于脉象的研究,也就是我们所学习到的二十八、二十七种脉象。其优点在于可以准确的辨析证型以及脏腑气血阴阳的状态,进一步学习可以通过不同部位的不同脉象进行分析而准确的施以方药。而其缺点在于入门困难,常常需要很好的悟性和很长时间的锻炼,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准确的把出脉象。而要通过对寸口脉各部位所包含脉象信息的不同关系,推断出确切的身体状况,并严格按照药物选择准确,药味安排精炼,方证完全相对,则需要很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在《王光宇精准脉诊带教录》中,我曾经讲过通过拆解得出脉象的方法,但是不管你通过什么方法学习,要想入门仍然是一件难事。
象派脉法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所谓的“十人十个脉象”。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虽然我们竭力的去统一,但是由于每个人的经验和认知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结果不可避免的存在差异。我仔细的想过这个问题,我觉得把脉象的时候,就好比佛家所说的“心无挂碍”,心没有可着边的地方,在“空”中寻找一个近乎飘渺的“象”,这时候是很难全面的得出结果的,往往会因为每个人所看到的点不同,而得出的最终结果不同,事实上其原因还在于我们并不能完全解析脉中的所有“象”。比如刚开始临证的同学或许会出现摸谁的脉谁的脉滑,或者弦等等。而起初的时候,也只会得出诸如“脉弦”的结果,进一步的学习才晓得要写左手怎么样,右手怎么样,再进一步才晓得要写左手寸关尺各如何,右手寸关尺各如何,才知道一个地方会有很多脉象叠加在一起,才会出现我们理想的脉象书写,如左寸虚大滑数,关弦虚细,尺沉细紧;右寸浮紧,关滑实,尺沉虚。更进一步,要对脉象进行分度,也就是王光宇老师所说的脉度,只有分度,才能充分的区别患者病情的轻重。所以我们说要学好脉学,一个要有悟性,一个要有耐心,一个要谦虚。不能将脉“横看成岭侧成峰”,更不能草草了事,完全为了应付。
象派脉法代表著作中较为有特色和深度的,有《脉经》、《文魁脉学》、《医家秘奥》、《四诊抉微》等。作为入门第一要读的书,我比较推崇《四诊抉微》,作者林之翰在采集《内经》、《难经》、《脉经》、《伤寒杂病论》等等诸家论述的同时,并按照体例进行了编排,而且加入了自家经验,而其采集诸家所编排的体例,是非常方便学习者学习的。《文魁脉学》中对兼脉的论述和经验是很不错的,而《医家秘奥》在各部关系方面着墨更多,这三本书可以说是由入门到精通的必读之作。如果要更加深入的研究脉与方的应用,就必须研读《脉经》和其他相关著作,同时要不断的于临床中进行总结。在学习象派脉法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不能死记硬背各种脉学书中所说的什么脉主什么病症,而是要努力的去思考其中的机理,只有弄懂了机理才能一通百通,而不至于陷于庞大的兼脉中而致迷途。还要注意不能仅仅停留在脉象的学习上,在掌握了基本的脉象以后,要更着力于兼脉机理,生克关系,部位关系,脉象脉度等方面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临证之时胸有成竹,病情进退自有主见,不至于被患者复杂的自我感受所迷惑,而错误的判断病情。
形派脉法既是我们所讲的可以准确按照现代病名得出结果的脉法,其以全息论、神经论、反应论、血液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等等现代科学理论为依据,结合古代中医脉诊方法,通过准确的判断病位和病性,从而准确的辨别病性和病名。这种方法对于减少患者治疗环节,节约患者不必要的开支,以及准确诊断患者疾病,减少诊疗的盲目性等等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也为中医脉诊注入了更多新的血液,为中医的发展和复兴加了一把劲。从传统中医出发,形派脉法存在一定的证型判断不足的缺陷,这也是很多学习中医的人所担心的,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深的感受到掌握这种方法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减少患者不必要的开支和诊疗过程,一方面可以增加我们辨病辨证的能力,从而使得我们能综合的思考病和证的用药,增加方药的针对性和全面性。
在形派脉法研究方面,一直以来都有人去突破,诸如《图像诊脉法》、《我之脉学观》、《金氏脉学》、《中华脉神》等都是非常出色的著作。当然我们仍然要强调的是,虽然我们按照不同的研究方向对脉法进行了分类,但是严格意义上讲,各脉法之间还是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的,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你中有我,我中也有你。
在三个脉学研究方面中,最有特点也是最有争议的要归理派脉法,其研究的方向在大众看来是与众不同的。理派脉法是通过对于脉象的研究,结合各种理论以及方法推测作为脉的主体——人的一些情况,包括心理状态、社会行为、社会角色等等。正因为这里面包含一个推理的过程,因此我将其命名为理派脉法,但是理派脉法并非是无源之水,其仍然是可以在古代典籍中找到雏形甚至已经非常成型的内容的。理派脉法通过把脉所得到的结果,经过细致的推理,首先可以得出人的长期心理状态或者情绪变化,更进一步可以得出人的社会行为和社会角色的情况。这个问题并非不可思议,是我们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所掌握的一门科学。在我们学习中医理论的时候,我们都了解七情六欲可以令人生病,而生病首先影响的应该是人的气机状态,任何情绪和心理的改变,都会影响到人体的气机,比如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恐则气下,喜则气缓等等都是情绪对于人体气机的影响,而这些情绪乃至某些心理状态的长期存在便会形成长期的影响,从而使得这个人具有某种性格特征。生理——心理——社会——自然的模式说明了人的心理和性格会改变人的生理,也会改变人的社会行为,而社会行为方式的改变必然会影响到人的社会角色,这就是理派脉法的推理路线,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中医脉学领域。
在这个领域里人们所常见的是情绪对脉象的影响的论述,这些内容诸多书籍上都可以见到,心理对脉象影响方面的研究,当前较有成绩的当属《寿氏心理脉学》,作者通过大量的临床实例充分的证明了心理脉象的存在,他也尝试着通过人的心理状态去推理人的社会行为,是当前很有特色的一个研究领域,也证明了中医学的博大精深。
既然能通过脉象探知人的心理和行为,那么自然可以通过推理而得知人的社会角色,这就为我们一直以来所认为的通过摸脉而知道人是否富贵等是迷信作出了澄清,也为我们研究太素脉法等古代典籍解放了思想,事实上在周慎斋《医家秘奥》中也有类似脉象和社会角色的论述,也充分说明了在心理脉学研究领域一直不乏其人。
以上我们大概了解了一下古今脉法的研究成果和不同方向,虽然限于我们每个人的精力和机遇不同并不一定能全部掌握,但是一旦在我们心里有了一个框架,我们就会清楚我们的研究方向,中医不仅仅是治病的医学,更是治人之学,最起码我们也要在先人们要求的上知天文,下穷地理,中通人事方面付出我们应该付出的努力,不能仅仅将学习中医当成养家糊口的一个手段,更应该在探求宇宙自然之道的路上看到自己的目标,从而明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我在此也希望大家不能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谋求暴利,要将眼界放宽,要追求做一名苍生大医。
当然三个脉学研究方向在某些层面实际上存在着互相的融合和交错,并不能完全分开,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相当庞大的课题-----究竟通过脉诊我们能得到多少信息?因此在我们初步了解以后,我们应该给自己选择一个合适的方向以及突破口,从一个点进入,然后努力争取全面的掌握脉诊的各种方法,才能更全面的了解我们面前患者的情况。

二、成功九要素
在上一节我们对脉诊的古今三观做了简要的介绍,通过了解古今脉诊研究的三观,我们对古今的脉诊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我们就不至于在一个方面上局限住,而不去研究其他方面。
下面一节,我想简要的介绍一下我个人通过对王师在教授弟子过程中的言传身教总结出的九个要素。
一。德。
在九个要素中,我要首先说到德。医德,道德,品德是王师对我们教诲最多的,也因此几乎每个人都挨过骂。对于中医来说,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看好病,更要去面对有病的人。古语有云:“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如戈兵。”对于有病的人他们本来就长期的因为疾病的折磨而心情抑郁不舒畅,而这时候医者的笑容和亲切的关怀都将变成一剂良药。从另一个意义上说,如果能够将病人当亲人看待,就能够更加仔细的去诊治病人,就能够更好的进入定的状态去诊察脉中的信息,而不至于没有耐心的草草了事。大医不仅仅要有高超的技术,更要有高尚的品德。要懂得善待患者,关怀患者,更要懂得关爱自然,尊敬师长。
二、师
学习中医能有老师当然可以节省时间,增加学识。若没有老师,就要多访求良友和读书。找老师也不仅仅是我想跟某位老师学,某位老师就能教你,这是一个师我互相选择的问题。三人行必有我师,任何人都有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能谦虚的学习他人的长处,学习后能懂得任然尊重他人,中医才不至于猫教老虎留一手。哪怕是某一天我们超过了老师,老师也永远是我们的老师,而且一个不想超过老师的徒弟也不是一个好徒弟。
三、法
在脉学的学习中要得法,要有一套好的方法让我们入门,更要有一个好的思维方式让我们自我提高。法是脉法,也是学习的方法,也包含我们诊察疾病时的思维方法,也包含我们学习的目标。有一个好的方法让我们进入脉诊的大门,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让我们用最快的速度学会脉诊,再加上我们自己有一个最终的目标,这样就更容易在学问上成就自己。选择法很重要,也许别人觉得好的方法,我们未必能够适合,也许我们认为好的法,别人未必能够认为好,因此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法。诊脉培训 诊脉 脉诊
四、定
有一个好的方法,选择好了自己要研究学习的方法,就要坚持不懈的去努力做到最好,不能因为一点点困难和困惑就轻言放弃,要坚定不移充满信心,要持之以恒的去做。
五、悟
学习脉诊有很高的悟性固然很好,能缩短学习时间。如果没有很高的悟性,就要多多的去思考,多多的去琢磨,最终将学习到得东西融会贯通。
六、正
心要正,看病就是为了把病人的病治好,不能去想其他的事情而干扰自心。身要正,身不正则气血不顺,指感必然失去灵敏或不够准确。
七、静
《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我开始的认识是在诊脉的时候要平心静气,注意力集中。后来我翻看了一些资料,也思考了这个问题。在《说文解字》上说:“虚,大丘也。”《尔雅》:“虚,空也。”“致虚极。”——《老子》。魏源本义:“虚者无欲也。”虚,本来是指的大土丘和空的意思,而这两个意思在《老子》上也都被体现出来,一个稳定、一个空灵无欲。
在我自己临床诊脉的过程中,发现医者要保持一个泰然入定和宁静不动的状态,才能真正的看到脉如大海,波涛似象。而对于在《灵枢•九针十二原》:“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在脉诊上也辉映了“虚静为保”。“微妙在脉,不可不察。”那么,这样微妙的变化,如果医者不能空灵,不能虚静,不能无欲,不能泰然不动,又如何能够体察呢?因此《内经》才说:“虚静为保”。这也恰好说明了医者在诊脉的过程中不能考虑其他的问题,必须一心一意的专注于诊脉的过程,不能去思考,要无私无欲,至于决定用药,是要在诊完脉手还没有离开的时候通过脉诊结果在心中确定的。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保”,其原字为一个人背着孩子。。而后世有人将“保”写做“宝”,其意义也就变了。那么这个“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从甲骨文字形上看,一个人背着一个孩子,其意义为“负之者为保”(唐兰《殷墟文字记》),那么也就是说虚静是持脉的基础,更引申为虚静是持脉的基本保障,没有虚静这个基础的背负,就不能准确的完成持脉。
综合以上论述,我们得出一个结果,就是持脉要泰然空灵,宁静清洁,状若虚怀,心如明镜,虽可照见,但终不为外物所动,如此才能象为真象。而其并非单单指的医者,患者在持脉的时候也要尽可能做到没有情绪的变化或者讲话等行为,以免干扰脉的变化,造成误差。
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我们不主张先问诊就是担心先入为主,造成主观的去体会脉象,而使得结果不准确或者不全面。我们在临床中经常看到某些医者,患者一来先问了很多,然后自己心里就有了定见,而后才进行脉诊,有的就会主观体会脉诊,有的是用脉诊来基本验证自己的推测,如果相符合了就按照自己的成见去治疗,如果不符合了就比较踌躇,到最后只能在病人身上试方,如果没效,就弄的很困惑了。所以,即便是先前有了问诊、望诊等信息,在持脉的时候还是要暂时摒弃先前所得到的认知,慢慢的体会脉的信息,最终再综合分析,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准确的结果。
当然,要达到虚静并不一定能一蹴而就,需要很长时间的锻炼,因此古代医家很多人都修炼一些静坐、导引等功夫。在虚静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必须使得脉诊维持一定的时间,要尽可能多的采集脉中的信息,最后得出一个从大体质到疾病到证型到症状的全面结果,这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全面完成脉诊过程。
中医培训 脉诊培训
八、敢
要敢于伸手去摸,不要怕摸不出来,多诊自然识脉。要敢于将自己得出的结果向病人去验证,只有敢于去说,不怕说错,才能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总结出正确的结论。
九、勤
要勤于练习,勤于书写自己的一点一滴的心得和体会,将好的体会记录下来,积少成多。学会脉诊以后不能怕辛苦,要多多的联系,不能因为脉诊很费时间和精力变轻描淡写的诊病。
学习成功其实还有很多重要的因素,我简要的总结了以上几点,惟愿天下皆是济世怀仁的良医。
举报 使用道具
| 回复

共 6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4-4-6 19:58

发表于 2013-6-28 18:0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6-28 18: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11-16 23: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11-16 23:3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4-3-3 11: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4-4-6 19:5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版积分规则

本文内容不够精彩,我要自己发布

发布新帖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626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