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女子的月经来源
昨晚有同仁提到妇科,其实妇科也不难。在上有乳腺,有下就是“带”下病。这个带下是指裤带以下的妇科经,不过经、带、产等病,余病大多与男子相同。先提到经,首先要掌
握女子月经来源,后便知悉女子经病发在何处。
月经的来源主要由于心、脾、肝、肾四经。因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肾藏精,若四经功能协调,则月经按期而至,是为正常。相反,如心、脾、肝、肾受到损伤,就会产
生月经病。此外还有奇经八脉方面,冲任二脉,也能影响月经失常。历代文献中有关这方面理论很多,选述如下: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
唐.王冰曰:“冲为血海,诸经朝会,男子则运而行之,女子则停而止之,谓之血室”。
宋.齐仲甫曰;“妇人月水,本于四经,二者冲任,二者手太阳小肠,手少阴心,然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资,故令有子,小肠经属腑,主表为阳,少阴经属脏,主里属阴
,此二经在上为乳汁,在下为月水”。
明.薛己曰:“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五脏,洒陈六腑,在男子则化为精,在妇人则上为乳汁,下为月水,故虽心主血,肝藏血,亦皆统摄于脾,补脾和胃,血自矣”。
明.马莳曰:“冲任二脉,奇经八脉之二也”。
《医宗金鍳》曰:“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经三旬以下与之相符,故又谓之月水、月信也”。
引以上述,可见月经的来源主要在于心脾和冲任,但是在肝肾方面也有重要的相互关系。因女子属阴,以血为本,故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称,肝是藏血之脏,若藏血充盈,则血
海能满而下溢,肾藏精以施化,与任脉相系,肾强则任脉亦强,若肝、肾精血充注沛,则冲任二脉得滋,月经能按期而至。因此月经的来源,虽则由于心、脾两经和冲、任二脉,
但亦不能忽视肝、肾与冲、任的关系,所以治疗月经病,必须明了心、脾、肝、肾与冲、任几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主要发病的内在因素。
以上供参考。如同仁对中医治疗妇科病有兴趣,我会陆续从经、带、产及妇科杂病,写点简明扼要的诊断治疗知识。
第一节 月经先期
昨天我们谈到女子月经的来源,主要是由于心、脾、肝、肾四经,外加奇经八脉中的冲、任二脉。这里讨论下经病的月经先期。
月经每月超前来潮六七天以上,甚至一月两至,称为月经先期,其主要原因以脾虚、血热居多。
一) 脾虚:病因,思虑伤脾,脾主统血,脾虚气弱,失其统摄之司。
症状:面浮色皓,神倦气短,四肢肿胀,纳少便溏,经色淡红,舌苔薄白腻、边有齿痕,脉象沉软。
治法:补气健脾,佐以运中。
方剂:香砂六君子汤加味 党参15G 白术10G 茯苓12G 甘草6G 陈皮9G 制半夏9G 木香6G 砂仁5G 山药12G。
方解:党参、白术补气健脾,茯苓益脾渗湿,甘草和中,半夏和胃,砂仁行气调中,山药补脾益肾。
按语:此症由于脾弱气虚,中运不健,所以健脾为主,和胃为辅,脾胃得健,则气旺可以统摄,不致经行先期。
二)血热:病因:由于肠胃积热,冲脉属于阳明,冲为血海,于是血海受热而妄行。
症状:面发热疹,口渴唇燥,大便秘结,小便热少,经色深红量多,舌苔黄质绛有剌,脉象弦数。
治法:清热凉血
方剂:玉女煎加减 生石膏30G 鲜生地30G 知母9G 丹皮9G 瓜蒌12G 茅根30 通草3G。
方解:石膏清阳明火,生地清热凉血,知母、瓜蒌泻火润肠,丹皮、茅根清血热,通草清热利水。
结语:此证属于血热,故以泻火凉血为主,使血热得清,则血海安宁而不致妄行。
第二节 月经后期
昨天谈到月经先期,一为脾虚;二为血热。
今天讨论月经后期。 月经经常错后五、六天以上来潮,称为月经后期。其主要原因以血虚、气郁两类居多。
一)血虚: 由于吐血下血,损伤营血,血海不满,所以不能如期限而至。
症状: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少寐,筋骨酸痛,经色淡红量少,舌质淡,脉象细濡。
治法:补气养血。
方剂:圣愈汤加减 党参15G 黄芪12G 熟地12G 当归10G 白芍10G 柏子仁12G 丹参10G 牛膝10G。
方解:方以党参、黄芪补气生血,熟地补血,当归养血和血,白芍养血滋肝,柏子仁补心脾、滋肝肾,丹参补心去瘀生新,牛膝补肝肾。
按语:此证由于营血不足,所以用补气生血之法,气旺则血自内生,所谓气能生血,气血充足,冲任才能得滋,月经自能按期而至。
二)气郁: 病因:情志不遂,肝脾郁结,气失调达,气滞则血亦滞,以致月经延期。
症状:精神抑郁,胸闷胁胀,下腹胀痛,胀甚于痛,经色褐而量少,舌苔薄黄,脉象沉弦。
治法:疏肝解郁,养血调经。
方剂:逍遥散加减 柴胡6G 当归10G 白芍10G 茯苓12G 甘草6G 薄荷3G(后下) 制香附10G 郁金10G 川芎7G 延胡索9G。
方解:本方以柴胡解郁调经,当归、白芍养血,茯苓、甘草和中,薄荷清热解郁、川芎养血行气,延胡索行血中气滞。
按语:此证由于肝郁气滞,故用疏肝解郁为主,养血调经为辅,凡属血中气滞,用入血分气药,效力较速,可以直达病所,如香附、郁金、川芎、延胡索等,都是入血分的气分
药。
今天讨论到此,明天接着说《月经先后无定期》。务请在学习中细心领悟。
(中医妇科)第三节 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时先时后,前后差错七天以上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其原因有气血紊乱、冲任损伤两类。
一.气血紊乱: 病因:由于脑怒伤肝,思虑伤脾,脾统血,肝脾受伤,于是藏统失司,导致月经时先时后。
症状:头晕目眩,下腹胀痛心烦易怒,纳少便溏,经行时多时少,舌苔黄腻有剌,脉象细弦。
治法:补肝脾,调气血。
方剂:八珍汤合抑气散加减 党参12G 白术10G 茯苓12G 甘草6G 地黄12G 当归10G 白芍10G 制香附6G 陈皮9G。
方解:以党参、白术、茯苓补脾,地黄、当归、白芍补肝,香附、陈皮调气,甘草和中。
按语:此证由于肝脾受伤,致使气血紊乱,当治以补肝脾,调气血,使肝脾协调,则气血运行才能复常。
二.冲任损伤: 病因:由于多产或流产,以致冲任受伤,不能调节经血,血海未满而先溢,则月经先期,若血无余而不下,则月经后期。
症状:头晕耳鸣,腰背酸痛,带下绵绵,月经量多,舌苔中剥,脉象细软。
治法:补肝肾,滋冲任。
方剂:左归饮加减 熟地12G 萸肉9G 山药12G 枸杞10G 菟丝子10G 龟板胶10G 鹿角胶10G 当归9G(注:经正行时,凭个人实践,不宜用当归,用了则会使月经更多。)
白芍10G 。
方解:以熟地、萸肉滋养肝肾,山药补肾,枸杞补养肝肾,菟丝子温补三阴,龟板胶入任补阴,鹿角胶入督补阳,当归养血和血,白芍养血敛肝。
按语:此证由于肝肾两虚,冲任失滋,故治法以补肝肾、滋冲任,使肝肾强则冲任亦强,因肝肾与冲任关系密切之故。
附加:上方若无龟板胶可改用制龟板15G—20G;如无鹿角胶可改用鹿角霜10G。
中医妇科)第四节 月经量多
月经量多,是指月经来时超过正常血量,但周期仍一月一次。其原因气虚、血热两类。
一.气虚: 病因:由于过劳伤气,气虚不能摄血,于是月经量多。
症状:面浮色皓,气短神倦,四肢肿胀,下腹气坠,经色淡量多,舌苔薄白,脉象沉软。
治法:补中益气
方剂:补中益气汤加减 党参15G 黄芪20G 白术10G 柴胡5G 升麻5G 甘草6G 陈皮6G 赤石脂15G。
方解:党参、黄芪补气,白术健脾,柴胡、升麻升提下陷之气,陈皮、甘草调气和中,赤石脂重涩固下。
按语:此证由于中气虚弱,故用补中气、健脾胃、升清阳之法,使中气旺、脾胃健,则气不下陷,经血自能控制。
二.血热: 病因:由于肠胃积热,下注冲脉,血海受热,于是经行量多。
治法:清热凉血。
方剂:玉女煎加减 生石膏30G 鲜生地30G 知母10G 丹皮9G 瓜蒌15G 茅根30G 通草3G 耦节15G。
方解:生石膏泻火,生地凉血清热,瓜蒌、知母清肠胃蕴热,丹皮、茅根清血中伏火,通草清心利水,耦节清热止血。
按语:此证由于血热,以泻火凉血为主,使血海安宁,则经血不致妄行。
(中医妇科)第五节 月经量少
月经量少、月经周期正常,只是经量减少,时间仅一、两天即净,原因多见于血虚、瘀阻两类。
一.血虚: 病因:由于营血不足,冲任失滋,血海空虚,故经血量少。
症状:面色无华,肌肤干糙,头晕目眩,心悸少寐,经色淡红量少,舌苔淡黄、质淡,脉象细软。
治法:补气养血,以滋冲任。
方剂:滋血汤加减 党参12G 黄芪20G 熟地12G 当归10G 白芍10G 川芎5G 鸡血藤15G 丹参10G。
方解:党参、黄芪补气生血,熟地、白芍养血,当归养血和血,川芎养血行气,鸡血藤养血活血,丹参补心去瘀生新。
按语:此证由于血虚,故以补气养血为主,使气血渐充,冲任得滋,月经渐能得以正常。
二.瘀阻:
病因:由于行经感寒饮冷,经血停留,积而为瘀,瘀阻于内,而致经行不爽。
症状:面色黄滞,下腹作痛拒按,经行尤甚,经色紫黑有块量少,舌边质紫,或尖有瘀点,脉象沉迟。
治法:活血化瘀。
方剂:牛膝散加减 生牛膝10G 桂心3G 赤芍10G 桃仁10G 延胡索9G 当归10G 制香附9G 生蒲黄6G 五灵脂12G。
方解:生牛膝破血行瘀,桂心通阳活血,赤芍泻肝散瘀,桃仁破血行瘀,延胡索行血中气滞,当归养血活血,香附调气,生蒲黄行血化瘀,五灵脂行血止痛。
第六节:痛经。
妇女行经期间,或经前经后,下腹作痛,或伴有恶心呕吐,甚至不能坚持工作,每在经前经后,或行经期间发生,病名痛经。原因有虚寒、气滞、瘀阻、风寒较常见。
一.虚寒
病因:肾阳不足,冲任虚寒,下焦阳气失宣,致下腹寒痛。
症状:下腹寒痛,得热则减,喜暧喜按, 畏寒肢冷,腰背酸痛,经色淡,舌苔薄白,脉象沉软。
治法:温经通阳
方剂:温经汤加减 吴萸3g 肉桂4g 当归10g 川芎7g 白芍10g 炙甘草6g 党参15g 熟地15g 生姜6g 川断12g.
方解:吴萸疏肝祛寒,肉桂补阳温经,当归养血和血,川芎补血行气,白芍补肝敛阴,党参、甘草健脾和中,生姜通阳,熟地、川断补肝益肾。
按语:证属虚寒,当用温经通阳之法,阳气振作,虚寒自解,腹痛得止。
二.气滞
病因:忧思恼怒,肝脾郁结,气化失其升降运行之常,致经行腹痛。
症状:面色黄滞,胸闷胁痛,下腹胀痛,胀甚于痛,经行不爽,舌苔黄腻,脉象弦涩。
治法:逍遥散加减 柴胡7g 当归10g 川芎7g 白术10g 茯苓12g 薄荷6g 制香附7g 青皮9g 乌药7g 川楝子10g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当归养血和血,川芎解血郁,白术、茯苓健脾,薄荷宣散解郁,香附理气郁,青皮、乌药疏肝调气,川楝子泻湿热,通则不痛。
按语:此证属气滞,以调气解郁为主,气机通畅,痛势可解,所谓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三.瘀阻
病因:经行产后,恶血排泄未尽,瘀积于内,而致经行受阻。
症状:下腹疼痛剧烈拒按,下之则痛减,,经色紫黑有块,舌边质紫,脉象沉迟。
治法:活血化瘀
方剂:琥珀散加减 三棱7g 莪术7g 当归10g 赤芍10g 川芎7g 延胡索9g 乌药9g 官桂3g。
方解:三棱、莪术行气破血,当归养血和血,川芎养血化瘀,赤芍泻肝散瘀,延胡索行血中气滞,乌药调气止痛,官桂温阳化瘀。
按语:证归瘀阻,以行血化瘀为主,佐以调气,使瘀化气通,痛势得止。体实者宜之,如体弱者,原方去三棱、莪术,改用制香附9g 生蒲黄7g。
四.风寒
病因:由经前或行经期间,感受风寒,侵袭下焦,阳气失宣。
症状:下腹审痛,得热则缓,形寒畏风,头痛身痛,经色暗黑,舌苔白,脉象浮紧。
治则:祛风散寒
方剂:吴茱萸汤加减 吴萸3g 细辛4g 桂枝7g 生姜7g 荆芥7g 当归10g 川芎7g 赤芍10g 防风9g 甘草6g。
方解:吴萸疏肝散寒,细辛、桂枝宣散内寒,生姜发表散寒,当归养血活血,川芎养血行气搜风,赤芍泻肝散瘀,荆芥、防风祛风,甘草和中。
中医妇科)第七节:闭经
发育正常的女子,一般十四岁左右,月经即应来潮。如超龄过久而月经未来,或曾来后又中断,以及经行如常,忽然数月不至,并非怀孕,都称为闭经。发生闭经原因,大都由
于气血不足,肝肾两虚,气滞血瘀,痰浊内阻。
一.气血不足:
病因:由于思虑伤脾,不能生化气血,于是营血衰少,无以下注冲脉,血海空虚,遂令月经闭止。
症状:四肢浮肿,神倦畏寒,头晕心悸,纳少便溏,舌苔薄白,脉象细软。
治法:补气养血。
方剂:八珍汤加味 党参15G 白术10G 茯苓12G 甘草6G 熟地12G 当归10G 白芍10G 川芎7G 丹参10G鸡血藤15G
方解:党参、白术补气养脾,茯苓益脾,甘草和中,熟地、白芍养血,当归养血活血,川芎养血行气,丹参补血、去瘀生新,鸡血藤养血行血。
按语:此证由于气血不足,以补气养血为主,使气血渐充,冲脉得滋,血海渐满,则月经自至。
二.肝肾两虚:
病因:由于用脑过度,精血渐耗,冲任失滋,于是月经不行。
症状:头痛头晕,目眩耳鸣,腰痛足软,小便夜频,舌苔中剥,脉象细弱。
治法:滋补肝肾
方剂:左归饮加减 熟地12G 萸肉9G 枸杞10G 山药15G 淮牛膝10G 龟板胶12G(烊化,分两次早晚冲服)桑寄生15G 覆盆子10G 当归10G 白芍10G。
方解:本方以熟地、萸肉、枸杞滋补肝肾,山药补脾肾,牛膝补肝肾、通下行,龟板胶补阴滋肾,桑寄生补肝肾,覆盆子补肝肾、缩小便,当归养血和血,白芍补肝敛阴。
按语:肝肾两虚,故用补养肝肾之法,使肝肾强则冲任亦强,冲任强则血海自满,而月经得通。
三.气滞血瘀
病因:行经期间,突受剌激,以致气失通畅,瘀血内阻,于是月经不行。
症状:胸闷胁胀,下腹胀痛拒按,舌边质紫,脉象沉弦。
治法:调气化瘀
方剂:八物汤加减 当归10G 赤芍10G 川芎7G 延胡索9G 川楝子10G 制香附9G 郁金9G 莪术6G 生牛膝10G 生蒲黄6G。
方解:当归养血和血,赤芍泻肝散瘀,川芎补血行气祛瘀,延胡索行血中气滞,川楝子通行下焦气化,香附调气,郁金解郁破瘀,莪术行气化瘀,生牛膝破恶血、通下行,生
蒲黄行血祛瘀。
按语:此证由于气滞血瘀,以行血调气化瘀之法,使气血通畅,瘀凝得化,则月经可以下行。
四.痰浊内阻
病因:由于素体痰湿俱盛,脂膜壅塞,阻遏经脉流通,于是经行瘀滞。
症状:形体肥胖,面色浮黄,胸闷脘胀,痰多易恶,倦怠嗜卧,带下绵绵,舌苔白腻,脉象沉滑。
治法:化痰行滞
方剂:苍附导痰丸 苍术7G 制香附10G 陈皮9G 茯苓12G 枳壳6G 制半夏9G 制南星6G 炙甘草6G 生姜6G。
方解:苍术燥湿,香附调气,陈皮理气化痰,茯苓益心脾而除湿,枳壳破气,半夏、南星化痰燥湿,甘草和中,生姜通阳泄浊。
(中医妇科)第八节 崩漏
崩漏包括血崩和经崩,两证候原因相同,而症状不一。崩是突然下血如冲,漏是淋沥不断,但崩和漏,也可互相转化,如崩势稍缓,也能转为漏,若久漏不止,亦能转而为崩,
崩、比漏较为严重。分心脾两虚、阴虚阳亢、气虚、血热四种。
一.心脾两虚
病因:因烦劳太甚,或思虑过度,以致心脾受伤,心主血。脾统血,心脾两虚不能主宰统摄之司,导致气不摄血,血不归经。
症状:面浮色白,头晕眼花,心慌气短,四肢肿胀,经色淡红,舌质淡、边有齿痕,脉象经弱。
治法:补心脾,固冲任。
方剂:归脾汤加减 党参15G 黄芪15G 白术10G 茯苓12G 甘草6G 枣仁12G 龙眼肉12G 莲肉12G 阿胶12G(烊化,分早晚两次冲服)。
方解:党参、黄芪补气,白术、茯苓健脾,甘草和中,枣仁、龙眼、莲肉益心脾,阿胶养血止血。
按语:此为心脾两虚,故用补心脾、固冲任之法,使心脾强则统摄可以复常,血亦可归经。
附注: 如病情严重,党参改为人参6G。
二.阴虚阳亢
病因:由于肝肾阴虚,阳失潜藏,于是阳动搏阴,阴络受伤,血从内溢。
症状:火升面赤,头晕耳鸣,心烦自汗,咽干口燥,腰腿酸痛,经色深红,舌中光剥,脉象细数。
治法:育阴潜阳
方剂:六味地黄汤加减 干地黄15G 茯苓12G 山药12G 丹皮9G 生龙骨15G 生牡蛎15G 生龟板15G 女贞子10G 旱莲草10G 阿胶12G(烊化,早晚两次和药冲服) 麦
冬10G。
方解:地黄养阴凉血,茯苓益心脾,山药补脾肾,丹皮清血热,龙骨、牡蛎育阴潜阳,龟板养阴补肾,旱莲、女贞养阴清热,阿胶养血止血,麦冬滋阴。
按语:此证是阴虚阳亢,以育阴潜阳为主,清热凉血为辅,使阴气渐复,阳得潜藏,血亦不致妄行。
三.气虚
病因:因过劳伤气,气从下陷,以致气虚而不能摄血。
症状:面色皓浮,畏寒神倦,下腹胀坠,大便不实,经色稀淡,舌苔薄白,脉象沉软。
治法:补气升阳
方剂:补中益气汤加减 党参15G 黄芪15G 白术10G 升麻3G 柴胡5G 陈皮6G 甘草6G 姜炭6G 大枣6枚 赤石脂15G。
方解:党参、黄芪补气,白术健脾,升麻、柴胡升阳,陈皮、甘草调气和中,姜炭温阳止血,大枣补益心脾,重涩固下。
按语:此证气虚下陷,故以补中气,升清阳之法,中气振作,自无下陷之患,血可归经。
附注:如气虚甚,去党参用人参6—10G。
四.血热
病因:由于营分积热,扰动血海,血海不宁,血乃下流而不止。
症状:面发热疹,口渴频饮,唇燥而裂,大便干结,经色紫红量多,舌苔深黄有剌,脉象洪数。
治法:清热凉血
方剂:玉女煎加减 生石膏30G 鲜生地30G 知母10G 麦冬9G 天花粉12G 丹皮9G 银花12G 茅根30G。
方解:以生石膏泻火,生地清热凉血,知母、花粉清热润燥,麦冬养阴,丹皮清血中伏火,银花、茅根清血热。
按语:此证是因为血热妄行,应以泻火凉血为主,使火降热清,血则不致妄行,用麦冬养阴,因热甚至则伤阴之故。
附注:但必须根据不同症状,酌加上辅助止血药,如气血两虚,加血余炭10G,陈棕炭10G;如气虚,加升麻炭6G,乌梅炭6G,如阴虚,加侧柏炭12G,瓦松10G,如阳虚,加艾
叶炭6G,姜炭5G,如血热,加地榆炭12G,槐花炭9G,如血瘀,加茜草炭6G,蒲黄炭6G,如气郁,加藕节炭15G,莲房炭15G。
以上诸证,如出血过多,或淋沥不断,都须加三七粉3G冲服,如兼有腹痛,改用云南白药3G,一日分三次服。
(中医妇科)第九节 经行吐衄
经行吐血或鼻血,称之为经行吐衄,又名逆经(倒经)。此症每在经前一、二天或行经期间,或在行经后,出现吐血或鼻血者,而且每次都有周期性现象,这种出血,并不是真
的月经倒行,而经血不从冲脉而下,反因肝火上逆,或血热伤络所致,往往此症发生之后,月经来时甚少,甚至停而不行。原因有血热、肝火两类。
一.血热
病因:平素喜啖辛辣食物,致肠胃积热,迫血妄行。
症状:烦热口渴,唇红燥裂,大便秘结,舌质绛、苔黄有剌,脉象洪数。
方剂:竹叶石膏汤 大竹叶10G 生石膏30G 生甘草6G 麦冬9G 丹皮9G 瓜蒌12G 知母10G 牛膝10G。
方解:竹叶清热除烦,石膏泻火,生甘草清热和中,麦冬养阴,丹皮凉血中伏火,瓜蒌清热润燥,知母清热除烦,牛膝补肝肾、引药下行。
按语:证在血热,当以凉血清热之法,使血从下行,则不致上逆而为患。
二.肝火
病因:怒气伤肝,肝火冲动,阳络受伤,于是血从外溢。
症状:火升面赤,头痛头晕,心烦易怒,口苦而渴,舌苔黄有剌,脉象弦数。
治法:平肝泻火
方剂:黄连解毒汤加味 黄连5G 黄芩9G 黄柏9G 黑山栀9G 龙胆草3G 菊花10G 生甘草6G 牛膝10G。
方解:方以三黄(黄连、黄芩、黄柏)泻三焦实热,黑山栀苦寒泻热,龙胆草泻肝胆火,菊花清肝经风热,生甘草清热和中,牛膝引药下行。
按语:此证属肝火上亢,应以平肝泻火为主,但偏于苦寒,以甘草和中,使肝平火降,血自不致上逆。
(中医妇科)第十节 经行泄泻
在行经期间,或在经前发生大便泄泻,经尽渐止,每月如此,称之为经行泄泻,原因有脾虚、肾虚两类。
一.脾虚:
病因:由于脾弱积湿,中运不健,经行之际,脾气更虚,清浊升降之机受阻,以致泄泻。
症状:面浮肢肿,倦怠无力,腹胀肠鸣,大便泄泻,舌苔白腻、边有齿痕,脉象沉濡。
治法:健脾温中。
方剂:理中汤加味 党参15G 白术10G 炮姜6G 炙甘草6G 木香9G 砂仁3G 陈皮7G 麦芽15G。
方解:党参、白术补气健脾,炮姜、炙甘草温中和中,木香、砂仁理气调中,陈皮调气,,麦芽运中。
按语:证由脾虚,中运为健,故以健脾温中为主,调气和中为辅,脾气旺则中运健,中运健则泄泻自止。
附注:如寒甚者可附子6G。
二.肾虚:
病因: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经行之际,肾气更虚,阳气不振,而致泄泻。
症状:畏寒肢冷,腰背酸痛,大便晨泻,小便昼频,舌苔薄白,脉象沉弱。
治法:温补肾阳
方剂:四神丸加味 肉豆蔻4G 破故纸7G 五味子7G 吴茱萸3G 肉桂3G 菟丝子10G 覆盆子10G 山药15G。
方解:肉豆蔻、破故纸补火温肾,吴茱萸温经散寒,肉桂温肾壮火,五味、覆盆涩精固肾,菟丝子温补脾肾,山药补脾益肾。
(中医妇科)第十一节 经行发热
每在行经期间,出现发热症,为经行发热。此证有二,一为热入血室,一为血虚发热,前者属实,后者为虚。
一.热入血室
病因:由于平素起居不节,经行之际,血室空虚,外邪乘隙袭入,于是寒热往来,有似疟疾。
症状:先寒后热,头痛头晕,胸闷泛恶,筋骨酸痛,月经量少,色紫有块,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治法:表里两解,调和营卫
方剂: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6G 黄芩9G 当归10G 赤芍10G 制半夏7G 生姜6G 大枣4枚 丹参10G 陈皮9G 薄荷3G(后下)。
方解:柴胡发表和里退热,黄芩泻火除湿,当归养血散寒,赤芍泻肝散瘀,半夏化痰和胃,姜、枣调和营卫,丹参养血去瘀,陈皮理气和中,薄荷理散风热。
按语:此证为热入血室,营卫不和,治以解表达邪,调和营卫,使邪从表达,营卫得谐,则寒热得解,血室安和。
附注:如寒甚于热,原方加桂枝6G。
二.血虚发热
病因:平素血虚,行经之时,经血下注于冲任,于是营血更虚,而致发热。
症状:身热晚甚,头晕目眩,心悸少寐,经行量少,舌苔薄黄质淡,脉细软数。
治法:养血清热
方剂:地骨皮饮加减 地骨皮10G 丹皮9G 干地黄12G 当归10G 白芍10G 白薇9G 黑豆12G 远志9G
方解:地骨皮清虚热,丹皮凉血化瘀,地黄、白芍养血清热,当归养血活血,白薇凉血清热,黑豆补肾泻热,无志交济心肾。
按语:此证为血虚发热,治以养血清热为主,使营血渐复,血热得清,则发热自愈。
附注:如兼有自汗,再加浮小麦30G,大枣4枚。
以上女子经病十一节,大约莫过如此。经病小结由习者通过逐步理解辨证,自我作个小结,以便更加了解。如经行泄泻、经行发热,根据常理施治,往往得不到应有疗效,
然而忽视了这一点。
(中医妇科) 第二篇 带下病
带下病有广、狭义意之分。广义的带下,按带脉环绕人身腰部一匝,为一身之枢纽,在带脉以下的部位,称为带下,古代把妇科病统称为带下病。 狭义的带下,见《素问.
骨空论》“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这里说的是女子成熟期间,或在经期前后,往往来人阴道流出一种稠粘的分泌物,是为正常现象,不为病论,若带下较多、且有症
状出现,以致影响身体,是属病态,应当进行治疗。本病在临床上常见有白带、赤白带、黄带,又有白崩,但不多见,危害甚大,分别将以上四种的主要病因及其症状与治法、方
药分述于下。
第一节 白带
白带的原因,有虚实两类,虚证:有脾虚、肾虚;实证:有湿热,痰湿。
一.脾虚,
病因: 由于劳乏过度,损伤脾气,脾虚则生湿,湿从下注,而为白带。
症状: 面部微浮,神倦气短,四肢肿胀,大便溏薄,带下绵绵,舌苔薄腻、边有齿痕,脉象沉细。
治法:补气健脾
方剂:参苓白术散 党参15g 白术10g 茯苓12g 甘草6g 山药15g 苡仁15g 莲肉12g 炒扁豆10g 砂仁4g 桔梗6g 陈皮7g。
方解:党参、白术补气会脾,茯苓、苡仁益脾渗湿,甘草和中,山药补益脾肾,莲肉益心脾而固肾,扁豆健脾和胃,砂仁调气运中,桔梗宣通气血,陈皮理气。
按语:此证因于脾虚生湿,以健脾为主,脾气旺,中运健,湿则无以生,带下之疾可除。
二.肾虚
病因:由于肾阴虚,任脉不固,以致带下淋沥。
症状:面赤火升,头晕耳鸣,腰部酸痛,劳则带下尤甚,小便夜频,舌苔中剥,脉象细软。
治法:滋阴补肾
方剂:六味地黄汤加减 干地黄15g 萸肉9g 山药15g 丹皮9g 生龙骨20g 生牡蛎20g 芡实15g 沙苑子10g 桑寄生15g。
方解:地黄、萸肉滋养肝肾,山药健脾补肾,丹皮清热,龙骨、牡蛎补阴固涩,芡实、沙苑子补肾益精,桑寄生补肝固肾。
按语:此证属肾虚,以养阴补肾为主,任脉总督诸阴,与肾有密切关系,补肾即强任,任脉强则带下自愈。
三.湿热
病因:病由肝热脾湿,酝蓄下焦,以致带下淋沥。
症状:面色黄滞,皮肤作痒,小便短赤,带下气秽,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治法:清热化湿
方剂:三黄丸加味 黄连4g 黄芩9g 黄柏10g 知母10g 苡仁15g 萆薢15g 茯苓15g 椿根皮15g。
三黄连、芩、柏泻火燥湿,知母养阴清热,苡仁、茯苓益脾渗湿,萆薢祛湿,椿根皮清化湿热。
按语:此证系湿热下注,以清热化湿为主,使肝热脾湿得以清化,则不致下注为患。
四.痰湿:
病因:由于形体肥胖,积痰生湿,痰湿下注,于是带下绵绵。
症状:神倦嗜睡,痰多泛恶,带下稠粘,舌苔白腻,脉象沉滑。
治法:化痰祛湿
方剂:胃苓汤加减 苍术7g 白术10g 厚朴7g 陈皮9g 甘草6g 茯苓15g 苡仁12g 制半夏9g 制南星3g
方解:苍术燥湿,白术健脾化湿,厚朴燥湿调中,陈皮理气化痰,甘草和中,茯苓、苡仁益脾渗湿,半夏、南星燥湿祛痰。
按语:此证由于痰湿,当以燥湿为主,化痰为辅,痰由湿生,湿去则痰无以生,则带下之患可除。
(中医妇科)第二节 赤白带
赤白带是赤带、白带相并而下,若热甚于湿,则赤多于白,若湿甚于热则白多于赤。分阴虚湿热、肝热脾湿两类。
一.阴虚湿热
病因:由于阴虚生内热,脾弱则生湿,湿热交蒸,下注任脉,致带下赤白。
症状:形瘦内热,头晕目干,腰部酸痛,舌中剥、苔黄腻,脉象细软而数。
治法:养阴清热,健脾化湿
方剂:清带汤加减 山药15g 生龙骨20g 生牡蛎20g 生地15g 白芍10 女贞子12g 茯苓12g 贯众12g 鸡冠花15g。
方解:山药健脾益肾,龙骨、牡蛎养阴固涩,生地、女贞养阴清热,白芍养血补肝,茯苓益脾渗湿,贯众清热解毒,鸡冠花清热止带。
按语:此证属阴虚湿热,以养阴清热、健脾化湿之法,使阴气来复,湿热渐化,则带下可愈。
二.肝热脾湿
病因:因肝旺脾弱,肝旺则生火,脾弱则积湿,湿热交蒸,下注任脉,遂至赤白带下。
症状:面色黄滞,头晕神倦,渴不思饮,便溏溲少,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治法:清肝和脾
方剂:二黄三白汤加减 黄连5g 黄柏,10g 白术10g 白芍10g 椿根皮12g 侧柏叶12g 茯苓15g 苡仁15g。
方解:黄连清肝泻火,黄柏清下焦湿执,白术健脾燥湿,白芍补肝敛阴,椿根皮清热化湿,侧柏叶清血分燥热,茯苓、苡仁益脾渗湿。
按语:此证系肝热脾湿,以调肝脾,清湿热为法,使肝脾协调,湿热自能化解,而赤白带下自愈。
(中医妇科)带下第三节 黄带
黄带是指带下色黄,状如茶叶汁,稠粘气秽,可由脾胃湿热下注所致。
病因:脾胃不健,湿热酝蒸、引起带下色黄。
症状:带下色黄,如茶叶汁,面浮肢肿,神倦无力,胃纳减少,大便溏薄,舌苔薄腻,脉象沉濡。
治法:健脾胃,化湿热。
方剂:香砂六君子汤加味 党参15g 白术10g 茯苓12g 甘草6g 陈皮9g 制半夏10g 木香7g 砂仁5g 苡仁12g 萆薢12g。
方解;党参健脾补中,白术健脾燥湿,茯苓益脾渗湿,甘草和中,陈到理气和胃,半夏化痰祛湿,木香调气,砂仁健胃,苡仁渗湿,萆薢清化湿热。
按语:此证由于脾胃不健,湿热下注,健脾胃以治本,化湿热以治标,标本兼治,脾胃健则湿自化,自无黄带之患。
(中医妇科)带下第四节 白崩
白带严重者称为白崩,量多如冲,状如米泔,此属虚证。
病因:由思虑伤脾,劳碌伤肾,脾肾两伤,累及其经,致任脉动不固,带下似崩。
症状:面部浮肿,气短神疲,腰背酸痛,腿脚肿胀,舌苔质淡,脉象虚细。
治法:补脾肾,固奇经
方剂:既济丹加减 鹿角霜12g 煅龙骨20g 煅白石脂20g 益智仁7g 茯苓15g 山药12g 煅牡蛎20g 莲肉12g。
方解:鹿角霜温补督脉,煅龙骨涩精固肾,煅白石脂重涩固下,益智仁温补脾肾,茯苓、莲肉补益心脾,山药补脾益肾,煅牡蛎补阴涩精。
按语:此证由于脾肾两虚,任脉不固,以补脾肾,固奇经之法。此证病情较严重,不是一般带下病可比,应以固涩为主,使脾肾渐强,任脉得固,则白崩象自能缓解。
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在祖国医学中,属带下病及癥瘕积聚范畴之内,临床方面以湿热下注,最常见。
病因:由于肝旺生热,脾弱积湿,肝脾不调,于是湿热下注最为常见。
症状:下腹隐痛,劳则痛甚,腰部酸痛,带下气秽,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边白,脉弦微数。
治法:疏肝和脾益肾,消化下焦湿热。
方剂:逍遥散合三补丸加减 柴胡7g 赤芍10g 白术10g 茯苓12g 生甘草6g 黄连4g 黄柏10g 川楝子10g 贯众12g 川断12g。
方解:柴胡疏肝调气,赤芍泻肝散邪,白术健脾祛湿,茯苓渗湿利水,生甘草清热和中,黄连清肝火、除湿热,黄柏清下焦湿热,川楝子清湿热而调气,贯众清热解毒,川断
补益肝肾。
按语:此证由于肝热脾湿,湿热蕴蓄下焦,以致气化不利,治以疏肝和脾,消化下焦湿热,湿热渐清,气化通畅,则炎症自除。
附:子宫颈糜烂
子宫颈糜烂在传统医学多属带下范畴,
病因:湿热俱盛,蕴蓄下焦
症状:宫颈糜烂,有如溃疡、带下色黄气秽,甚至赤白带下,小便短少,腰酸,下腹坠胀,外阴作胀,舌苔黄腻有剌,脉细弦数。
治法:清热化湿
方剂:黄连解毒汤加味 黄连5g 黄芩7g 黄柏10g 黑山栀10g 知母10g 萆薢12g 贯众12g 苡仁15g 生甘草6g 银花15g 牛膝10g。
方解:黄连、黄芩、黄柏泻火除湿,黑山栀清三焦火,知母清热,萆薢去湿,贯众泻热解毒,苡仁渗湿,生甘草清热解毒,银花清热凉血,牛膝益肝肾,引导诸药下行
(中医妇科)第三篇 胎前病
第一节 保胎
保胎:是已婚女子平素体弱,或新病初愈,气血未复,或屡次流产,妊娠之后,胎元不固,往往发生坠胎或小产。怀孕三个月以前,未成形者,谓之坠胎,四个月以后,已成形
者,谓之小产,若屡孕屡坠,谓之滑胎,西医称:习惯性流产。
病因:气血两虚,冲任损伤,遂致胎元不固。
症状:面色皓白,畏寒头晕,气短神疲,腰腿酸痛,舌苔薄白质淡,脉象细软。
治法:补气血,强冲任、固胎元。
方剂:十圣散加减 党参15g 黄芪20g 白术10g 甘草3g 干地黄15g 白芍10g 川断12g 砂仁3g 山药15g 苧麻根12g。
方解:党参健脾和中,黄芪补气,白术健脾,甘草和中,地黄养血滋阴,白芍补肝敛阴,川断补肝强肾,砂仁和胃调中,山药补脾益肾,苧麻根养阴固胎。
按语:此证系气血两虚,冲任不固,故治以补气养血,气血旺,脾胃健,肝肾强,胎元得固。
附加:如口渴便秘,原方去党参、黄芪、砂仁,加北沙参15g,麦冬10g 知母10g。如恶心纳减,原方去黄芪、地黄、甘草,加陈皮6g,竹茹10g,扁豆10g,如腹痛,原方去黄芪
、地黄,加苏梗6g,木香6g。
(中医妇科)第三篇, 胎前病
第二节 养胎
妇女平素气血不足,怀孕之后,胎元缺乏母血营养,以致胎儿不长,或生长缓慢,则须用养胎之法,使胎儿遂渐长大,不致萎缩而堕。
病因:由于脾胃不健,无以生化气血,又因肾阴素虚,致任脉失养,影响胎元生长。
症状:面色苍黄,神倦纳少,腰腿酸痛,大便溏薄,舌苔薄腻,边有齿痕,脉象沉软微滑。
治法:健脾补肾
方剂:四君子汤合千金保孕丸加减 党参15g 白术10g 茯苓12g 山药12g 陈皮9g 川断12g 杜仲10g 熟地12g 砂仁4g 桑寄生15g。
方解:党参、白术补气健脾,茯苓益脾,山药补脾益肾,陈皮和胃,川断、杜仲补肝益肾,熟地滋阴,砂仁理气健胃,桑寄生坚肾固胎。
按语:因母体气血不足,治法当以补气健脾,养阴补肾,脾胃健则气血渐旺,肾阴足则任脉得滋,如是胎元得以壮大,不致萎缩而堕。
(中医妇科)第三篇 胎前病
第三节 安胎
妇女妊娠四、五月后,往往由于暴怒伤肝、或房劳伤肾、或胎中伏火等原因,都能影响胎元,致发生胎动不安,引起流产或早产,用安胎之法律,进行治疗。
一.暴怒伤肝
病因:因恼怒伤肝,阳气亢逆,扰动胎元,胎动不宁。
症状:火升面赤,头痛头晕,心烦易怒,胎动不安,舌苔黄有剌,脉象弦滑。
治法:平肝、清热、安胎。
方剂:芩连四物汤 黄芩9g 黄连4g 生地15g 白芍10g 菊花10g 黑山栀10g 知母10g 苧麻根,12g。
方解:黄芩、黄连平肝泻火,生地、白芍养血清热,菊花祛风平肝,黑山栀清三焦火,知母、苧麻根养阴清热安胎。
按语:由于怒气伤肝,气火偏胜,当以平肝泻火为主,养阴安胎为辅,肝平火降,则胎可安宁。
二.房劳伤肾
病因:肾阴受伤,胎系于肾,肾伤故胎动频作。
症状;面色苍黄,头晕耳鸣,腰酸腿软,胎动频作,舌苔中剥,脉象细软微滑。
治法:滋阴、补肾、安胎。
方剂:千金保孕丸合安胎饮加味 山药15g 杜仲10g 川断12g 莲肉12g 苧麻根12g 糯米10g 生、熟地各10g 桑寄生15g。
方解:山药健脾益肾,杜仲、川断补肝强肾,莲肉清心益肾,苧麻根养血安胎,糯米补益肺脾,生地养阴清热,熟地滋阴,桑寄生固肾安胎。
按语:此证是由肾虚,故用补肾之法,因胎系于肾,肾强则胎有所养,不致动荡不安。
三.胎中伏火
病因:肠胃积热,影响胞胎,遂致动荡不安。
症状:面色微红,烦热口渴,便秘溲赤,胎动剧烈,舌苔深黄、质红有剌,脉象滑数。
治法:养阴、清热、安胎。
方剂:安胎凉膈饮加减 知母10g 麦冬10g 芦根30g 黑山栀10g 黄芩7g 花粉12g 苧麻根12g。
方解:知母养阴泻火,除烦安胎,麦冬养阴,芦根清热,黑山栀清三焦火,黄芩清热安胎,花粉泻火润燥,苧麻根养阴清热固胎。
按语:此证由于胎中伏火,当以清热安胎为主,佐以养阴,因伏火易于伤阴,使热清则胎亦自安。
(中医妇科)第三篇 胎前病
第四节 妊娠恶阻
妊娠恶阻,发生在妊娠初期,常易发生呕吐现象,得饮食则泛恶呕吐尤甚,每见神疲怯寒,不欲饮食,喜啖酸味及瓜果,四肢倦怠无力。原因有:肝旺气逆,胃气不和,中虚胃
寒等。
一.肝旺气逆
病因:因肝火亢盛,阳气上逆,致浊阴不降,胃失安和。
症状:呕吐频繁,饮食即泛,头晕头痛,胸闷胁痛,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治法:平肝降逆
方剂:戊己丸加减 黄连4g 白芍10g 旋复花7g(布包) 陈皮9g 竹茹10g。
方解:黄连平肝泻火,白芍补肝敛阴,旋复花下气平逆,,陈皮理气和中,竹茹清热和胃。
按语:此证属肝旺气逆,以平肝降逆之法,使肝火平,则逆气自降。
二.胃气不和
病因:由于痰浊中阻,气化升降失常,胃部不得安和。
症状:呕吐黄水,胃纳不思,霄来少寐,舌苔薄腻,脉象濡滑。
治法:化痰和胃
方剂:半夏秫米汤加减 制半夏9g 北秫米15g 陈皮9g 茯苓15g。
方解:半夏化痰止呕,秫米益阴养胃,陈皮化痰和胃,茯苓益脾渗湿。
按语:此证由于痰浊中阻,胃气不和,故用化痰和胃之法,痰浊下降,胃气得和,则呕吐自止。
三.中虚胃寒:
病因:中气素虚,寒阻于胃,阳气失宣,浊阴不降。
症状:气短畏寒,呕吐清水,舌苔薄白腻,脉象沉细。
治法:补气温中
方剂:干姜人参半夏汤 人参9g 干姜7g 制半夏10g。三味研细末,每次服两克,每日二至三次。
方解:干姜温中祛寒,人参补中益气,半夏化痰和胃。改丸为散,效力软速。
按语:此证由于中虚胃寒,故用补气温中之法,使中气旺、寒气散,则呕吐即止。
附注:凡治此证,用药宜精简而不滋腻,则进药不致作吐,方能得到应有的作用。方中半夏一味,如曾经流产,或有习惯性流产者,应当慎用,或避免不用,可用生姜7克代之。
(中医妇科)第三篇 胎前病
第五节 妊娠水肿
妊娠水肿,指妊娠四、五月后,发生浮肿,主要原因由于脾虚气滞,水湿停积所致,根据《医宗金鍳》的记载,分为子气、子肿、子满三类。谓若自膝至足肿,小便如常者,属
湿气为病,名曰“子气”,若头面遍体浮肿,小便短少者,属水气为病,名曰“子肿”,若遍体浮肿,腹胀而满,小便不利者,属水湿为病,名曰“子满”。
一.子气
病因:由于湿与气滞,气失运行之常,于是阳气不升,浊阴不化。
症状:腿足浮肿,傍晚尤甚,胸闷胁胀,舌苔厚腻,脉象沉滑。
治法:理气化湿
方剂:天仙藤散加减 天仙藤萝12g 制香附9g 陈皮9g 甘草3g 生姜6g 苏梗7g 茯苓15g 白术10g。
方解:天仙藤、香附调气行滞,陈皮理气,甘草和中,生姜温中通阳,苏梗顺气安胎,茯苓健脾渗湿,白术健脾燥湿。
按语:此证是湿与气阻,以调气为主,气机通畅,则运行正常,而湿亦可化。
二.子肿
病因:因脾阳不振,水气停聚,浸渍于肌肤四肢。
症状:面目肢体浮肿,纳少口淡,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舌苔薄腻,脉象没软。
治法:健脾、温中、利水
方剂:白术散加减 白术10g 茯苓皮15g 陈皮9g 大腹皮10g 生姜皮4g 干姜5g。
方解:白术健脾燥湿,茯苓皮益脾利水,陈皮理气和中,大腹皮下气行水,姜皮温阳利水,干姜温中燥脾。
按语:此证是由水气为病,以行气为主,但所用方药,虽是行水,既不伤肾,又不碍胎,水气下达,则浮肿自消。
三.子满
病因:阳气为为水湿遏伏,中焦健运失司,未能运化水谷,致使水湿积聚,而成泛滥之势。
症状:遍体浮肿,胸闷气急,腹部胀满,小便不利,畏寒肢冷,舌苔白腻,脉象沉濡。
治法:健脾温阳,行水渗湿
方剂:理中汤合五苓散加减 党参12g 白术10g 干姜6g 桂枝6g 茯苓皮15g 猪苓10g 泽泻10g 大腹皮10g。
方解:党参补气健脾,白术健脾燥湿,干姜温中通阳,桂枝温经通脉,茯苓皮益脾利水,猪苓利湿行水,泽泻
入膀胱、利小便,大腹皮下气行水。
按语:此证由于脾阳为水湿所阻,以温阳化气利水之法,水湿属阴,凡水湿为病,必借阳气以宣散,使阳气振作,则水湿可化。
附注:上三症,如兼腰痛现象,均可酌加川断12g,山药12g。
羊水过多
羊水过多的孕妇,每在妊娠四、五月之间。易于导致小产,其主要原因,由孕妇脾虚积湿,水气停滞所致。
病因:脾气虚弱,中运不健,遂致水湿停留。
症状:面浮肢肿,腹部膨胀,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腻,脉象沉软。
治法:健脾化湿,佐以利水
方剂:四君子汤合白术散加减 党参12g 白术10g 茯苓皮15g 陈皮7g 大腹皮10 生姜皮3g 山药12g。
方解:党参补气健脾,白术健脾化湿,茯苓皮、大腹皮调气行水,陈皮理气和中,生姜皮温脾行水,山药健脾补肾。
按语:此证因脾气虚弱,水湿停积,故以健脾为主,利湿为辅,使脾气旺、中运健,水湿自化,羊水不致增多。
附注:此证同时可加服千金鲤鱼汤加减。
附方:千金鲤鱼汤加减
主治:温阳利水
方剂:鲤鱼(约斤许)1条 白术10g 茯苓15g 生姜6g 青葱6g。
方解:方以鲤鱼通行水、利小便,白术、茯苓健脾化湿,生姜温中散寒,青葱通阳。
按语:此方为温中行水之法,气得温则运,气化通畅则水湿无停留之患。
(中医妇科)第三篇,胎前病
第六节 妊娠呃忒
呃忒一症,与嗳气相似,嗳气病在上中两焦,呃忒病在肝胃,但妊娠呃忒,极易引起流产。
病因:由于肝气上逆,胃气不和,于是呃忒频频。
症状:胸痞脘胀,呃忒时作,引起胎动不安,舌苔黄腻,脉象弦滑。
治法:平肝降逆,理气和胃,佐以安胎。
方剂:旋复代赭汤加减 旋复花6g(布包) 代赭石20g 沉香末1.2g(冲) 陈皮9g 竹茹10g 刀豆子10g 佛手9g 苧麻根,12g。
方解:旋复花下气化痰,代赭石降气平逆,沉香调气降气,陈皮理气和中,竹茹清热理气,刀豆子下气止呃,佛手舒肝理气, 苧麻根安胎。
按语:此证由于肝气上逆,胃气不和,治以降产下气为主,和胃安胎为辅,气降逆平,则呃忒渐止,胎安而能巩固,不致引起流产。
(中医妇科)第三篇 胎前病 第七节 妊娠尿血
妊娠尿血,与胎漏虽同样是下血,但有本质上的区别,此证血从尿道而下,胎漏血从阴道而出。
病因:由于热结膀胱,营分受伤,故血从下溢。
症状:尿血时多时少,血色紫红,内热口渴,腰部酸痛,小便觉热,舌苔黄,脉软滑数。
治法:养阴、清热、止血。
方剂:阿胶汤加减 阿胶12g(烊化) 生地15g 白芍10g 黄芩7g 侧柏叶12g 女贞子12g 血余炭10g 桑寄生15g 三七粉6g(早晚各三克,冲服)。
方解:阿胶补阴止血,生地养血凉血清热,白芍养血敛肝,黄芩清热安胎,侧柏叶凉血清热,女贞养阴清热,血余炭补阴化瘀,桑寄生补益肝肾,三七止血化瘀。
按语:此证是热结膀胱,营分受伤,于是血从下溢,所以治法以养阴清热止血,膀胱蕴热渐清,血不妄行,尿血可止。
(中医妇科) 第三篇 胎前病 第八节 妊娠遗尿
妊娠遗尿,原因有二:一肾气虚弱,二中气下陷,都能使小便自遗。
一.肾气虚弱:
病因:肾气素虚,肾主封藏,肾虚则封藏不固,加上妊娠,于是小便自遗。
症状:神疲畏寒,腰部酸痛,小便自遗,舌苔薄白,脉象沉细软。
治法:强肾固涩
方剂:左归饮加减 熟地12g 兔丝子10g 萸肉7g 山药12g 沙苑子10g 覆盆子10g 金樱子10g 莲肉12g 杜仲10g 桑寄生15g。
方解:熟地、萸肉滋阴强肾,兔丝子、山药补益脾肾,沙苑子、金樱子涩精补肾,覆盆子温补肝肾、涩缩小便,莲肉补心肾涩精,杜仲、桑寄生补肝强肾。
按语:由于肾气虚弱,封藏不固,治法以强肾固涩为主,使肾强精固,小便不致自遗,胎元亦能巩固。
二.中气下陷
病因:过劳伤气,气虚下陷,遂致小便自遗。
症状:面浮肢肿,下腹气坠,大便溏薄,小便不禁,舌苔薄腻,边有齿痕,脉象沉弱。
治法:补中益气
方剂:补中益气汤加减 党参12g 黄芪12g 白术10g 陈皮7g 升麻3g 柴胡4g 甘草6g 木香7g 山药12g 益智仁7g。
方解:党参、黄芪补气,白术健脾,陈皮、甘草和中,升麻、柴胡升阳,木香理气,山药补脾肾,益智仁温补脾胃而缩小便。
按语:由于过劳伤气,中气下陷,治法以补中益气,使脾胃健、中气旺,则气不下陷,小便自能控制。
(中医妇科)第三篇 胎前病 第九节 妊娠咳嗽
妊娠咳嗽,名曰子嗽。分风寒和风热两型。
一.风寒
病因:起居不节,外感风寒,邪入于肺,肺气失宣。
症状:形寒畏风,咽痒咳嗽,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
方剂:香苏饮加减 苏叶7g 前胡7g 桔梗7g 炙甘草6g 陈皮7g 葱白3g 生姜3g 茯苓12g 枳壳6g 木香7g。
方解:苏叶祛风散寒,前胡宣肺气、解风寒,桔梗宣肺散寒、载药上浮,炙甘草温中散寒,陈皮理气化痰,葱白、生姜解表散寒,茯苓益脾渗湿,枳壳宽胸化痰,木香理气。
按语:此证由于风寒遏肺,肺气失宣,治法以宣散风寒,使外邪由表而散,则肺气宣畅,咳嗽得止。
二.风热
病因:风热外侵,肺失清肃。
症状:咽痒咳嗽不畅,鼻塞流涕,音微哑,口渴,舌苔薄黄,脉象浮数。
治法:祛风清热
方剂:银翘散加减 银花10g 连翘10g 薄荷6g(后下) 桔梗7g 生甘草6g 桑叶10g 枳壳6g 竹茹10g 牛蒡子9g 芦根15g。
方解:银花、连翘轻宣祛风清热,薄荷、桔梗宣散风热,生甘草清热和中,桑叶凉血祛风,桔梗宽胸化痰,牛蒡祛风宣肺,竹茹、芦根清热。
按语:此证由风热外侵,肺失清肃,治法以祛风清热,则肺得清肃,咳嗽自除。
附注:本病治疗如一般咳嗽相同,但因妊娠关系,对有碍胎之药物,必须禁用,如杏仁、贝母等类,在临诊时,应当慎重,以免引起流产。
(中医妇科) 第三篇 胎前病 第十节 先兆子痫
此证为子痫之前期,主要表现头晕目眩,火升烦热,血压软高等现象,此时应积极进行治疗,俾可不致形成子痫发生。
病因:阴血不足,虚阳易亢,怀孕之后,胎儿凭母血以充养,若母体肝肾阴虚,遂致阳气更亢。
症状:火升面赤,头痛头晕,目眩烦热,夜无安寐,舌苔薄黄质红,脉象濡数。
治法:平肝益肾,熄风清热
方剂:杞菊地黄丸加减 枸杞12g 菊花7g 干地黄12g 茯苓12g 山药12G 黄连3g 钩藤10g 白芍10g 黄芩7g。
方解:枸杞滋补肝肾,菊花平肝祛风清热,地黄养阴清热,茯苓补益心脾,山药补脾益肾,黄连平肝泻火,钩藤清心热、平肝风,白芍补肝敛阴,黄芩清热安胎。
按语:此证由于肝肾阴虚,以补肝肾为主,使肾阴渐充,则心肝之阳则降,不致发生子痫。
(中医妇科) 第三篇 胎前病 第十一节 子痫
子痫一证,每在七、八月后,或值分娩期间,往往发作,来势急骤而变化迅速,若不急治,母子均有生命危险,证分心肝风热、阴虚阳亢两类。
一.必肝风热
病因:心肝血少,血为阴,阴虚则阳失潜藏,心阳亢则火势内炽,肝阳亢则风自内生,风火相煽,风呈火威,遂致陡发子痫。
症状:头痛眩晕,烦燥不安,神志昏迷,四肢抽搐,须臾自平,少顷复作,舌苔深黄,质红有剌,脉象弦数。
治法:平肝熄风,清心降火
方剂:钩藤汤加减 钩藤12g 桔梗7g 茯神15g 桑寄生15g 黄连4g 黄芩6g 菊花6g 僵蚕10g 干菖蒲3g 珍珠母30g(先煎)。
方解:钩藤清心热,、平肝风,桔梗宣通气血,茯神宁心安神,桑寄生益肾舒筋,黄连镇肝泻火,黄芩泻中焦实火,菊花祛风清热,僵蚕祛风化痰,菖蒲开心孔、利九窍,珍
珠母平肝清热。
按语:此证心肝风热,以泻火清心、平熄肝风之法,肝平则风自熄,火降则心可宁。
二.阴虚阳亢
病因:肾阴素虚,肝阳上逆,于是风自内生,风阳亢越,以致骤发子痫。
症状:火升面赤,头通头晕,目眩目花,神志昏迷,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少顷自苏,醒后又作,舌苔深黄有剌,脉象细弦滑数。
治法:育阴潜阳,针会熄风
方剂:大定风珠加减 牡蛎30g(先煎) 鳖甲20g 龟板15g 白芍10g 阿胶12g 二地黄15g 麦冬10g 五味子6g 鸡子黄1枚 黄连3g 玄参10g。
方解:以三甲(牡蛎、 鳖甲、龟板)育阴潜阳,白芍补肝敛阴,,阿胶、地黄养血滋阴,麦冬、五味子养阴生津,鸡子黄定心镇惊,黄连镇肝泻火,玄参养阴清热。
按语:此证阴虚阳亢,内风暗旋所致,以滋补肾阴为主,肾阴得滋,肝有所养,阳得潜藏,则风火交炽之势得以镇熄。
附注:上两型,如头痛剧烈,均可酌加羚羊角粉0.6-0.9g(另服);如喉间痰声漉漉,酌加濂珠粉0.6-0.9g,鲜竹沥60g (两味调报);如昏迷严重,加服牛黄清心丸一丸
(研末另服)
附方:局方牛黄清心丸
功能:镇肝熄风,清心开窍。
主治:神志昏迷,抽搐痉厥等症。
方剂:西牛黄、羚羊角、犀角、麝香、冰片、腰黄、黄芩、蒲黄、金箔为衣。
附注:此证临床常见,多见于心肝风热之证,阴虚阳亢者较少,如遇病情危急,可每日服两剂,其它散剂、丸剂,均可加倍用量,可达转危为安目的。上两证西医谓之妊娠中
毒症,如发现有浮肿、蛋白尿等,其它症状相仿。
(中医妇科)胎前病 第十二节 子悬
孕妇胸胁账满,甚至气逆喘促,称为子悬。
病因:情绪郁结,气失条达,胎气上逆所致。
症状:胸闷胁账,动则呼吸短促,甚至坐卧为安,舌苔薄腻,脉濡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
方剂:香苏饮加减 制香附7g 苏梗6g 陈皮7g 甘草6g 白芍10g 大腹皮10g 枳壳7g 旋复花6g(包)。
方解:香附疏肝解郁,苏梗顺气安胎,陈皮理气调中,甘草和中,白芍养血敛肝,大腹皮下气消胀,枳壳调气宽胸,旋复花下气降逆。
按语:此证是由情绪郁结,肝失疏泄,遂致胎气上逆,故治法以疏肝解郁,气逆得平。
健康报:王政清联系方式:上班时间打,现在不工作,010-64621032
(中医妇科) 第三篇 胎前病 第十三节 子烦
孕妇心惊胆怯,烦闷不安,称为子烦。分两型,一为阴虚阳亢;一为痰热上扰,前者属虚,后者为实。
一.阴虚阳亢
病因:由于心阳亢,肾阴虚,心肾不能相济,以致心烦虑乱。
症状:心烦惊恐,烘热自汗,宵来失眠,舌苔薄黄,质红有剌,脉细软数。
治法:育阴潜阳
方剂:生脉散加减: 北沙参12g 麦冬10g 五味子6g 天冬6g 玄参10g 生龙齿15g(先煎) 生牡蛎15g 竹茹10g 灯蕊2g。或通草
方解:北沙参养阴清热,麦冬清心除烦,五味子补肺益肾,天冬、玄参滋阴降火,生龙齿潜阳,生牡蛎养阴,竹茹清热除烦,灯芯清心火。
按语:此证系心阳亢,肾阴虚,治以育阴潜阳,俾得阴平阳秘,则虚烦自除。
二.痰热上扰
病因:平素肥胖多痰,怀孕之后,胎中伏火,挟痰上扰,遂致心烦不宁。
症状:神烦为安,痰多作恶,夜寐不宁,舌苔黄腻质红,脉弦滑数。
治法:化痰清热,
方剂:小陷胸汤加减 黄连3g 瓜蒌15g 陈皮10g 竹茹10g 枳壳6g 黄芩6g 远志7g 天竺黄10g。
方解:黄连泻心降火,瓜蒌化痰清热,陈皮理气化痰,竹茹清热除烦,黄芩清火安胎,枳壳宽胸理气,远志通心肾、安神志,天竺黄泻热祛痰。
按语:证属痰热上扰,治以清热化痰为主,使火降痰化,烦躁得宁。
(中医妇科)胎前病 十四节 子痢
孕妇下痢,谓之子痢,致病原因,由于感受暑湿,或感受寒湿,挟积滞酝蒸于肠胃之间,而后成痢,遂致气化不利,有里急后重之势,有赤痢、白痢、赤白痢之分。
一.赤痢
病因:暑湿挟滞交阻于肠胃,遂致气化不利,下痢色赤。
症状:腹痛下痢色赤,里急后重,次数甚密,舌苔黄垢腻,质红有剌,脉弦数。
治法:清热化湿,调气疏滞。
方剂:白头翁汤加减 白头翁12g 秦皮7g 黄连3g 黄柏7g 木香6g 槟榔6g 扁豆10g 陈皮6g。
方解:白头翁泻热凉血,秦皮清热除痢,黄连、黄柏泻火除湿,木香调气,槟榔化滞,扁豆益脾胃化暑湿,陈皮理气和中。
按语:此证暑湿挟滞阻于肠胃,治以清热化湿,理气疏滞,湿热得清,积滞渐化,下痢得以渐除。
二.白痢:
病因:感受寒湿,挟积滞蕴蒸于肠胃,,气化失其宣畅,遂致下痢色白。
症状:下痢色白,腹痛支急不畅,次数较频,畏寒泛恶,舌苔白腻,脉沉紧。
治法:祛寒燥湿,理气疏滞。
方剂: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10g(后下) 苏梗6g 白芷6g 苍术6g 炙甘草6g 木香6g 陈皮6g 大腹皮10g 生姜6g。
方解:藿香祛邪化湿,理气和中,苏梗顺气安胎,白芷、苍术燥湿,炙甘草温中和中,木香疏理三焦,,陈皮理气和胃,大腹皮行气化滞,,生姜散寒。
按语:此证寒湿积滞交蒸肠胃,气失通畅,治以祛寒燥湿,理气化滞,寒湿渐解,滞化气调,下痢则自止。
三.赤白痢,
病因:湿热挟积滞蕴蒸于肠胃,遂致下痢赤白。
症状:腹痛下痢,红白相间,里急后重,舌苔淡黄垢腻,脉弦滑。
治法:化湿热,疏积滞。
方剂:香连丸加味 木香7g 黄连3g 苏梗6g 制香附7g 枳壳6g 陈皮6g 黄芩6g 甘草6g。
方解:木香疏理气化,黄连泻火除湿,苏梗顺气安胎,制香附调气,枳壳理气行滞,陈皮理气,黄芩清热祛湿,甘草和中。
按语:此证是湿热积滞交阻,治之清湿热,化积滞,湿热化,积滞清,气化通畅,则下痢得止。
(中医妇科)胎前病 十五节 胞阻
妊娠腹痛,名曰胞阻,胞阻原因不一,痛的部位也不同,临诊时须根据各种原因和症状,详细辨别,作出正确诊断,然后立法用药。胞阻的致病因素,多见于感谢寒,积滞、气
郁三类。
一.感寒
病因:寒阻胞宫,阴气内盛,阳气被遏,下焦气化失宣。
症状:下腹冷痛,畏寒神倦,四肢不温,舌苔白腻,脉象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
方剂: 桂枝汤加减 桂枝6g 炙甘草6g 生姜6g 大枣4枚 苏梗6g 葱白6g。
方解:桂枝温经散寒,甘草温中和中,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苏梗理气散寒,葱白通阳祛寒。
按语:此证由于感寒,用温经散寒之法,阳气宣通,则阴寒之邪可解。
二.积滞
病因:饮食不节,食滞停积于肠胃之间,于是气化运行失常。
症状:脘腹作痛拒按,大便溏结不调,舌苔厚腻,脉象沉迟。
治法:疏化积滞
方剂:香砂枳术丸加减 木香6g 砂仁3g 枳壳6g 白术10g 陈皮6g 大腹皮6g 炙鸡内金10g。
方解:木香调气和中,砂仁调中行滞,枳壳疏滞消积,白术健脾安胎,陈皮理气和中,大腹皮行气化滞,炙鸡内金化积助运。
按语:此证由于积滞,故用疏运化滞之法,虽以化滞,但孕妇不宜采用攻剂,只能缓和导滞,以免伤及胎元。
三.气郁
病因:由于情志抑郁,肝失疏泄之司,气机升降失常。
症状:胸闷胁痛,满腹胀痛,胀甚于痛,舌苔淡黄腻,脉象沉弦。
治法:舒肝解郁
方剂:绀珠正气天香散加减 制香附6g 苏梗6g 乌药6g 陈皮6g 木香6g 砂仁3g。
方解:香附舒肝解郁,苏梗顺气安胎,乌药调气止痛,陈皮理气和中,木香疏理三焦,砂仁行气调中。
按语:此证是肝郁气滞,治以调气解郁为主,气宣畅,则郁结可解。
(中医妇科) 胎前病 十六节 激经和胎漏
激经是妇女怀孕后,月经仍按月来潮,但量不多,此乃胎小血盛有余,至四、五月后,胎儿渐大,经血自止,又有壮实之妇女,孕后按月血下点滴,且无腰痛胎动异常现象,亦
属血之有余,并不影响身体健康,故均不需治疗。
孕妇阴道不时下血或点滴而下,淋沥不止的,名曰胎漏。如无腹痛或兼有腹痛。盖胎元已伤,极易引起流产,可分血热和气虚两型。
一.血热
病因:胎中伏火。伤及营分,于是迫血下行。
症状:面赤内热,口干唇燥,便秘溲少,血色深红,舌苔黄质红,脉象滑数。
治法:养血清热
方剂:阿胶汤加减 阿胶12g(烊化) 生地15g 白芍10g 黑山栀10g 黄芩6g 侧柏叶,12g 银花炭10g。
方解:阿胶养血滋阴,生地、白芍养阴清热,黑山栀清三焦之火,黄芩清热安胎,侧柏叶、银花炭凉血止血。
按语:此证因血热,故用养血清热之法,养血者,使肝有所藏,清热者,使血不妄行,则血下可以渐止。
二.气虚
病因:由于中气虚弱,气不摄血,于是血不归经。
症状:面浮肢肿,腹部胀坠,大便不实,舌苔薄白,脉象细软。
治法:补中益气
方剂:补中益气汤 党参12g 黄芪12g 白术10g 陈皮6g 升麻3g 柴胡3g 甘草3g 山药12g。
方解:党参、黄芪补中益气,白术健脾安胎,陈皮调气,升麻、柴胡升提下陷之气,甘草和中,山药补脾益肾。
按语:此证属气虚,故用补中益气之法,使脾能统摄,则血亦可归经。
附注:上两证,如兼有腹痛,均可加艾叶3g,苏叶6g,木香6g。
(中医妇科) 第四篇 临产病 第一节 难产
难产、原因不一,如:因胎位不正,胎儿过大,或手足先下的横产、逆产,则需用手术进行治疗。若因气血两虚,或因气滞瘀阻,而致难产,可用中药治疗。
一.气血两虚
病因:由于素体虚弱,产时努力伤气,气虚无力送胎达下。
症状:面色皓白,精神疲惫,自汗淋漓,语言气短,舌苔薄白质淡,脉沉虚弱。
治法:大补元气,佐以养血开窍。
方剂:独参汤合开骨散兔脑丸 人参10g另煎浓汤。 当归15g 川芎6g 龟板30g 血余9g 加煎汤。
兔脑丸一丸研细。将上药调服,如过四小时仍难分娩,再将以上汤药丸剂,续服一剂。
兔脑丸方 兔脑1个 麝香3g 母丁香3g 制乳香7g。
方解:人参大补元气,当归养血活血,川芎补血行气化瘀,龟板补阴滋肾,血余补阴祛瘀,兔脑、麝香开窍,母丁香温肾阳,制乳香活血调气。
按语:此证由于平素体弱,产时努力伤气,于是气血两虚,故治法以大补元气为主,佐以养血开窍,使气旺而能生血,气血来复,胎儿自能下达。
二.气血瘀阻
病因:由于气滞瘀阻,以致胎儿难以顺利而下。
症状:腹痛剧烈,腰痛颇甚,舌苔垢腻,脉象濡涩。
治法:调气行瘀,兼益气血
方剂:妇科回生丹 大黄 苏木 黑豆 人参 当归 川芎 延胡索 香附 苍术 蒲黄 茯苓 桃仁 牛膝 甘草 益母草 地榆 羌活 橘红 白芍 木瓜 青皮 木香
马鞭草 乳香 没药 白术 乌药 良姜 熟地 三棱 秋葵子 萸肉 五灵脂 红花组成。
方解(略)
此证由于气滞瘀阻,而致难产,治以调气化瘀为主,兼益气血,气能通达,瘀阻得化,胎儿自能下达。
附注:凡治难产,在此千钧一发之际,必须明辨虚实,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攻之的原则,才能达到转危为安之目的。
中医妇科 临产病 第二节 胎死不下
胎儿死在母腹中,时久不能娩出,谓之胎死不下。
病因:孕妇气血素虚,寒凝瘀阻,致胎气阻滞,胎儿窒息,死于胞中。
症状:腹部冰冷,甚至胀痛拒按,口出秽气,舌苔白腻,脉象沉软。
治法:温补气血,祛寒行瘀。
方剂:生化汤加味 当归9g 川芎6g 炮姜3g 桃仁10g 炙甘草6g 人参3g 肉桂3g 红花3g 香附6g 生牛膝10g。
方解:当归养血活血,川芎补血调气行瘀,炮姜回阳,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炙甘草温中,人参补气,肉桂温阳下胎,香附调气,生牛膝破恶血,通下行。
按语:此证由平素气血俱虚,寒瘀凝滞,致胎死不下,治法以温气血,疏散寒瘀,阳气得振,寒凝得解,则气能通畅,死胎可下。
中医妇科 临产病 第三节 胎衣不下
胎儿分娩以后,胎盘应随之而下,但未能娩出,谓之胎衣不下,原因有二:一为气虚血滞,一为寒凝瘀阻。
一.气虚血滞:
病因:平素气血两虚,产时用力过度,致气虚血滞,胞衣不下。
症状:产后胎盘不下,精神疲乏,面色皓白,头晕心悸,下腹作胀,瘀露甚少,舌苔淡,脉象虚弱。
治法:温补气血,佐以活血化瘀。
方剂:加参生化汤加减 人参7g 当归12g 川芎6g 炙甘草6g 炮姜3g 生蒲黄6g 益母草12g 牛膝9g。
方解:人参大补元气,当归养血活血,川芎补血行气化瘀,炙甘草温中和中,炮姜温阳, 生蒲黄行血化瘀,益母草去瘀生新,牛膝补肝肾、通下行。
按语:此证由于气务两虚,兼挟瘀阻,治以温补气血,佐以活血化瘀,气血来复,瘀阻得化,胎衣自下。
二.寒凝瘀阻:
病因:产时感受外寒,气血为寒所凝,气化运行不利,致胎盘稽留。
症状:产后胞衣不下,腹部胀坠,畏寒喜暧,瘀露不爽,舌苔薄白,脉象沉紧。
治法:养血祛寒,调气行瘀。
方剂:黑神散加减 当归12g 川芎6g 赤芍10g 桂心6g 炮姜6g 炙甘草6g 酒淋黑豆12g 生蒲黄6g 苏叶6g 生牛膝9g。
方解:当归养血活血,川芎补血调气化瘀,赤芍泻肝散瘀,桂心温阳活血,炮姜温经散寒,炙甘草温中和中,黑豆补肾,用酒淋取其引导温通经脉,生蒲黄行血化瘀,苏叶发
表散寒,生牛膝破恶血、通下行。
按语:此证是寒凝瘀阻,治以养血散寒,调气行瘀,寒解瘀行,则气能通畅,胎盘可顺流而下。
中医妇科 第五篇 产后病 第一节 产后血晕
产后血晕,是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目花,胸闷呕吐,甚至不省人事,名曰血晕,此证有虚实之分,分述于下。
一.虚证血晕:
病因:由于初产血去伤阴,阴不潜阳,于是阳虚上越。
症状:面色苍白,头晕目眩,精神恍惚,烦躁自汗,甚至神志不清,舌苔淡,脉动象细软而数。
治法:钩藤汤加减
方药:钩藤12g 桔梗6g 人参6g 茯神12g 桑寄生15g 熟地12g 生龙齿15g(先煎40分钟)生牡蛎15g(先煎40分钟) 枸杞10g。
方解:钩藤平肝风、清心热,桔梗宣通气血,人参大补元气,茯神宁心安神,桑寄生补益肝肾,熟地养血滋阴,生龙齿、生牡蛎育阴潜阳,枸杞滋肝益肾。
按语:此证是血夺阴损,虚阳上越,故用育阴潜阳、养血熄风之法。用人参扶正,使气旺而能生血,阴血来复,肝经风阳得以平熄。
二.实证血晕:
病因:由于瘀血不下,反致上逆。
症状:面色灰暗,头痛头晕,胸闷泛恶,腹痛拒按,甚至昏迷,舌边质紫,脉象濡弦。
治法:养血逐瘀。
方剂:芎归汤合失笑散加味 当归12g 川芎6g 生蒲黄6g 五灵脂12g 桃仁9g 益母草15g 生牛膝10g。
方解:当归、川芎养血化瘀,生蒲黄、五灵脂行血逐瘀,桃仁破血去瘀,益母草去瘀生新,生牛膝破恶血、通下行。
按语:此证是瘀血内阻,故用养血化瘀之法,使瘀血下行,不致上逆为患。
附注:此证与病情危急,可用(醋炭法),用炭烧红,将醋洒于炭上,置于产妇身旁熏之,使神志得以清醒。
中医妇科 产后病 第二节 产后发痉
妇女分娩后,突然发生牙关紧闭,项背强直,四肢抽搐,谓之产后发痉。
病因:产后失血过多,务虚则肝失所养,于是肝风内动。
症状:牙关紧闭,项背强直,四肢抽搐,舌质淡少津,脉象细软弦数。
治法:滋阴柔肝,熄风镇痉。
方剂:大定风珠加减 生白芍12g 阿胶12g 生牡蛎30g 生鳖甲15g 生龟板15g 干地黄15g 麦冬9g 五味子6g 鸡子黄1枚(后下) 木瓜9g。
方解:白芍、阿胶养血柔肝,三甲(牡蛎、 生鳖甲、龟板)育阴潜阳,地黄养血,麦冬、五味子养阴生津,鸡子黄宁心镇惊,木瓜和脾舒筋。
按语:此证是由肝阴虚而肝风内动,以养血滋阴为主,使肝有所藏,筋有所养,内风可熄。
隔物灸不如着肉灸
灸的治法有隔姜片、有隔蒜片者、还有隔纸灸者,其实灸以传热为目的,隔物灸治,热力不易传入,虽火未着肉,似能减轻疼痛,姜蒜热后也很灼热,而着肉燃灸,亦无疼痛之
患(取艾炷底要掌握火候,须快速取去)。或针后行灸,是气从针眼传入,若不针而灸,气从毛窃传入,较之隔物灸功效更大,如卧灸时医者病者互相注视,略有灼感则取去,不
会有灼伤肉之忧。
中医妇科 产后病 第三节 产后血崩
妇女分娩后,发生大量下血,谓之产后血崩,其主要原因,由于气虚血脱,或阴虚阳搏,都能发生此证。
一.气虚血脱:
病因:产妇平素气血两虚,临产努力伤气,遂致气虚不能摄血,于是血随气脱。
症状:面色皓白,呼吸短促,自汗淋漓,四肢不温,下血量多若冲,舌苔干白,脉象虚微。
治法:扶本固脱。
方剂:参附汤加味 人参10g 熟附子9g 生、炙黄芪各15g 鹿角胶15g(烊化)。
方解:人参大补元气,熟附子补火回阳,黄芪生用固表,炙用补中,鹿角胶滋补肾阳。
按语:此证是正气告竭,病情危急,每易骤然虚脱,故用扶正固本之法,以冀元气来复,真阳得固,始能转危为安。
二.阴虚阳搏:
病因:由于产后下血过多,阴气重伤,阴不敛阳,阳盛搏阴,造成阴络伤而血内溢。
症状:火升面赤,心烦心慌,神躁乏寐,自汗淋漓,头晕目眩,口渴频饮,两足不温,阴道下血甚多,舌苔中剥质绛,脉象促数。
治法:育阴潜阳。
方剂:生脉散加味 人参6g 麦冬9g 五味子6g 生牡蛎30g(先煎) 生龙齿15g(先煎) 生龙骨15g(先煎) 生龟板30g 阿胶12g(烊化)。
方解:人参补元气、生阴血,麦冬养阴,五味子益气生津,生牡蛎养阴敛汗,生龙齿、生龙骨固涩止脱,生龟板滋阴补肾,阿胶养血止血。
按语:此证由于阴虚阳搏,故用益阴潜阳之法,使阴平阳秘,则血能归经,崩冲得止。
中医妇科 第五篇产后病 第四节 产后发热
产后发热,原因很多,虚证方面,多由血虚、劳伤,在实证方面,常由感寒、邪毒等,在治疗上,如遇实证,因产后体质已弱,不宜过表过下,应当慎重,才不会犯虚虚实实之
戒。
一.血虚:
病因:由于产后血去阴损,阴虚则热内生。
症状:身热暮甚,头晕目眩,自汗心悸,舌苔薄黄质淡,脉象细数。
治法:养血清热。
方剂:白薇散加减 白薇9g 当归12g 甘草6g 干地黄12g 白芍9g 黑豆12g 生牡蛎15g(先煎)。
方解:白薇凉血泻热,当归养血和血,甘草和中,地黄养血清热,白芍养血敛阴,黑豆补肾除热,生牡蛎养阴清热。
按语:此证由于血虚发热,故以养血清热为主,阴血渐复,则热亦可以得清。
二.劳伤:
病因:产后劳乏过度,气血受损,营卫不和,而致发热。
症状:面色苍白,形寒发热,头痛头晕,气短自汗,四肢痠软,舌苔薄白质淡,脉象沉细软数。
治法:温补气血,调和营卫。
方剂:十全大补汤加减 人参6g 黄芪12g 白术9g 茯苓12g 甘草6g 熟地12g 当归9g 白芍9g 川芎3g 桂枝节6g。
方解:人参、黄芪补气,白术、茯苓健脾,甘草和中,熟地、白芍养血滋阴,当归、川芎养血和血,桂枝调和营卫。
按语:此证是劳伤气血,故用温补气血之法,使气血得允,营卫和谐,则热可渐解。
三.感寒:
病因:由于产后起居不节,寒邪侵袭,以致营卫失调。
症状:发热恶寒,头痛头晕,筋络痠痛,舌苔薄白,脉象浮数。
治法:解表达邪,调和营卫。
方剂:桂枝汤加味 桂枝6g 赤芍9g 炙甘草6g 生姜6g 大枣4枚 荆芥6g 酒淋黑豆12g。
按语:此证由于感寒,故用解表达邪之法,使邪从表达,热亦自解。
四.邪毒:
病因:由于分娩时,失血及产道损伤,或产后垫纸不洁等感染后,以致邪毒侵入。
症状:壮热头痛,形寒有汗,胸痞作恶,少腹作痛,恶露腥臭,口渴思饮,舌苔黄腻质红,脉象濡弦而数。
治法:清热解毒,调和营卫。
方剂: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6g 黄芩6g 生甘草6g 清半夏9g 生姜6g 大枣4枚 丹皮9g 银花9g 川楝子9g.
方解:柴胡发表和里退热,黄芩泻火除湿,生甘草清热解毒,清半夏和中止呕,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丹皮、银花清热凉血,川楝子清湿热、利下焦。
附注:如热毒盛者,原方去柴胡、半夏、姜、枣,加生地15g,大青叶15g,蒲公英15g,败酱草15g,以清营而解毒。
如腥痛恶露少,上方加赤芍9g,桃仁9g,益母草15g,以行瘀。
中医妇科 第五篇产后病 第五节 产后恶露不下
妇女分娩后,恶露停留于胞宫之内,不能畅通排出,称为恶露不下,其原因是寒凝瘀结,或气滞瘀阻。
一.寒凝瘀结:
病因:由于临产当风受寒,以致恶血为寒所凝,恶露未能下达。
症状:下腹寒痛拒按,畏寒肢冷,舌苔薄白边紫,脉象沉紧。
治法:散寒行瘀。
方剂:生化汤加味 当归12g 川芎6g 桃仁9g 炮姜6g 炙甘草6g 桂枝6g 生蒲黄6g。
方解:当归养血散寒,川芎养血行气祛瘀,桃仁活血化瘀,炮姜温阳散寒,炙甘草和中,桂枝温经散寒,生蒲黄行血通瘀。
按语:此证是寒凝瘀结,以散寒行瘀为主,使寒气散,阳气宣通,则停滞之瘀可下。
二.气滞瘀阻:
病因:产后情绪怫郁,气血壅滞,阻碍恶血下行。
症状:胸膈痞闷,下腹胀痛,舌苔薄腻,尖有瘀点,脉象沉弦。
治法:调气化瘀。
方剂:绀珠正气天香散合芎归汤 香附6g 干姜6g 乌药6g 苏梗6g 陈皮6g 当归9g 川芎6g。
方解:香附调气解郁,干姜温经化滞,乌药行气止痛,苏梗理气和中,当归养血活血,川芎补血行气祛瘀。
按语:此证是气滞瘀阻,用调气化瘀之法,使气化宣畅,瘀阻自通。
中医妇科 第五篇产后病 第六节 产后恶露不断
产后恶露不断,瘀下淋漓,经久不止,其病因由于气血两虚,或瘀血停留。
一.气血两虚:
产后气血两伤,冲任受损,未能控制经血,
症状:面浮肢肿,神疲气短,头晕目眩,心悸少寐,瘀露时多时少,淋沥不断,舌苔薄白质淡,脉象细软。
治法:补气益血,固摄冲任。
方剂:归脾汤加减 人参6g 黄芪12g 白术9g 当归10g 枣仁12g 龙眼肉12g 艾叶6g 阿胶12g(烊化) 三七根3g。
方解:人参、黄芪大补元气,白术健脾,当归养血,枣仁补肝宁心,龙眼肉补心益脾,艾叶温经止血,阿胶养血止血,三七根化瘀止血。
按语:此证由于气血两虚,以补益心脾为主,因心主血,脾统血,使心有所主,脾有所统,血可渐止。
二.瘀血停留:
病因:产后恶露不畅,瘀积于内,旧血不去,以致新血不能归经。
症状:下腹滞痛拒按,恶露淋沥不多,色黑有块,舌边质紫,脉象沉迟。
治法:养血调气,活血化瘀。
方剂:芎归汤合失笑散加味 当归12g 川芎6g 生蒲黄6g 五灵脂12g 桃仁9g 延胡索9g 益母草15g 香附6g。
方解:当归养血和血,川芎养血行气化瘀,生蒲黄行血祛瘀,五灵脂行血止痛,桃仁活血化瘀,延胡索行血中气滞,益母草祛瘀生新,香附理气。
按语:此证由于瘀血停留,用养血调气、活血化瘀之法,,以芎归汤养血活血为主,以失笑散行血化瘀为辅,加桃仁、延胡索、益母草、香附,加强其调气活血化瘀之力,使
瘀血去而新血得以归经。
中医妇科 第七节 产一大便难
产后饮食如常,而大便干结,甚至数日不行,解时又甚费力,称为产后大便难。
病因:因产后耗血伤津,津液不足,津少则肠道失润,传导不利,以致大便难行。
症状:大便燥结,有时腹胀,口渴思饮,舌苔薄黄,脉象细软。
治法:养血润肠。
方剂:五仁丸加减 柏子仁12g 郁李仁12g 桃仁9g 杏仁9g 当归9g 苁蓉9g 胡桃仁12g。
方解:柏子仁、当归养血润肠,郁李仁、桃仁破血通肠,杏仁化痰润燥,苁蓉温肾滑肠,胡桃仁滋肾润肠。
按语:此证是血虚肠燥,以养血润肠为主,使肠道滋润,则大便自能通行。
消针毒法
金针虽不生绣,但病者带有秽气毒血,多在穴下,一经针剌,则必污染,而且人之患病各有不同,疥癣、花柳、伤寒、疮疽、瘟疫,最易传染。若不将针上毒垢消除,难免以此
传彼之患,所以每针一穴,则宜换针,每针一人则宜洗针消毒。用消毒药水将污垢洗尽,再用消毒药棉将针擦明,最后以酒精(75%)泡半小时,用干酒精棉球擦干,贮藏针于消毒
后之玻璃管内(管底亦放置消毒干药棉以护针尖),封好管口备用。
至于三棱针以铁制成,最易生绣,尤宜经常擦磨,可蒸可煮,可药水浸泡洗垢,用75%酒精泡后,以消毒干棉球擦干,放入针管备用。
中医妇科 产后病第八节 产后癃闭
产后突然小便不通,下腹胀滞,谓之产后癃闭。
病因:由于寒凝瘀阻,膀胱气化失宣,以致小便不通。
症状:小便不通,下腹胀坠,甚至急痛,舌苔薄白,脉象沉软。
治法:温经散寒,调气化瘀。
方剂:柱香琥珀散 肉桂3g 沉香3g 琥珀6g。三味为末,分三次调服。
方解:肉桂温经散寒,沉香调气温肾,琥珀利小化瘀。
按语:此证是寒凝瘀阻,膀胱气化不利,故用温经散寒,调气化瘀之法,药三味,均属主药,取其药简而力专,使下焦寒散瘀化,则小便自能爽然通利。
中医妇科 产后病第九节 产后关节痛
产后关节痛,是妇科的一种常见病,此证必须引起重视,及时进行治疗,否则易于迁延,影响身体健康和生产劳动。
病因:产妇分娩后,气血两亏,经隧空虚,风寒乘虚侵袭,发生关节疼痛。
症状:筋骨酸痛,怯寒畏风,舌苔薄白,脉象浮软。
治法:补气血,祛风湿。
方剂: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6g 桑寄生15g 秦艽9g 防风6g 当归9g 桂枝6g 熟地12g 白芍9g 川芎6g 细辛3g 黄芪12g。
方解:独活、秦艽、防风宣祛风湿,桑寄生补筋骨,散风湿,当归养血和血,桂枝温经通脉,熟地、白芍养血,川芎补血搜风,细辛宣散风寒,黄区补气生血。
按语:此证由于产后气血两虚,风湿乘隙袭络,故用补气血、祛风湿之法,中医理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用养血之药,再加黄区补气生血,佐以宣祛风湿为治。
中医妇科 产后病第十节 产后自汗
产后自汗,原因有二,一、产后气虚卫疏,腠理不密。二、脾虚多湿,湿家多汗。
一、气虚卫疏:
病因:产后肺气虚弱,肺主一自之气,主皮毛,气虚则腠理不密,卫表不固。
症状:自汗淋漓,畏风气短,舌苔质淡,脉象细软。
治法:补气固卫。
方剂:玉屏风散合生脉散加味 生黄芪15g 白术10g 防风6g 党参12g 麦冬9g 五味子6g 生龙骨15g(先煎) 和牡蛎15g(先煎)
方解:党参、黄芪补气固卫,白术健脾,防风祛风,麦冬养阴,五味子益气,龙骨、生牡蛎固涩止汗。
二、脾虚多湿:
病因:由于脾胃积湿,湿盛则阳气不振,以致卫气不固。
症状:面浮畏寒,自汗溱溱,神倦无力,四肢不温,舌苔白腻,脉象沉濡。
治法:健脾补气,温阳化湿。
方剂:四君子汤合桂枝汤加减 党参12g 白术10g 茯芩12g 炙甘草6g 桂枝6g 大枣4枚 浮小麦15g。
方解:党参健脾和中,白术健脾燥湿,茯芩益脾渗湿,炙甘草温中和中,桂枝温经通阳,大枣补中益气,浮小麦补心止汗。
中医妇科 第十一节 产后乳汁不行
妇女产后缺乏乳汁,或量甚少,谓之乳汁不行,其原因是产后气虚血少,或因气虚气滞所致。
一、气虚血少:
病因:产妇平素体弱,产后气血更虚,致血无以生而为乳汁。
症状:乳汁稀少,面色皓白,畏寒肢肿,头晕目眩,心慌气短,舌质淡白,脉象细软。
治法:补气养血通乳。
方剂:黄芪四物汤加味 黄芪12g 熟地12g 当归10g 白芍10g 川芎3g 白术10g 茯苓12g 甘草6g 赤小豆15g。
方解:黄芪补气,四物(地、芍、归、芎)养血,白术、茯苓健脾,甘草和中,赤小豆通乳。
二、血虚气滞:
病因:产后肝血不足,肝气有余,遂致血虚气滞,未能生化乳汁。
症状:乳汁难下,面色苍黄,头晕目涩,心悸少寐,胸胁作胀,舌苔薄白,脉象软涩。
治法:养血调气通乳。
方剂:通乳四物汤加减 熟地12g 当归10g 川芎3g 木通3g 王不留行3g 制香附6g 陈皮6g。
方解:熟地补血,当归养血和血,川芎补血行气,木通利小通乳,王不留行行血下乳,制香附舒肝调气,陈皮理气和胃。
中医妇科 产后病第十二节 产后乳汁自流
产后乳汗不经过婴儿吮吸,自然流出,甚至终日滴点不断,谓之乳汁自流。
病因:产后正气大伤,气虚不能摄纳,致乳汁自流。
症状:面浮色白,神倦气短,四肢不温,胃纳减少,大便溏薄,舌苔薄腻质淡,脉象细弱。
治法:补元气,佐以健脾和胃。
方剂: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人参7g 白术10g 茯苓12g 炙甘草6g 陈皮6g 制半夏6g 砂仁3g 扁豆10g 山药12g 兔丝子10g。
方解:人参补元气,白术补气健脾,茯苓补益心脾,炙甘草温中和中,陈皮理气和胃,制半夏和中健胃,砂仁醒脾和胃,扁豆补脾健胃,兔丝子温补肝脾肾。
中医妇科第六篇 妇科杂病 第一节不孕
女子结婚多年,配偶健康而未受孕,或已生育过一次,而又数年不再妊娠,均为不孕。原因主要由于肾虚、血虚、寒凝、气滞、痰阻、瘀积等,上述原因,都能使月经不调,而
致难以受孕。
一、肾虚:
病因:肾脏经血虚少,胞宫失养,不能摄精受孕。
症状:头晕耳鸣,腰背酸痛,小便频数,月经不调,舌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法:强肾补精。
方剂:毓麟珠加减 熟地12g 当归10g 白芍10g 兔丝子10g 杜仲10g 覆盆子10g 肉苁蓉10g 鹿角霜10g 五味子6g 甘草6g。
方解:熟地、兔丝子强阴益精,当归、白芍养血,杜仲补益肝肾,覆盆子温肾固精,苁蓉温补精血,鹿角霜温阳生精,五味子补涩精气,甘草和中。
二、血虚:
病因:肝藏血少,冲任失调,致胞宫虚弱,不能摄精受孕。
症状:面色苍黄,头晕目眩,心悸少寐,月经量少,舌质淡,脉细软。
治法:养血滋肝。
方剂:养精种玉汤加减 熟地12g 当归10g 白芍10g 山萸肉7g 阿胶12g 枸杞12g 五味子6g。
方解:熟地、萸肉温补肝肾,当归、白芍养血滋肝,阿胶养血,枸杞滋肝益肾,五味子补涩精气。
三、寒凝:
病因:行经期间感风受寒,风寒客于胞宫,致宫寒不孕。
症状:下腹寒冷,有时作痛,腰部觉冷,月经愆期,舌苔薄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
方剂:艾附暧宫丸加减 艾叶6g 制香附7g 当归10g 熟地12g 赤芍10g 川芎7g 肉桂3g 吴萸3g 细辛3g。
方解:艾叶温经散寒,制香附调气,四物(地、芍、归、芎)养血调经,肉桂温阳暧肾,吴臾、细辛温散风寒。
四、气滞:
病因:肝郁气滞,失疏泄之常,气血失调,冲任不能资,因而难以摄精受孕。
症状:少腹胀痛,时有气坠,胸痞胁痛,月经不调,舌苔淡黄,脉弦涩。
治法:疏肝理气。
方剂:逍遥散加减 柴胡6g 当归10g 赤芍10g 茯苓12g 薄荷3g 制香附10g 川楝子10g 小茴香3g 延胡索10g 牛膝10g。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宣畅气血,当归养血和血,赤芍泻肝散瘀,茯苓健脾渗湿,薄荷宣散解郁,制香附理气通经,川楝子通利下焦,小茴香温通调气,延有索行血中气滞,
牛膝补肝肾、引药下行。
五、瘀阻:
病因:妇女形体肥胖,痰湿素重,阻塞胞宫,以致未能受精怀孕。
症状:平时痰多,神倦嗜卧,带下绵绵,月经量少,舌苔白腻,脉沉滑。
治法:化痰祛湿。
方剂:启宫丸加减 制半夏9g 制南星6g 苍术6g 制香附6g 茯苓12g 陈皮6g 神曲9g。
方解:制半夏、制南星祛痰燥湿,苍术健脾燥湿,制香附调气化滞,茯苓健脾渗湿,陈皮理气化痰,神曲行气化滞。
六、瘀积:
病因:瘀阻胞宫,下焦气化不克通畅,难以摄精受孕。
症状:下腹作痛拒按,月经量少,色紫黑有块,舌尖有瘀点,脉沉迟。
治法:行气化瘀。
方剂:琥珀散加减 三棱6g 莪术6g 当归10g 赤芍10g 丹皮9g 乌药6g 延胡索6g 香附6g 牛膝10g。
方解:三棱、莪术行气破血,当归养血和血,赤芍泻肝散瘀,丹皮凉血化瘀,乌药调气止痛,延胡索、香附调气,牛膝补肝肾、通下行。
中医妇科第六篇 妇科杂病 第二节脏躁
女子情志忧郁,喜怒无常,悲伤易哭,呵欠频作,名曰脏躁。
病因:因忧思劳伤,营阴耗损,致阴不潜阳,阳气偏胜。
症状:面容忧愁,心烦失眠,悲伤易哭,呵欠频繁,舌质红有刺,脉细数。
治法:养心脾,益肝肾。
方剂:甘麦大枣汤 生、炙甘草各6g 淮小麦15g 大枣6枚 远志6g 茯神15g 合欢皮12g 麦冬9g 白芍9g 干地黄12g。
方解:生、炙甘草益脾胃、清心火,淮小麦补心除烦,大枣、茯神益心脾而安神,远志解郁而通心肾,合欢皮安五脏、和心脾,麦冬养阴,白芍敛肝,地黄补益肝肾。
绝经期证候群,
女子绝经前后,一般年龄在四十五岁到五十二岁左右,将届经断之时,肾气渐衰、冲任两脉功能减退,《内经》所谓“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表现为月经紊乱、经行或
先或、以迄月经终止,并见精神萎顿、烦燥易怒、头晕耳鸣、惊悸失眠、烘热自汗、甚至悲伤欲哭等症,谓绝经期证候群。
主要原因,在肾虚。肾为先天之本,真阴真阳之所在,肾虚则阴阳失调,影响其他脏腑。少数妇女,素体较弱,或兼有精神因素或其他原因影响,一时不能适应此生理变化时
,因而出现某些脏腑功能失调,阴阳不得相对平衡的一系列证候,如阴虚阳亢,血虚肝旺,肝脾不和,心肾不交等证。
一、阴虚阳亢:
病因:肾阴素虚,心肝阳亢。
症状:头晕烘热,目眩耳鸣,心悸自汗,夜来乏寐,腰酸足软,月经错乱,舌苔中剥,边尖有刺,脉细软。
治法:育阴潜阳。
方剂:杞菊地黄丸加减 枸杞10g 菊花6g 干地黄12g 山药12g 茯神15g 丹皮9g 生龙骨,生牡蛎各15g 桑寄生15g。
方解:枸杞、桑寄生补益肝肾,菊花去风平肝,地黄养阴清热,山药补益脾肾,茯神宁心安神,丹皮凉血清热,生龙骨涩精敛汗,生牡蛎育阴潜阳。
二、血虚肝旺:
病因:肝藏血少,阳气偏胜。
症状:头痛头晕,心烦易怒,气逆胸闷,两胁抽痛,腹部作胀,月经不调或量少,舌苔薄黄有刺,脉细弦。
治法:养血敛肝。
方剂:一贯煎加减 干地黄15g 当归身9g 麦冬9g 枸杞9g 川楝子9g 生白芍12g 女贞子9g 佛手6g。
方解:地黄养血清热,归身补血,麦冬滋阴,枸杞、女贞子滋养肝肾,生白芍补血敛肝,川楝子、佛手疏肝调气。
三、肝脾不和:
病因:有怒伤肝,思虑伤脾,遂致肝脾不和。
症状:面浮肢肿,胸闷腹胀,胃呆便溏,月经时先时后,舌苔淡黄、边有尖刺,脉细软。
治法:调和肝脾。
方剂:逍遥散加减 柴胡6g 白芍9g 白术10g 茯苓12g 炙甘草6g 陈皮6g 制香附6g 木香6g 砂仁3g。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白芍养血敛肝,白术健脾燥湿,茯苓益脾渗湿,炙甘草和中,陈皮调气和胃,制香附理气解郁,木香疏肝和脾,砂仁运中健胃。
四、心肾不交:
病因:肾阴下虚,心火上炎,致心肾不能交济。
症状:心烦意乱,精神恍惚,头晕耳鸣,烘热多汗,夜乏安寐,腰酸足软,月经延期,舌苔光剥、质红尖刺,脉细软微数。
治法:交补心肾:
方剂:生脉散加减 太子参12g 麦冬9g 五味子6g 磁石30g 制首乌12g 莲肉12g 干地黄15g 柏子仁12g 远志6g。
方解:太子参补气,麦冬养阴益气,五味子益气生津,磁石重镇益肾,远志散郁、通心肾。
中医妇科第六篇 妇科杂病 第三节阴挺
阴挺与子宫脱垂很相似,经产妇女及年老者多见。病因有气虚、肾虚两种。
一、气虚:
病因:由于努力伤气,气从下陷,致子宫不得收摄而下坠。
症状:面浮肢肿,气短神倦,自觉小腹胀滞下迫,舌质淡,脉沉软。
治法:补气升阳。
方剂:补中益气汤加减 党参12g 黄芪12g 白术10g 升麻3g 柴胡3g 甘草6g 陈皮6g 木香6g。
方解:党参、黄芪补中益气,白术健脾,升麻、柴胡升阳,甘草和中,陈皮调气和中,木香理气。
二、肾虚:
病因:产育频繁,损伤肾气,冲任两脉不固,不能收摄胞系,以致子宫下垂。
症状:头晕耳鸣,腰酸腿软,下腹气坠,小便频数,舌苔中剥,脉细弱。
治法:益气补肾。
方剂:大补元煎加减 党参12g 黄芪12g 熟地12g 山药12g 杜仲10g 当归10g 枸杞10g 炙甘草6g 沙苑子10g
方解:党参、黄芪补气,熟地养阴滋肾,山药益脾肾,杜仲、沙苑子补益肝肾,当归养血和血,枸杞温补肝肾,炙甘草和中。
中医妇科第六篇 妇科杂病 第四节阴痒
阴痒是妇女阴道内或外阴部瘙痒,甚至奇痒难忍,痛苦异常。
病因:肝经郁热,脾经积湿,湿热交蒸,注于下焦。
症状:阴道内或外阴瘙痒,坐卧不安,不时流出黄水,带下量多气秽,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祛湿。
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6g 黄芩6g 栀子9g 泽泻9g 车前子12g 生甘草6g 茯苓12g 苡仁12g 贯众12g。
方解:龙胆草泻肝胆火,除下焦湿热,黄芩、栀子清三焦实火,泽泻、车前子清热利湿,生甘草清热和中,茯苓健脾渗湿,苡仁益脾化湿,贯众清热解毒。
上方用于湿热轻者,若湿热重者采用下方。
方剂:三妙丸加味 苍术9g 黄柏10g 牛膝10g 苡仁12g 蛇床子6g 白藓皮10g。
方解:苍术燥湿,黄柏泻火,牛膝引药下行,苡仁健脾渗湿,蛇床子燥湿杀虫,白藓皮除湿清热。
中医妇科第六篇 妇科杂病 第五节阴吹
妇女阴道中有气排出,簌簌有声,与矢气相似,谓之阴吹,其原因有胃气下泄,不循其原有道路而另走旁窍。
病因:热结肠胃,津液不足,肠胃燥结,胃气下滞,不从后阴而下,反从前阴而出。
症状:大便燥结,口渴思饮,阴道有气排泄,声如矢气,舌苔糙黄,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理气润肠。
方剂:玉女煎加减 生石膏15g 生地15g 麦冬9g 知母9g 瓜蒌仁15g 柏子仁12g 鲜石斛12g 陈皮6g 川楝子10g。
方解:生石膏清肠胃实火,生地滋阴清热,麦冬滋阴,知母泻火补水,瓜蒌仁清热润肠,柏子仁养心润肠,鲜石斛滋阴生津,陈皮理气和中,川楝子调下焦气化而清湿热。
中医妇科第六篇 妇科杂病 第六节乳痈
乳痈是妇女在哺乳期间,突然乳房结块,肿硬作痛,此时急以疏肝调气,通利经络治之,不使化脓成痈,如若发生化脓,必须经外科治疗。
病因:肝郁气滞,乳汁堵塞于肝胃之络,致乳房结块作肿。
症状:乳房结块肿痛,乳汁难通,形寒发热,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通络行乳。
方剂:丹栀逍遥散加减 丹皮10g 黑山栀10g 柴胡6g 赤芍10g 生甘草6g 旋复花6g(包) 制香附6g 土贝12g 丝瓜络6g 路路通9g。
方解:丹皮凉血清热,黑山栀清三焦郁火,柴胡疏肝调气,赤芍泻肝散瘀,生甘草清热解毒,旋复花理气软坚,制香附疏肝解郁,土贝散结消肿,丝瓜络清热通络,路路通通
络通气。
中医妇科第六篇 妇科杂病 第七节癥瘕积聚
癥瘕积聚,男女都会得这种病,癥与瘕,病变性质不同,癥是坚硬成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瘕是痞胀无形,痛无定处,病属气分。至于积聚之病,与癥瘕同病异
名,癥与积是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瘕与聚是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癥积以下焦病变及妇科病症为多,瘕聚以中下两焦较多。癥积之为病,多因瘀积气滞逐渐形成;瘕聚之为病,
多由肝气郁结遂致发生。
治疗方法,癥积以化瘀为主,体实者方用琥珀散,体虚者方用桂枝茯苓丸;瘕聚以行气为主,偏于寒者方用加味乌药汤,偏于热者方用丹栀逍遥散,附方如下:
1、琥珀散 三棱6g 莪术6g 赤芍10g 当归10g 刘寄奴6g 丹皮9g 熟地12g 官桂3g 乌药6g 延胡索6g。
方解:三棱、莪术破血行气,赤芍泻肝散瘀,当归养血活血,刘寄奴破血消癥,丹皮凉血去瘀,熟地养血,官桂温阳活血,乌药、延胡索利气。
2、桂枝茯苓丸 桂枝6g 茯苓15g 丹皮9g 桃仁9g 赤芍药9g。
方解:桂枝温经通脉,茯苓利水去湿,丹皮凉血化瘀,桃仁破血行瘀,赤芍泻肝散瘀。此方化瘀为主,药力较缓,对体弱而患癥积者,可采用。
3、加味乌药汤 乌药6g 砂仁3g 木香6g 延胡索6g 制香附6g 炙甘草6g。
方解:乌药疏通怫逆之气,砂仁行气调中,木香利三焦气化,延胡索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制香附调气解郁,炙甘草协调诸药。全方以调气解郁为主,故能治瘕聚之患。
4、丹栀逍遥散 柴胡6g 当归9g 赤芍9g 白术6g 茯苓12g 甘草6g 薄荷3g 煨姜3g 丹皮9g 栀子9g。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当归养血活血,赤芍泻肝散瘀,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薄荷宣散解郁,煨姜和中,丹皮凉血化瘀,栀子清三焦之火。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常见的良性肿瘤,本病包括在“癥积”范围。四十岁以上者较多,病因:气血凝聚,或痰气郁结而成,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两脉的作用,与月经有着直接关系
,如果冲任损伤,必导致月经紊乱,患子宫肌瘤的病人,有以下几种情况:1、月经先期量多;2、月经量少而淋漓不断;3、月经量多如冲。此病多因气阴两虚,或阴虚血热,或气
滞血瘀三种类型常见,治疗根据病人身体的强弱,病程的长短,病情的轻重,月经的多少,通过辨辨,然后立法用药。
一、气阴两虚:
病因:长期月经量多,致气阴渐伤,气虚则不能摄血,阴虚则浮阳上越。
症状:面浮肢肿,头晕目眩,心慌气短,烦热自己汗,腰腿酸软,月经先期量多,或淋沥不断,舌苔中剥边剌,脉细弱。
治法:补气养阴软坚。
方剂:生脉散加味 党参12g 麦冬9g 五味子6g 生地15g 白芍9g 生龙骨15g 生牡蛎15g 玉竹12g 昆布12g。
方解:党参补气健脾,麦冬、五味子养阴生津,生地养血凉血,白芍养血敛肝,生龙骨固涩,生牡蛎养阴软坚,玉竹补气养阴,昆布软坚。
二、阴虚血热:
病因:阴虚阳盛,血分积热,致血热妄行。
症状 :火升面赤,头痛头晕,目花耳鸣,心烦失眠,月经量多色深,舌苔薄黄,质红有剌,脉细弦。
治法:养阴清热软坚。
方剂:三甲煎加味 生牡蛎30g 生15g 生龟板15g 生地,15g 白芍9g 丹皮9g 麦冬9g 贯众12g 夏枯草6g。
方解:生牡蛎、生鳖甲、生龟板养阴潜阳软坚,生地养阴清热,白芍养血敛肝,丹皮清血中伏火,麦冬滋阴,贯众清热解毒软坚,夏枯草清热散结。
三、气滞血瘀:
病因:情志怫逆,肝郁气滞,血行不畅,积而为瘀,瘀血内阻,新血不能归经。
症状:胸闷胁痛,下腹胀痛,月经量少,色紫有块,甚至淋沥不断,舌边质紫,脉沉弦。
方剂:旋复花汤合失笑散加减 旋复花6g(包) 青葱2寸 生蒲黄6g(包) 五灵脂12g 乌贼骨15g 制香附6g 益母草15g。
方解:旋复花下气化痰软坚,青葱宣通经络气滞,生蒲黄、五灵脂行血化瘀,乌贼骨宣通血脉、软坚,制香附调气解郁,益母草去瘀生新。
上述三种类型的辨证施治外,根据临床实践,根据不同情况,分三个阶段治疗,才能达到最好效果。
第一阶段:在每次月经净后三周左右,主要控制月经,勿使其先期或量多,治法以健脾补肾为主。
处方:党参12g 白术1g 茯苓12g 山药12g 熟地12g 白芍10g 生牡蛎15g 阿胶12g.
阴虚有热:加旱莲草12g 女贞子12g。
偏于阳虚:加鹿角霜12g 兔丝子12g。
赤白带下:加贯众15g 椿根皮15g。
腰痛剧烈:加狗脊12g 桑寄生15g。
腹痛偏寒者:加艾叶3g 姜炭6g。
腹痛偏热者:加川楝子9g 木香6g。
第二阶段:在行经期间量多,下腹不痛,或隐微痛,治以补气养血为主,兼顾冲任。
处方:太子参12g 黄芪12g 熟地12g 白芍9g 艾炭3g 阿胶12g 玉竹12g。 如出血量多,血色深红,兼有头晕耳鸣,目眩心悸,烦热自汗等症,治以育阴潜阳为主,
佐以清热凉血。
处方:大生地15g 北沙参12g 天冬6g 麦冬9g 生龙骨15g 生牡蛎15g 莲肉12g 地榆12g 侧柏叶12g。
以上两种情况,都可加三七末3g,冲服,如有腹痛,用云南白药2.4g分两次冲服。
如血量不多而淋沥不断,偏热加槐花炭9g。偏寒者加加百草霜9g,伏龙肝15g。体弱,无偏热偏寒之象,改用血余炭9g,陈棕炭9g。腹痛血色紫黑者,再加蒲黄炭6g,五灵脂12g
。
第三阶段:月经净后,主要缩小软化子宫肌瘤,治法以养阴软坚为主。
处方:生牡蛎15g 生鳖甲15g 生龟板15g 昆布12g 海藻12g 贯众12g 土贝15g 夏枯草6g。
面浮肢肿加党参12g 茯苓12g。 大便溏薄原方去昆布、海藻,加白术10g 山药12g。 头晕目眩加首乌12g 枸杞12g。 心慌心悸加麦冬9g 五味子6g。
心烦失眠加枣仁12g 莲肉12g。 自汗盗汗加生龙骨15g 浮小麦15g 胸闷痰多加旋夏花6g 陈皮6g 胃纳欠佳加加扁豆9g 炒谷芽15g。
口渴思饮加北沙参12g 川石斛12g。 消化不良加木香6g 炙鸡内金10g。 下腹隐痛加制香附6g 苏梗6g。 白带过多加沙苑子10g 芡实12g。
腰痛腿酸加川断12g 桑寄生15g。 四肢抽筋麻木加木瓜9g。 血虚肠燥加柏子仁15g 瓜蒌仁12g。 肠热便秘加天花粉12g 知母9g。
小便频数加覆盆子9g 山药12g。 小便热少加泽泻9g 车前子12g。
如病情复杂,症状较多,重点先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既要照顾全面,又要精简用药。
|
|
|
|
|
共 5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4-6-4 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