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 了解引起猝死的疾病。 2. 熟悉心脏骤停心电图的3种表现形式。 3. 掌握病人心脏骤停的临床特征。 4. 判断有效胸外心脏按压的指标。 5. 正确使用心肺复苏的方法。 病例:心前区疼痛2 h来诊。病人于2 h前突然感到胸闷、胸骨后疼痛、呼吸困难、恶心、非喷射性呕吐胃内容物。面色苍白、出大量冷汗、疲乏无力。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压,平素血压150/95 mmHg左右。病人意识清楚,脉搏细弱,心率100次/ min,血压120/85 mmHg,呼吸16次/ min,无发绀。双瞳孔等大,直径5 mm,对光反射良好。双肺底闻及湿罗音。心音低钝。肝脾不大。双膝键反射正常。实验室检查白细胞9.05×109/L、血红蛋白140 g/L。心电图示窦性心律,V1~V4导联ST段抬高3 mm,呈单性弓背向上曲线, II、III、aVF导联ST段下移2 mm。在医生诊治过程中,病人突然抽搐、意识不清。心电图示心室纤颤。 问题: 1. 病人的突出表现是什么?如何分析?如何处置? A. 胸闷,胸骨后疼痛,突然抽搐,意识不清。心电图示心室颤动。 B. 既往病人有冠心病和高血压病史,于2 h前,突然胸闷、胸骨后疼痛、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出大量冷汗。需要与急性胸痛疾病相鉴别,特别是急性主动脉夹层、肺梗死、食管源性疼痛等疾病。病人心电图的改变是关键的诊断指标。 C. 立即进行非同步电击转律。并进行复苏。心电血压监护。 2. 诊断是什么疾病?需要进一步做什么检查和治疗? A. 初发性前间壁心肌梗塞(超急期),心功能3级,心室颤动,阿-斯综合征。 B. 心肌酶谱、血气分析等。 C. 扩冠治疗、溶栓治疗或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等。 心搏骤停(猝死)指突然的、快速的、意想不到的自然性死亡。是瞬间的、即刻的心脏骤停的结果。其本质是突然发生的自然死亡。人类死亡中,猝死占15%~32%。 1 引起猝死的疾病 心血管、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代谢障碍、药物副作用、酗酒、出血、过敏等疾病都可以导致猝死,但以心血管疾病居多,占60%~70%。缺血性心脏病为成人猝死中最常见的原因。 2 猝死的急救─心肺脑复苏(CPCR) 室性心动过速成功率最高,其次为室颤,窦性停搏或心动过缓成功率最低。 2.1 复苏步骤 见表-1。 表-1 复苏流程 判断心脏骤停 ①突然意识丧失、抽搐、深昏迷、呼之不应(心脏丧失有效收缩超过10~15 s);②大动脉(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扪不到(消失);③心音消失;④奋力呼吸数秒或10数秒,或立即停止呼吸(20~30s);⑤紫绀(20~30 s);⑥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30~40 S);⑦神经反射消失(30~40 S)。⑧心电图有心室颤动或心室停搏(心电图为一条直线)或缓慢心室自搏节律(急性电-机械分离)。 上述8点,以①②两点最重要,凭这两个特征在15~30 s即可判断心脏骤停, 并应立即开始进行复苏。切不可反复用听诊器听心搏,或现作心电图观察,这会丧失抢救机会。 |
第一阶段 初期复苏或基础生命支持阶段分(ABC)3个步骤 (在心脏骤停4 min内开始,尽快提供氧合血供应脑。) A 疏通气道 (使病人头后仰、下颌上举、托起下颌、寻找和清除口腔异物包括假牙) B 向肺内吹气 (气管内插管是建立人工呼吸的最好方法。口对口呼吸或面罩给氧。12~14次/ min) C 胸外心脏按压 (心前区捶击 术者握拳,以尺侧部由20~30 cm高处给患者胸骨中部以快速一击, 需要在心脏骤停1 h内进行。胸外心脏按压①患者仰卧在硬板床上,头低足略高,术者两膝的高度最好处于患者卧位体表水平。②术者用左手掌根置于患者胸骨中1/3与下1/3交界处(剑突上两横指上方)为中心, 右手掌置于左手掌背部,两手指抬起,不接触患者胸壁,与病人胸骨长轴方向平行。③两臂必须伸直,双肩向下压,所施压力为术者体重的40%,能使胸骨下段相连肋软骨下陷3~4 cm,有节奏地连续按压,间断不应超过5 s。④按压时限,每次胸骨压下后持续0.3 s,然后放松,但掌根不能离开按压处。⑤按压频率100次/ min) 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通气之比为15∶2 |
第二阶段 进一步生命支持 (猝死后8 h内开始。促进心跳和自主循环,维持正常血压以达进一步生命支持) ①药物治疗促进复苏,纠正心律失常、低血压、高血钾症;②应用辅助设备及特殊技术如各种通气管或气管内置管、机械通气等;③建立静脉输液给药通路;④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和治疗心律失常;⑤电击除颤复律或应用起搏器;⑥治疗原发病 |
第三阶段 后期复苏或持续生命支持 (继第二个阶段之后,以脑复苏为主的心肺脑复苏工作。以脑为重点的医疗。) 30 min内将体温降至37℃以下(34~36℃),尤其是头部降温。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同时应用。并应用脑细胞脱水剂。去铁胺、钙拮抗剂、山莨菪碱、冬眠灵、普鲁卡因都对大脑有保护作用。保持过度换气能使二氧化碳分压降低,脑小动脉平滑肌收缩,脑血容量缩减,从而使颅内压下降。预防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肺部感染。 |
|
共 0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2-6-20 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