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2009年6月1日,佛山的一家医院,一女子由于整容失败找医院讨说法未果,随后用匕首劫持护士在医院二楼的平台上。《南方都市报》陈志刚/摄,源于腾讯新闻图片)
近来发生在几个地方医生被打、被砍、被杀的事件,再次将“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的医患关系推进了新的历史冰点,从现实到网络中,处处能感受到医患这两个群体的对立,某地甚至发生了医生群体站出来表达抗议声的群体性事件。这是一个让人悲哀的现实,医生救死扶伤,患者依赖医生,天然的依赖关系应该使两者成为最为亲近与和谐的一对关系,现实却恰恰相反,竟在一次次的冲突中变得水火不容。医生本应是这个社会体面且有尊严的一个职业,可在对抗的语境中,却充满着弱者的无奈感与愤怒感。
 
让医生成为了弱者,不只是医生的悲哀,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我不是一个医生,当我生病进医院与医生打交道的时候,我也会遭遇医生的冷脸,也曾批评过看病贵看病难。但当看到医患冲突恶化到如今的地步,医生为了防范医闹的攻击而戴着头盔上下班时,我充满了焦虑与恐惧。不仅是出于对公共利益的忧虑,更是作为一个“患者”的忧虑。人总会生病,总会成为患者,都无法避免会与医生和医院打交道,我们终将有一天会躺在病床上将自己托付给医生。我担心的是,我将要面对一群因被攻击而充满愤怒感的医生,一群因常被妖魔化而对患者充满防范的医生,一群在习惯性的被误解中而没有了职业尊荣感的医生。很难想像,当这群担负着救死扶伤的人,戴着头盔,带着对立、猜疑、自保、防范、愤慨、焦虑和敌意给我们看病时,结果会是怎样?
 
正因此,当我看到一张图片中,一群带着口罩的医生护士围着他们被患者砍死的同事竭力救治却无力回天,而流露出愤怒的眼神时,我充满了恐惧。正像知识分子的被矮化和污名化,会给一个社会带来灾难一样。本应该受到社会尊重的医生,却在被妖魔、被羞辱中成为了十足的弱者,对社会也是一场灾难。而且可以预见的是,这场医患冲突的灾难中,患者必然是最大的受害者。
 
一个社会也许什么都可以失去,但不能失去信任医生的能力。一直觉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些时候,对有些人,我们是必须毫无保留地去信任他们的,而不能将那种自以为正义的“怀疑一切”的思维陋习滥用到这些关系上。患者对于医生,就是如此。无论如何,当我们以患者的身份走进医院的时候,只能选择信任他们。在信息不对称、专业不对称下,除了信任医生,别无选择,因为你是患者,是需要医生救助的人;因为你对专业和病情一无所知,只能把自己的生命、身体和安危托付给医生。
 
作为患者,我们会为自己不信任医生找到很多理由,比如担心医院乱收费,担心粗心的医生会下错诊断,担心缺德的医生会坑自己。现实中确实也有这样的情况,但那些只是个案,不能成为我们也先入为主地把眼前为自己看病的医生也想像成“会坑害病人”的恶魔的理由。这时候,一个理智的患者,应该丢掉这种偏见,而选择信任医生。有时候,信任比质疑更需要勇气,信任,在医患关系中是一种依赖互动的循环:如果互相信任,会形成良性循环,如果互不信任,互相猜忌,只会形成恶性循环。恶性循环,互相强化敌意,就是当下医患关系的现实写照。
 
除了这种信任,重建医患关系,需要更多方面的努力。比如,需要一个能够让医生和患者避免直接冲突的第三方。医患从鱼水关系变成水火关系,就在于双方在发生医疗纠纷时,缺乏一个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去“隔离”双方,使医院和医生不得不直接面对对医疗充满了不切实际的期待、失去理性的患者或其家属。
 
还需要客观中立的媒体。不得不说,媒体在妖魔化医院和医生中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一事当前,不问是非,首先站队,带着一种“患者是弱者”、“要替我们患者维权”的心态去报道医患冲突,这对医院自然是很不公平的。医生并不代表着邪恶,患者并不代表着天然的正义,而媒体喜欢自以为正义地站在“弱者”那一边。加上一些记者缺乏基本的专业素养,而医学报道又是一个需要专业素养的领域,专业的缺失使医生不断被误解和误读。 |
|
|
|
|
共 2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3-11-11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