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先师李培鲁
河南省邓州市湍滨小区社区卫生服务站 耿林
被原卫生部朱庆生副部长称为“泥腿子”的当代中原名医、全国模范乡村医生、创建全国首家农民医院的李培鲁先师,已将去世十年了。每当想起,心潮起伏,悲痛万分,对他充满无限怀念之情。
幼怜自学 苦读岐黄 先师生于1943年12月16日,那时正是炮火连天的岁月。其父是黄埔军官,后随国民党军队在大陆的溃败而去到台湾,留下可怜的母亲和刚满6岁的先师与不到两岁的弟弟相依为命。 在那个特殊的环境,先师自认别无出路,只有通过医学,将来能为人们干点有益的事情,才能赢得人们的尊敬。他上初中时就对医学产生极大的兴趣,浏览了大量的医书。初中毕业后,更激励他发奋、抱定学医大志的是距离他村三四十里外的关爷冢郎中,人称“老道士”。老道士知识丰富,医术高超,在上世纪五六十年那个缺医少药的特殊年代,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说,每天找老道士看病的排成长龙,甚至有的很远来住上一天才能看到。先师想一睹为快。一天大清早,他带上干粮,步行几十里去看究竟。当他看到人山人海的场面时,他真的震撼了。他就默默地站在老道士身旁看他把脉问病,一直看到天黑。当老道士看到这个充满之志气的少年时,一心想收下这个定能成大器徒弟。由于条件所限,先师不能跟之学习,就非常感恩地谢绝了。临行,老道士跟他说了学医要“勤学苦钻,至精至诚”八个字。 先师如获至宝,牢记在心,从此对古典医书如饥似渴地苦读着。一年四季,三五灯火,沟旁田间,严寒酷暑都有他读书的身影。他不顾别人的仇视嘲笑,甚至有人把书摔在地上,说他地主娃子想吃天鹅肉的胯下羞辱,忍痛把心爱的医书拾起,这都没有扑灭那份对医学的炙热,一点都没有撼动如泰山般的志向,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如痴如呆地在医学的海洋里遨游。他先后自学了《内径》、《难经》、《伤寒杂病论》、《本草》 及 方剂、脉诀、温病等书籍。忘我的学习热情,博闻强记的童子功,是许多古典医籍条文能随口咏出,烂熟于心,这为后来临床治病打下坚实的基础。 赤脚行医 无怨无悔 在那个缺医少药特殊的年代,先师自十六岁起,就依书本知识,自己边摸索边实践,义务为乡邻们治病。不论春夏秋冬,不讲条件,只要那里有应,他就及时赶到。不知摸过多少次黑夜,冒过多少次风雪,踏过多少次泥泞,走过了多少遥远的路途,他始终坚持一个信念,病家的呼求就是对自己的信任,就以最大的努力去救治。随着临床经验的逐渐丰富,治病效果的提升,人们把一些大病重症也有求于他,这是对先师的更大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初出茅庐后,有一个特殊的患者经先师精心治愈,成就了一段美好婚姻,至今仍传为佳话。先师的邻乡有一个男子,家徒四壁,非常贫寒,连个避风挡雨的好房子都没有。年过三十仍光棍一条,全家非常愁肠。说来也巧,他乡有一个患“骨痨”的女子,人也长得漂亮,病久逐渐瘫痪,家里访了很多名医无济于事。无奈,父母庄重地承诺,只要谁能治好闺女的病,就把闺女许配给谁。这男子倒也机灵,不知听谁说先师能治好这女子的病,他就请先师去调治。先师诊断后,经过四个月的精心治疗,那位女子竟奇迹般地站了起来,病得到根治。后来,那位女子果真和这位男子结婚,生儿育女,至今仍享受着天伦之乐。 就这样,先师走村串户,不讲报酬,无怨无悔地为群众义务行医十年。 冷眼排挤 柳暗花明 先师的医德医风迅速广传,村里认为他一定能担任防病治病的大任,于1969年进入村卫生所。进入卫生所后,在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先师以极大的热情,时刻惦记着群众的疾苦,想方设法为群众服务。道路是不平坦的,村卫生所里不学无术嫉贤妒能的人总是千方百计地排挤他,处方或多抓或少抓或抓错药,甚至抓相反的药。最典型的例子是,有位女性患者,本来血虚,先师开的是补血药,结果有几味抓成破血药。这位妇女服了不轻反重,她那药去找先师。先师一对大吃一惊!就这样,他们仍不依不饶,事事找先师不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先师无奈地又出了卫生所,决定仍为群众义务行医。一个外村的支书,看到先师这么好的医生无用之地,就非常热心地把先师请到他村卫生所。先师如鱼得水,暂时有了落脚之地。 先师走后,本村的人们看病非常不便,更认识到先师在卫生所的重要性。群众气愤,村里只好又把先师叫了回来,全权主持卫生所地日常工作。这反而是先师的名声更为大增,远近来看病的更多。随后很长一段时间,是先师医疗经验更加成熟,逐渐对肝胆病、骨结核、肠胃病、脑血管病及各种疑难杂症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治疗方法。有许多疑难重症患者,在先师手中得到良好的治疗。人们竞相称道先师医德医风,患者增送妙手回春的锦旗、匾额挂满诊室。 喜乘东风 独树一帜 乘着改革开放的浩荡东风,唤醒了沉睡的人们。先师首先看到原来的村卫生所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看病的需要。他大胆尝试,精心筹措,于1983年创建全国首家农民医院。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使一个不到万元资金的小卫生所一跃成为全国闻名的农村医院。医院占地面积十余亩,建房七十余间,购置了血尿常规设备及A超、B超、x光机、心电图等诊疗仪器。这大大地方便和满足了周围群众看病诊病的需要。 医院绿树成荫,四季花香,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村花园式医院。1998年人民日报以“邓县出现第一家农民医院”进行宣传报道,同时《河南日报》、《中国中医药报》、《健康报》、《宁波日报》、《家庭卫生报》,省电台、市电台等多家新闻媒体曾先后报道了先师的事迹。“八一”电影制片厂、河南、南阳、邓州电视台还专题给先师作了录像宣传。 享誉海内 成绩斐然 随着医院不断壮大,诊疗水平更加提升,信誉越来越高,来自河南、湖北、黑龙江、湖南等全国各地的患者前来就诊。寻医问药的信件如雪片似地飞来。周围前来拜师学艺的越来越多,还吸引来了大学生的造访。先师总是精心指导,言传身教,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心悟传授给弟子。他常常教育弟子“千金难买艺,万金难买名 ”。据统计,先师所赐教的弟子多达三十余人,他们现在平凡的岗位上,大都担当重任,尽力为群众服务。 见于先师在卫生工作方面的卓越成就,邓州市市委、市政府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科技拔尖人才、多次当选为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1987年荣获“河南省先进卫生工作者”称号,1993年荣获“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称号,1994年荣获“中国民间名医”称号,1998年荣获“全国模范乡村医生”称号,1999年荣获“中国当代名医”称号。1998年,时任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莅临医院视察工作,他深有感地说,这确实是为群众办实事的“泥腿子”专家。 不幸早逝 众人含悲 视事业比命重,惜名誉比金贵。当先师正在昂首阔步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时,不幸的事发生了。那是一个风雪交加的深冬,天气分外寒冷,一直忙到午后还没有顾上吃饭的先师,送走了最后一个远道而来的患者,由于过度劳累、饥饿,寒冷,因心脏病突发,竭力抢救无效,2001年1月9日这个永远值得怀念的日子,时刻想着群众想着患者的一代名医——李培鲁先师,永远停止了呼吸,永远离开了他毕生热爱的卫生事业,永远离开了生他养他自始至终都不愿离开半步的眷恋热土。 噩耗传开,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自发地从四面八方涌来,沉痛悼念一代名医——李培鲁先师。等到安葬那天,整个医院人山人海,秩序井然,伴随着低垂如泣的哀乐,人们默默含泪志哀,有许多人失声痛哭,好似跟失去亲人一般,向最尊敬最信赖的先师作最后的道别!更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位经各大医院判处死刑的白血病患者,经先师精心治愈,在先师下葬后才得知消息,他长跪墓前哭声恸天,长时不愿起来,撕心分裂肺呼唤着“恩人啊!恩人······”是啊!是先师给了他第二次生命,是先师给他一个完全温暖的家!悲痛场面,人们见之,无不痛心。 一座丰碑 来者敬仰 先师一生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光明磊落,无私奉献,心系苍生,关爱群众,造福乡邻。他的顽强追求精神,竖起了一座高高的丰碑。后人赞曰: 五十多年历困境 苦钻研终成一代名医救治无数生灵, 四十余载重医德为人善无愧高风亮节温暖数佰乡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