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3-11-22 22: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行经期间,或经期前后,下腹作痛,或伴有恶心呕吐,甚至不能坚持工作,每在经前经后,或行经期间发生,

病名痛经。原因以虚寒、气滞、瘀阻、风寒为常用见。
    一. 虚寒
    病因:由于肾阳不足,冲任虚寒,下焦阳气失宣,以致下腹寒痛。
    症状:下腹寒痛,得热则减,喜暧喜按,畏寒肢冷,腰背酸痛,经色淡,舌苔薄白,脉象沉伏。
    法法:温经通阳。
    方剂:温经汤加减    吴萸3G  肉桂3G  当归10G  川芎7G  白芍10G  炙甘草6G  党参12G  熟地12G  生姜6G  

川断12G。
    方解:吴萸疏肝祛寒,肉桂补阳温经,当归养血和血,川芎补血行气,白芍补肝敛阴,党参、甘草健脾和中,

生姜通阳,熟地、川断补肝益肾。
    按语:此证属虚寒,用温经通阳之法,阳气振作,则虚寒自解,腹痛得止。
    二.气滞
    病因:由于忧郁恼怒,肝脾郁结,气化失其升降运行之常,遂致经行腹痛。
    症状;面色黄滞,胸闷胁痛,下腹胀痛,,胀甚于痛,经行不爽,舌苔黄腻,脉动象弦涩。
    治法:疏肝解郁
    方剂:遥遥散加减,  柴胡6G  当归10G  川芎6G  白术10G  茯苓12G  薄荷6G(后下)  制香附9G  青皮6G  

乌药6G  川楝子女10G。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当归养血和血,川芎解血郁,白术、茯苓健脾,薄荷宣散解郁,香附解气郁,青皮、乌

药疏肝调气,川楝子泻湿热、利下焦。
    按语:此证由于气滞,故以调气解郁为主,气机通畅,则痛势可解,所谓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三.瘀阻
    病因:是由经行或产后,恶血排泄未尽,瘀积于内,而致经行受阻,
    症状:下腹疼痛剧烈拒按,下之则痛减,经色紫黑有块,舌边质淡,脉象沉迟。
    治法:活血化瘀
    方剂:琥珀散加减,  荆三棱6G  莪术6G  当归10G  赤芍10G  川芎7G  延有索9G  乌药6G  官桂3G。
    方解:三棱、莪术行血破血,当归养血和血,川芎养血化瘀,赤芍泻肝散瘀,延胡索行血中气滞,乌药调气止

痛。官桂温阳化瘀。
    按语:此证由于瘀阻,以行血化瘀为主,佐以调气,使瘀化气通,则痛势得止。体实者宜之,如体弱者,上方

去三棱、莪术,改用制香附6G  生蒲黄6G。
    四.风寒
    病因:由于经前或行经期间,感受风寒,侵袭下焦,阳气失宣。
    症状:下腹寒痛,得热则缓,形寒畏风,头痛身痛,经色暗黑,舌苔白,脉象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
    方剂:吴茱萸汤加减   吴萸3G  细辛3G  桂枝6G  生姜6G  荆芥6G  当归10G  川芎7G  赤芍10G  防风9G  甘

草6G。
    方解:吴萸疏肝散寒,细辛、桂枝宣散风寒,当归养血和血,川芎养血行气搜风,赤芍泻肝散瘀,荆芥、防风
祛风,甘草和中。
    以上四证,可酌加桂香琥珀散:肉村末2G  沉香2G  琥珀末3G。三味调和,分两次服。
    方解:肉桂补阳温经,沉香调气降逆琥珀散瘀通塞。
    按语:此方温经调气化瘀之法,药简而力专,如痛势较甚,可汤药、散剂并进,取效较速。

     明天第七节      闭经
举报 使用道具
| 回复

共 3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3-11-23 11:43

发表于 2013-11-22 22:4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11-23 07:4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11-23 11:4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版积分规则

本文内容不够精彩,我要自己发布

发布新帖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626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