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论针灸、中医我信服刘濡民先生。他是杏林世家,凭着高尚的医德与勤奋好学,没有专家的光环,确有专家之能。在这里我班门弄斧的说点中医针灸方面的小知识,旨在希望大家学无止境,挖掘发扬中医这个国粹!(开头语,下面转入正题)
针灸治病,取效最快,某些方面胜于药效,尤其是急救及意想不到的疗效。可是有病而不肯针灸者诸多。他们谈针色变,畏痛之故也。一是因医者针粗而钝,二则因行针手法为纯熟。所以针灸注痛法不得不学啊。下述未针前、拔针后、进针时注痛之十一诀分述如下:
(一)未进针前注痛第一诀(按摩)
诊断病在何经,应取那些穴位,先施按摩爪切者,对患者说:“未进针,不必怕。”针未扎,因病家邪盛气郁,想象针痛之苦,医者当先施按摩安慰之语,取所针之阴阳经络,上下左右用力按摩,或摸、或敲、或剁、或拔伸,择宜而施,旨在经络活动,气血流通,则痛自减。
(二)未进针前注痛二诀—爪切
无论所针何穴,先将欲针之穴用指甲从皮部着力爪切,形成凹形深印,使穴边气血荡开,消毒后将针对正爪印剌入,紧紧按定穴边上下之肉,再搓转针柄,自能痛减。
(三)进针时平补平泻手法均匀
持针进穴,用指搓转而入。人身之气血,本自均匀,偏胜则痛,进针时以右手大指、食指紧握针柄,徐徐搓转而入。平补平泻:上下数相等,左右旋转也应同数,不能多也不能少,穴下气血均平痛自减。
(四)进针时调匀呼吸
进针时患者或坐或卧,令其调匀呼吸,不言语、勿动摇,徐徐搓转针柄或快速进针,按法剌入,如病家稍觉疼痛,嘱深呼吸三口痛自减。
(五)进针时循经按摩
进针时病人穴下邪盛气结,精神紧张抵针难入,疼痛较甚,医者急以左手食、中指。紧夹针腰,以右手中指摸泻所针之经上下之穴。如所针是任脉中脘穴,滞针抵针,不易搓入即用右手中指或大拇指摸推下脘,或气海、关元、中极等穴,则针较松,而痛大减。
(六)进针时须紧按
进针、转针稍觉疼痛,医者左手将在上按穴之指,加力紧按,则痛自减。如所针是足少阴膏俞穴,其气由下而上,转针时,稍觉疙瘩,则在针下按穴之指,加力紧按痛亦减。
(七)行针时循经按摩
针已入穴,求针之浅深,行手法补泻时,用种种注痛法。针入穴后,穴下邪盛气郁,行针时病者抽痛难忍,医者急以左手食、中指、大拇指,摸推所针之经穴,按气道路顺逆,于所针之经上各穴,着力施按摩手法,则经气流通,痛必减轻。
(八)行针分部行泻
行针时邪气太盛,搓转不便,若强行手法,不但疼痛难忍,又有折针之患,故宜用分部行泻法。先将针提出天部,深三分以泻天部之邪,天部略松,再入三分,以泻人部之邪,人部松,然后再入三分,以泻地部之邪,先浅后深,渐次行针,痛减轻。
(九)行针时注痛(针远穴以通气)
进针落穴后,手搓针柄,推之不动,转之不移,遍施按摩诸法无效者,是气血壅聚已极。强行会则疼痛难忍,最好先取经远处之穴而行针泻之,远邪不压正退出,近邪自轻。如针腹上肝经章门穴,而壅滞不动,从腿上取三阴交泻之,下穴气松,上穴之邪亦减,自会便天搓转。
(十)出针时注痛(搓转均匀)
邪尽正足,徐徐搓转出针,如进针手势,出针时仍以左手两指按定穴位,右手两指紧持针柄,徐徐搓转而出,亦用平补平泻法,用力均匀,进针宜缓,出针仍在缓,因出针急带出穴肉,以致疼痛,但补针要直出,泻针要摇转而出,稍有不同之处。
(十一)出针后注痛(按摩针穴)
针出穴邪尚留聚,出针后邪气由上移下、或由下移上,余邪未尽,气聚邪壅,一时不能尽出,稍觉疼痛,则急按所针上下经络,气道顺逆。就疼痛各穴处,着力用指施行按摩诸术,则余邪出痛自止,如针泻脐上旁开章门穴,出针后腹上不痛,而小腹下部竟觉大痛者,遍施摸、推、敲、剁按摩法,终莫能止者,可急从腿部两三阴交穴上再为针泻,则邪去痛止。
供参考,错误之处请批评指正! |
|
|
|
|
共 12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3-11-11 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