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医患关系日益紧张,暴力伤医事件频发。那么,医务人员该如何确定所接诊的病例有无发生医疗纠纷的可能?对待这样的患者时要注意什么?
临床实践中,医疗纠纷预警机制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医疗机构设立医疗纠纷投诉处理部,定期评价本院发生医疗纠纷的风险,若达到一定预警值,在全院进行通告;二是每个科室设有专门协调、管理医疗纠纷人员(可兼职),定期评价本科室发生医疗纠纷的风险,并随时通告全科人员;三是每名医务人员对具体负责的患者进行医疗风险的评价。
尤其对于第三层面量表很复杂,而且医务人员日常工作繁忙,操作起来比较困难。目前有网友结合众多医疗纠纷案例,总结出一个简易实用评估表,用以判断患者容易引发医疗纠纷的程度。如果存在以下其中一条应引起重视,做好患者沟通、管理工作;如果具备三条以上不仅做好沟通、管理工作,还要通告全科做好防范。详细列表如下:
1、患者有心理精神问题的;
2、患者属于特殊身份者;
3、与其他医院发生过医疗纠纷;
4、有社会问题经历:下岗、吸毒等;
5、医疗过程中有不满情绪;
6、对治疗的期望值过高;
7、手术各适量效果不佳;
8、发生院内感染或者有可能感染;
9、有家庭内部矛盾或关系不和睦;
10、交代病情中表示出不理解;
11、患者没有医保的;
12、存在住院预交金不足的;
13、产生医疗欠费者;
14、需要使用贵重自费药品或材料;
15、指定医师、护士诊疗的;
16、熟人介绍来院就诊的;
17、属于长期慢性病患者;
18、患者发生死亡的;
19、有其他纠纷涉及责任推诿。
医务人员一旦确定所接诊的病例有发生医疗纠纷的可能,要对该患者进行重点管理、重点沟通,必要时要在全组、全科进行讨论,争取把医疗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面对不同风险等级的患者,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但总的来说,以下几方面必须引起注意:
首先,强化医疗告知,增进医患沟通。现实中,影响医患沟通的关键因素主要是时间问题。此时医务人员要抽出足够的时间与患者进行沟通,包括当前的诊疗方案、患者当前的病情、服用的药物、接下来要采取的诊疗措施等,让双方建立认同感和参与感。其中告知对象首选应为患者本人,当患者处于昏迷状态、精神病或者是未成年及需要进行保护性医疗的,要告知其近亲属,若情况紧急要告知医疗机构负责人,并做好记录工作。
其次,进行特殊检查、治疗要签署知情同意书,尤其是替代医疗方案的告知最容易疏漏,一定要引起注意。如果是本科的病例,只需在原先的《知陪同意书》基础上附写两句话:已经将该患者在我科的替代医疗方案(列举)向患者告知,患者表示理解但不同意选用;该患者在其他科的替代医疗方案已经通过会诊程序向患者告知。若是他科替代医疗方案的告知(邀请相关科室会诊),在常规签署《会诊记录》时,要附写:已经将该患者在我科的替代医疗方案(列举)向患者告知,患者表示理解但不同意选用。
再次,患者死亡病例的情况,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尤其高。此时,主要的防范策略有:6小时之内完成相应病历的书写;在医患双方都在场的情况下,及时告知及实施病历封存;及时告知患者家属进行尸体解剖事项,主要包括法律方面的规定:患方尸体解剖决定权、尸体解剖时限、尸体解剖的重要性、若不进行尸体解剖可能面临的后果等,并将相关内容予以记录,或者印制格式化的《尸体解剖告知书》。
在目前暴力伤医事件频发、医疗改革尚不能有效缓解这种状况的情况下,希望这些对医生们有所帮助!
|
|
|
|
|
共 3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4-1-16 0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