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心藏神,主血脉,开窍于舌。
[生理和病理] 一、藏神 心病可致精神神志异常,出现失眠、健忘、昏迷、癫狂、痫等病证,也可引起其他功能的紊乱。
二、主血脉 心病可导致血脉运行障碍,气血失调,引起心悸、真心痛等病。
三、开窍于舌 心的经脉动上系舌根,心病可从舌体上反映出来,表现口舌糜烂肿痛,或舌体强硬。心病有虚实,虚有阳气虚和和阴血虚两类,也可同时并
见。实证有火、痰、瘀的不同,也可合并为病。虚、实之间还常兼夹互见。
[辨证施治] 一、虚证
(一)心阳(气)虚
主要病证:心慌,气短或气喘,心胸闷痛,形寒怕冷,面浮肢肿,面色苍白,或指甲青紫,舌质淡紫、苔白,脉细或大而无力,或见歇止。多见于心脏病、心力衰竭、和某些急
、慢性疾病引起的循环衰竭。
治法:温补心阳,益气通脉动。
方药举例:养心汤、参附汤加味。药如党参(红参)、黄芪、炙甘草、制附子、肉桂(或桂枝)、丹参、红花等。
(二)心阴(血)虚
主要病证:心悸而烦,惊惕不安,失眠多梦,头昏健忘,盗汗口干,颧红,或面色无华,舌质红或淡红,脉细数或细弱。多见于心脏病、贫血、神经衰弱等疾病。
治法:滋阴养血,宁心安神。
方药举例:补心丹加减。药如麦冬、玉竹、柏子仁、枣仁、生地、熟地、当归、白芍、丹参。
二、实证
(一)心火炽盛
主要病证:心悸阵作,烦热躁动不安,失眠,或夜多恶梦,面红耳赤,口苦而干,口舌糜烂肿痛,小便黄赤灼热,舌尖红绛起剌、若黄,脉数。多见于神经官能症、心脏病,
舌炎等。
治法:清心泻火
方药举例:朱砂安神丸加减。药如黄连、山栀、莲子芯、朱茯苓、木通、生地、竹叶心等。
(二)痰蒙心窍
主要病症:神志痴呆,胡言乱语、哭笑无常,或见一时性昏厥、或昏迷,舌苔黄腻,脉弦滑。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癫痫、脑血管意外等。
治法:化痰开窍。
方药举例:导痰汤加减。药如竹沥半夏、橘红、茯苓、远志、石菖蒲、矾水炒郁金、天竺黄、陈胆星、礞石、竹沥等。
(三)心血瘀阻
主要病症:心悸闷痛,或心胸疼痛阵作,或绞痛涉及肩背,颜面、口唇及指甲黯紫,舌质黯红或见紫色斑点,脉细涩或结、促。多见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
病及心力衰竭等。
治法:行瘀通络。
方药举例:血府逐瘀汤加减。药如桃仁、红花、赤芍、乳香、没药、郁金、丹参、当归、三棱等。
(四)热传心包
主要病症: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直视狂乱,面赤,身发班疹,口渴,舌质红绛、苔黄,脉数。多见于急性发热病、外科急性化脓性疾病、败血症等有严重中毒症状者。
治法:清心开窍,凉营解毒。
方药举例:万氏牛黄清心丸、清营汤加减。药如黄连、山栀、连翘心、板蓝根、丹皮、玄参、生地、朱莲芯等。
三、兼证
(一)心脾两虚
主要病证:心慌气短,头昏,夜寐不熟,食少,大便或溏,妇女月经不调面色蒌黄,舌苔薄白、质淡红,脉细。多见于贫血、神经衰弱、心脏病等。
治法:补益心脾。
方药举例:归脾汤加减。药如当归、熟地、党参、白术、黄芪、炙甘草、大枣等。
(二)心肾不交
主要病症:心悸健忘,虚烦少眠,面赤升火,头晕目花,耳鸣,梦遗,腰腿酸软,口干,舌质红,脉细数。多见于神经衰弱、高血压等。
治法:滋肾养心。
方药举例:黄连阿胶汤加减。药如麦冬、五味子、生地、玄参、黄连、肉桂等。
(三)肾水凌心——参阅肾虚水泛证。
(四)心胆虚怯
主要病症:心悸不宁,遇事善惊,失眠多梦,容易惊醒,头晕,口苦,舌苔薄白,脉细弦。多见于神经官能症。
治法:安神定志。
方药举例:定志丸加减。药如枣仁、朱茯神、远志、石菖蒲、龙骨、党参等。
[临证要点]
一、气属阳,血为阴,心阳虚必兼心气虚。但心阳虚比心气虚为重。心阴虚可见虚火征象。
二、心阳心阴俱虚,气血并亏,应和调阴阳,双补气血,如炙甘草汤或十全大补汤,可隋证运用。
三、心血瘀阻证常发生于本虚的基础上,每多因虚致实。并常伴有痰浊或气滞证候,凡气滞血瘀,胸闷痛甚者,当加行气药。舌苔白腻,夹有痰浊,胸阳失旷者,需加燥湿化痰
、通阳泄浊之品。
四、热性病,热传心包,常可夹有痰浊、痰热内蒙,治法当于“痰蒙心窍”证的方药参合应用。
五、心藏神,凡心神不宁而失眠、心悸者,一般可佐用宁心安神药。
六、心阳虚甚,肾阳亦虚,则水液内停,可见面肢浮肿,或兼腹胀,小便短少等症。心阴虚血不养肝,或心经痰火内盛,引动肝火者,可见心肝同病的症状,治当兼顾。
|
|
|
|
|
共 1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4-4-3 1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