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生常常遇到一些小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则会带来不少麻烦。笔者根据自己多年在基层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了一些对付这些“小”问题的窍门,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注射、输液巧插针头
基层医生临床配药常使用12号针头,稍不留神就会把橡皮塞带到液体里面一小块,取又取不出,导致病人产生不信任感。其实,只要在配药时,把针尖背朝向自己,稍用力向内拉,再向里进针,这样就可避免针孔里带橡皮塞了。
输液换瓶时也会遇到一些令人头痛的情况。一是由于现在的输液瓶都是丁基胶塞,弹性很差,而输液器的顶端粗管针头很粗大,有时明明把针管针头插入了瓶塞,但是一转身针头又从瓶塞中弹出,使得药液无法顺接以致滴管中气液混下;另外就是换瓶后,药液无法进入滴壶,任你加捏滴壶,药液还是不能下滴。遇到这两种情况,我们一些基层医生往往不知如何是好,就干脆换掉输液器重新操作,其实大可不必。针对第一种情况,换瓶插入针管针头时,如果在针头完全插入后顺势稍旋转15~45度,针头就不会再弹出。而第二种情况的出现则是因为空气无法进入瓶内,导致输液瓶内形成负压,此时,另用一个针头插入瓶塞,药液就可顺着重力滴下。
输液反应、空气栓塞应对有招
静脉注射时容易出现两种危急状况,一是输液反应,二是空气栓塞。基层医生一旦遇到这两种情况,千万不要慌乱,应该学会在迅速判断后,果断采取相关应急措施,这样才能避免危险的发生。
输液反应果断处理。简单说,输液反应就是热源反应所致的寒战、高热,多是因为液体被污染或者不合格,以及药品器械原因引起,最需要与速发型过敏反应相鉴别。虽然二者在刚发生时都有面色苍白、胸闷、恶心等前期表现,但输液反应发冷、寒战更突出,输液10~15分钟面色潮红,寒战过后或同时出现高热、超高热,临床发展以分钟计;而速发型过敏反应的本质是速发型过敏性休克,在前期症状发生数秒、数10秒后,即出现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冷汗淋漓、瘫倒下去、呼吸浅促、脉搏细速、濒死感、昏厥、心跳呼吸骤停等症状,是一种骤然衰竭,其临床过程以秒计,与前者相比要急骤得多,无寒战、高热过程。
对输液反应的具体处理方法如下:
其一,一旦发现有输液反应,切记不要拔掉静脉针头,而要保留好静脉通道,以备抢救用药。如果拔掉了静脉通道,等病人需要抢救时再建静脉通道,会错过抢救时机。其二,要换上一套新的输液器管道,以及与原液体性质不同的液体(如原来是糖水则换成生理盐水),可暂不加药,待病情稳定后再议加药。再就是要五联用药,包括吸氧,静注地塞米松10~15mg(小儿0.5~1mg/kg/次)或氢化可的松100mg(小儿5~10mg/kg/次),肌注或静注苯海拉明20~40mg(小儿0.5~1mg/kg/次),肌注复方氨基比林2ml(小儿0.1ml/kg/次)或口服布洛芬悬液。一般在用药30分钟后汗出热退而平稳下来。
空气栓塞预防是关键。造成病人输液时形成空气栓塞的原因是输液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连接不紧,有漏缝,加上加压输液时,如果无人在旁看护,就使得进入静脉的空气首先被带到右心房,再进入右心室。此时,如果空气量少,则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并分散到肺小动脉内,最后到毛细血管。这种情况损害较小。如果空气量大,则空气在右心室内将阻塞动脉入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引起严重缺氧,而致病人死亡。出现空气栓塞时,病人的主要症状是感觉胸部异常不适,有濒死感,随即出现呼吸困难、严重紫绀,心电图可表现为心肌缺血和急性肺心病改变。
一旦出现空气栓塞,主要的防治办法是:首先要立即使患者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以使患者在吸气时增加胸内压力,减少空气进入静脉。左侧卧位还可使肺动脉的位置在右心室的下部,气泡则向上飘移右心室尖部,避免了气泡由于心脏跳动使空气被混成泡沫分次小量从肺动脉入口进入肺动脉内。再就是吸入氧气,缓解患者呼吸困难。
另外,预防是关键。在给患者输液时必须排尽空气,如需加压输液,一定要严密观察,不得离开病人,以防液体走空。换瓶后,必须检查一下滴壶以下是否有空气,并多观察一会儿续液下滴状况,待滴液顺畅后方可离开,以免空气栓塞形成。
|
|
|
|
|
共 19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4-2-12 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