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轰轰烈烈进行了四年,官方称“新医改取得了很大成绩”,民间认为,没有明显感觉。表现在看病依然难依然贵,大医院人满为患,乡镇卫生院门可罗雀。当初设计的医改要让“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的理想与现实依然距离不小。而处在最底层的村医,感受如何?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我们深切的感觉到,他们事多了钱少了心累了,处境很尴尬很无奈。
一 事多了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31号),乡村医生主要为农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盘推出,使得村医工作量成倍增加,从开始的9大项目到如今11大项目,还有一些项目内容的增加,如儿童健康管理有0-3岁增加到0-6岁。需要完成大量的资料收集,表格填写。尤其是山区,做一次回访要步行几十里,因此要做到真实很难。基本上每天24小时,没有那一时段属于自己,冬冬夏夏,寒来暑往,从早上天没亮,经常一直忙到日偏西,特别是季节变换时节,小孩儿和老年慢性病病人很多。有时出诊,一趟就是几个小时。常常,连吃上一顿安然饭都很奢侈。有时,刚泡上一包方便面,来了病人,也没法吃到嘴。常常,别人过节过年,可以与家人团聚,而村医没有这样的清闲日子,自己也不是铁打的,而是“凡胎肉体的人”,这样的“劳碌”不说自己身体吃不消,家里的妻、子、父母也无法照料得到,不说能给别人看多少年病,恐怕自己也可能“早亡”啊。
二 钱少了
按照政策规定,目前村医的收入主要来源于ZF补偿。补偿分三部分,一是基本医疗服务补偿,也就是药品零差率补偿。各地标准不完全一样,陕西平均每人每年一万块钱,不管人口多少都一样。二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偿,按照实际服务量实行年初预拨,年中考核增拨,年末考核兑现。要求做到村医干40%的活拿40%的钱。实际上由于人口外出打工,而且越偏远人口越少的地方外出人口越多,致使医疗服务量肯定上不去,最后要么造假要么完不成任务得不到应有的报酬。同时由于一些项目缺乏深入调研,盲目推出,如居民健康建档,整个医疗服务体系没有实现信息化,做出的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无法实现共享,实际上就是“死档案”,劳民伤财。三是一般诊疗费收入。说起一般诊疗费,真是一个糊涂政策。一方面标准低,按规定,每诊次可以收取5元,而卫生室就诊的都是乡里乡亲,人家有时候买点零药,药价都知道,你也不好意思收。只有输液治疗才“偷偷”加进去,可又有多少呢?第二方面标准太低,无法体现劳动价值,因为一般诊疗费包括了挂号、诊察、注射(两天静脉输液)及药事服务成本,这里面包括一些耗材费用。由于收入锐减,一些有多名村医的,难以养家糊口,都外出打工去了。
三 心累了
身累只是其一,心累才是根本。一些村医很茫然,不知道是该坚持还是放弃。近年了,医患关系紧张,人们总希望看病必须见效,不能死人。一些医闹也蔓延到农村。村医抗风险能力差,一村医因为一起医患纠纷被稀里糊涂索赔5万元,一气之下关门外出打工。这种情况十分普遍,村医压力极大。另有一村医,因为难以承受长期劳累报酬太少,该行做了保险,一年多时间,收入颇丰,保险公司奖励了一辆车,还出了一次国。这种丰厚回报,是干村医一辈子想都不敢想的事。
四 后顾之忧难解
如今,村医普遍年龄偏大,网底堪忧。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进入,出现老化现象?一是村医这工作没有一点吸引力,既看不到未来希望,也得不到现实回报,得到的报酬连自己都无法养活,何况一家人,连外出做小工都不如。二是养老没有着落,年龄大的村医只有干等着,想退不能退,退后无保障。三是没有进入退出的机制,一些专家提出的严进优转劣汰老退,即严格新进入,规定必须有大专以上学历,有执业助理以上职称才可以进入;对已经获得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职称者转成干部,纳入卫生院职工队伍;无法取得大专学历或执业资格者逐步淘汰;年龄达到干部退休年龄者解决养老问题后退休。这一看起来非常可行的解决办法,因为没有高层政策的支持无法变成现实。
纵观当前村医处境尴尬的根本,一个核心就是身份问题没有解决。想一想,几十年前,民办教师和村医都是村里的农民技术人员,民办教师早已解决,而村医情况依旧。在中央提出“病有所医”,国家DDP成为世界第二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ZF一定有能力有愿望解决全国130万村医的根本问题——身份,让医改中这一个尴尬的群体不再尴尬。
转自陕西省山阳县卫生局 徐毓才博客
:http://blog.163.com/xuyucai99@12 ... 0486201351372919850 |
|
|
|
|
共 3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3-10-13 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