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不可概言内虚
典型病例 患儿,女,9岁,1978年11月29日入院。
患儿于入院前2天晚上,突发头痛剧烈,频繁呕吐,不发热。门诊以“头痛待诊”收入院。检查:神志清楚,面色潮红,头项强直,精神疲惫,懒言。脑脊液:血性,未见皱缩细胞,未找到细菌。淋巴0.48,多核0.52。二氧化碳结合力:17.69 mmol/L。血压100/60 mm Hg。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
中医辨证与治疗:患儿前2天,因不愿洗澡,被父母痛斥,因而郁闷气极,睡后不久,突叫剧烈头痛。3天未解大便,舌质正常,苔薄白,脉弦。病属肝阳暴动,血菀于上,证属薄厥。治以镇肝宁心,活血化瘀,导滞通下,和胃降逆。药用:生赭石20g,珍珠母20g,紫丹参10g,赤芍10g,姜半夏10g,怀牛膝20g,炒枣仁10g,黄连5g,茯神10g,郁金10g,钩藤15g,大黄10g,乳香3g,没药3g,广三七粉3g(冲),炒柏子仁10g。
● 中风偏瘫,有痛与不痛之别,临床当仔细辨别。
12月2日服药2剂,面色正常,头痛减轻,呕吐消失,大便已解。尚感头晕,神倦。本上方,以生地、天麻、刺蒺藜、金铃炭、女贞子等加减,善其后。
12月25日,症状全部消失,复查脑脊液正常,住院26天,痊愈出院。
按中风(脑血管意外)的病因病机,各家主张内虚为患。原发病因,可由气虚、阴虚、内伤积损、湿土生痰等因而起,而且均是通过“火化”而后产生第二级病因——风,风火相煽,气之与血,并走于上,乃能中人。因此,中风病人,发病不是偶然的,其前期必有一段肝风动扰史。这与现代医学论脑血管意外,大都以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作为发病的基本原因相同。
本例病儿年仅9岁,并无上述因虚病因,也无肝风动扰史,只因郁闷气极,却患中风(蛛网膜下腔出血),而以“薄厥”论治。产生薄厥的病理是由大怒,肝主怒而藏血,怒则气上,怒则气逆,血随气而上升,血因气逆而妄行,如此则最易发生脑血管意外。可见中风(脑血管意外)不能概属内虚为病。
临证慎思明辨 外邪勿忘疏解
典型病例 患者,女,38岁,1958年3月23日入院。
患者既往无高血压病史和其他宿疾,年轻体壮。因受凉感头晕、恶寒、流清涕,自服麻黄素5片(25 mg/片),服药后2小时,发生剧烈头痛,心慌,呕吐大量清水及食物残渣,全身出冷汗,手足麻木,语言逐渐模糊不清,不省人事,小便失禁而入院。查体:体温38.5℃,深度昏迷,潮式呼吸,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牙关紧闭,左侧半身瘫痪,血压138/100 mm Hg。脑脊液呈均匀淡黄色,有红细胞沉积试管底。眼底视网膜充血,左侧轻度水肿。
西医诊断:脑溢血(右侧内囊型)。
入院后用青霉素、可拉明、咖啡因皮下交替注射,葡萄糖液、维生素C等,一般对症支持疗法,效果不显,病情依然如故,于4月1日加用中药治疗。
中医辨证与治疗:患者年轻体壮,素无他病。初病时所表现之征象,显系外邪侵犯,风中阳维,只因自服过量麻黄素后,酿此危疾,致剧烈头痛,呕吐,神识昏迷,牙关紧闭。虽用西药治疗,外邪未解,体温未降,病情如故。感邪不论新久,有邪勿忘解邪。予疏解外邪,和胃止呕。药用:川荆芥6g,云防风6g,蔓荆子9g,杭白芷5g,杭菊花9g,紫丹参9g,广角参15g,姜半夏6g,竹茹9g,生甘草3g。针灸取穴:百会、人中、神庭、曲池(双)、头维(双)。
4月3日,病人依然昏迷,但时发呻吟,隐露转机,左侧偏瘫,二便未解,脉弦数,牙关紧闭如前,未能审视舌质舌苔。再进驱风邪、抑肝阳之方:生草决明25g,川荆芥6g,蔓荆子9g,杭菊花9g,白桔梗5g,白芥子5g,生甘草3g。针灸取穴:百会、人中、风府、神庭、临泣(双)等。
4月5日,神识已清楚,能说病情,头痛大为减轻,未再呻吟,左上肢瘫软无力,左下肢瘫而膝部痛甚,舌质正常,苔薄白,脉濡。再进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之剂:全当归9g,大川芎9g,赤芍6g,生地9g,威灵仙9g,炒薏米15g,独活6g,防风6g,北秦艽9g,杭菊花9g,丹参9g,钩藤9g,五加皮9g,生甘草9g。针灸取穴:左本神、曲池、手三里、阳陵、绝骨、风市。
4月12日,头痛消失,左下肢膝部痛亦甚轻微,舌脉同前。予:全当归9g,大川芎6g,白芍9g,生地9g,杭白芷9g,川羌活6g,丹参9g,防风9g,桑寄生10g,青木香6g。针灸取穴:左肩骨禺、肩髎、囟会、曲池、手三里、外关、环跳、风市、足三里。
4月22日,左侧瘫痪大为好转,已能自由活动,也无其他不适。暂停服药,针刺治疗,静心调养,以待出院。针灸取穴:左肩骨禺、肩髎、曲池、手三里、环跳。
4月26日出院。出院时,一般情况好,偏瘫恢复正常,痊愈出院。
按中风(脑血管意外),在急性期昏迷阶段,为什么有的发热,有的不发热?发热是一种症状,它标志着邪气感人的深浅,发热的原因,离不开外邪。因此,廖师认为中风其发热者,乃外邪侵袭而成。热因邪生,邪去则热解,解邪即是清热。临证须慎思明辨,有邪勿忘解邪。
中风偏瘫证治 痛与不痛有别
典型病例 患者,男,49岁,1961年1月3日入院。
患者于入院前10天,开始头项部有针刺样疼痛,伴有目眩,耳鸣,当时尚能行走,勉强工作。于入院前1天下午起床小便,突然跌倒,右半身完全不能活动,并呕吐2~3次,二便失禁,来院治疗。检查:神志清楚,说话有个别字吐不清,瞳孔等大,对光反射存在,左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右歪,舌向左偏,颈软,左侧上下肢瘫痪。血压128/84 mm Hg。眼底未见明显改变。脑脊液颜色清亮,压力高,细胞数2×106/L。西医诊断:脑血栓形成并左侧上下肢瘫痪。入院后给青霉素、溴化钾、维生素C等对症支持疗法,同时加用中药治疗。
中医辨证与治疗:患者面色潮红,眼球充血,自述恶风恶寒,时觉发热,目眩耳鸣,周身骨节疼痛,口眼歪斜,左侧偏瘫,时感疼痛,并述年前曾作挖井工作3个月。舌质红,苔黄白厚腻,脉象沉迟而弦。证属中医的真中风。系腠理不密,太阳虚不能卫外而为固,病在分腠之间。方用柴桂汤和解表里,因表失解,寝生内热,故患者面色潮红,舌苔黄白厚腻。复加白虎汤,寓清里于解邪之中。处方如下:柴胡16g,党参9g,半夏9g,枯黄芩9g,嫩桂枝10g,生白芍9g,生石膏31g,肥知母9g,粳米15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6g。
1月10日:血压124/86 mm Hg,恶寒发热及周身骨节疼痛均减,尚感头晕头痛,左侧上下肢偏瘫如前,仍时感疼痛,舌质正常,舌苔仍黄白厚腻,脉象转缓。再处下方:柴胡25g,党参15g,枯黄芩9g,生白芍9g,嫩桂枝9g,防风9g,明天麻9g,丹参30g,炙甘草9g,生姜9g,大枣10g。
1月14日:服4剂,恶寒发热已罢,头痛消失,眼球充血亦消失,左侧上下肢偏瘫如前,时感疼痛,舌无苔,脉缓。乃风寒湿之邪,阻滞经络所致,再进祛风散寒除湿,活血通络。《金匮》乌头汤加减:生黄芪30g,炒麻黄9g,制川乌15g,黑附片15g,全当归15g,紫丹参9g,乳香9g,没药9g,天麻9g,蜈蚣2条,净地龙6g,北秦艽6g,威灵仙5g,鹿角胶9g。针灸取穴:左肩骨禺、肩贞、肩井、曲池、阳陵泉、足三里。
2月25日:血压120/80 mm Hg,左侧上下肢瘫痪明显好转,疼痛消失,已能下地行走,左手能自由伸屈,左下肢尚感有些麻木,脉舌无异,再进益气活血通络之剂。药用:生黄芪18g,全当归9g,紫丹参9g,甘松9g,乳香9g,没药9g,制川乌21g,鹿角胶15g,鸡血藤9g,北秦艽9g,生甘草5g。
一般情况良好,血压正常,无任何自觉症状,左侧半身瘫痪完全恢复正常,行走自由如常人,于3月27日痊愈出院。
按中风偏瘫证治,有痛与不痛之别。痛者,常取《金匮》乌头汤加味,扶正而兼攻邪。其不痛者,则常取补阳还五汤加味,补气、活血、通络。微痛者,常取黄芪桂枝五物汤,重用黄芪,益气和营。本例病人,尽管西医诊断为脑血栓形成并左侧上下肢偏瘫,但论其病因病机,仍属风寒湿三气为祟,故用乌头汤加味,扶正攻邪,收到显效。
|
|
|
|
|
共 2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4-3-7 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