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4-9-19 20:4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四白  (Sibai)ST2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穴位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眼轮匝肌、上唇方肌。血管分布:面动、静脉支,眶下动、静脉。神经分布:眶下神经、面神经颧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提上唇肌。
    【针刺方法】
    直刺0.3~0.5寸,斜刺0.5~1寸,平刺1.5~2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直剌深度在不超过0.5寸或进行平刺时一般不会发生损伤性意外(机械性损伤),但如针尖进入眶上孔(约在针刺深度超过0.5寸),并继续进入眶下管时,如进针深度超过1寸,即有可能损伤眼球,所以不宜过深。
    针刺方向  当针尖进入眶下管时,应按45°角朝上,75°角朝外的方向进针。
    另应注意:向眶下孔斜剌时,须选取30号或32号的细毫针,且要避免反复提插或捻转,以免刺破眶下动脉。
   
    7.水沟 (Shuigou)  DU26  督脉
    【取穴】
    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的交点处。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口轮匝肌。血管分布:上唇动、静脉。神经分布:面神经颊支及眶下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
    【针刺方法】
    取仰卧位,直刺0.3寸或向上斜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是人体中针感反应最为强烈的穴区之一,临床上出现的意外多为诱发癔性发作。据观察,这类意外事件常发生于刺激过强之时,所以,本穴的针刺手法在一般情况下不宜过重(急救除外),对有癔病史者,尤应如此。另外,也有报道因针剌本穴,因间接反应,造成脑出血性中风。
   
    8.哑门 (Ya men)DU15  督脉
    【取穴】
    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一颈椎下。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在项韧带和项肌中,学问为弓间韧带和脊髓,内上方正对延髓。血管分布: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丝。神经分布:枕大神经和第3 颈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腱→头半棘肌→项韧带→头后小直肌→头后大直肌。
    【针剌方法】
    俯伏正坐位,头微前倾,项肌放松,经第2项椎棘突上缘向下颌方向垂直缓慢剌入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剌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5cm左右。因该穴深部有脊髓,故不可深剌,进针要缓慢,不可行重度提插捻转手法。进针深度最深不可超过1.5寸,否则可剌伤脊髓颈段。病人出现传向四肢的闪电麻木感,或头痛、头晕等症状。较重者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
    针剌方向  应向下颌方向针剌,切勿向上朝眼的方向针剌。因其深部正对延髓,可造成延髓损伤,有生命危险。哑门穴,以刺向耳垂最安全(男可刺46.34mm,女可刺至45.13mm),其次为针向口或下颌(男可刺至44.92mm和42.42mm,女分别为43.33mm和40.99mm)。若向后正中线直剌亦可从第一二颈椎之间剌入椎管。另外,也不可向左右任意偏斜,以防误伤椎动脉。
   
    9.风府 (Fengfu)DU16  督脉
    【取穴】
    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突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在颈韧带、项肌中,深部寰枕后膜、硬膜、蛛网膜、软膜的延髓,上方为枕骨大孔,下为寰椎后结节。血管分布: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丝。神经分布:为第三颈神经及枕大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腱→头半棘肌→项韧带→头后小直肌→头后大直肌。
    【针剌方法】
    向下颌方向垂直剌入0.5~1寸,缓慢进针,不可大幅度提插、捻转、不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5~5.3cm左右。因该穴深部有延髓,故针刺过深有生命危险,一般应控制在1.5寸内较为安全,其极限则不得超过2同身寸。若刺入延髓,针下有松软感,患者全身有触电感,恐慌惊叫,轻者可有头痛,眩晕、心慌,出汗等,重者呼吸困难,继而昏迷。
    针刺方向  风府穴,以针尖指向口最安全(男可达45.43mm,女为44.46mm),其次为指向鼻尖(男可刺至42.22mm,女可刺至40.90mm),易发生危险的是直刺(男性不宜超过36.83mm,女性不宜超过30.96mm)。

10.风池  (Fengchi)GB20  足少阳胆经
    【取穴】
    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深部为头夹肌、头半棘肌、枕下三角、寰枕关节,上为枕骨髁,下为寰椎侧块。血管分布:枕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枕小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间→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针的内侧)和头上斜肌(针的外侧)。
    【针剌方法】
    有三法:向对侧眼睛内眦方向直剌0.8~1.2寸;向鼻尖方向斜刺1.5~2寸;向对侧风池穴透刺1.5~2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剌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5cm左右。该穴深部重要结构为延髓和椎动脉,若向对侧眼睛内眦方向直剌过深,超过1.5寸时,可造成延髓下端或脊髓上端损伤,甚可危及生命,故针刺深度以小于1.5寸为宜。
    针刺方向 针尖朝向对侧眼外眦,则其深面正对延髓,若针尖偏向同侧眼内眦,其深面正对同侧的椎动脉,故不可针刺过深,不能进行大幅度提插、捻转。经测定,风池穴,针向对侧眼球,进针25~50mm,向鼻尖或左右透刺50~75mm,以向鼻尖针刺及向对侧风池透刺最为安全。
   
    11.安眠  (Anmian) EX  经外穴
    【取穴】
    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
    【穴位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锁乳突肌、头夹肌。血管分布:枕动、静脉。神经分布:耳大神经、枕小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头夹肌。
    【针剌方法】
    取俯卧位或侧坐位,直刺1~1.5寸。
    【针刺意外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一般针深0.5~1.2寸,以不超过1.5寸为宜,否则易伤及深处的枕动、静脉。另外该穴深处分布有迷走神经,针刺过深或电针刺激过强,可诱发迷走神经反应。
    针刺方向  本穴应直刺,注意针尖不可向内上方斜刺,以免伤及深部的椎动脉,及脊髓、蛛网膜等重要组织。
   
    12.翳风  (Yufeng)  SJ17  手少阳三焦经
    【取穴】
    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头最长肌、二腹肌后腹。血管分布:耳后动、静脉和颈外浅静脉。神经分布:耳大神经,深层当面神经干从颅骨穿出处。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腮腺→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头最长肌→二腹肌后腹。
    【针刺方法】
    向口角或对侧内眼角方向刺入1~1.5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针刺深度一般不可超过1.5寸,过深可刺中迷走神经(迷走神经的位置较深,正常情况下不容易刺中),引起迷走神经反应。
    针刺方向  针尖不可向下,以免刺中颈动脉窦,引起颈动脉窦综合征。
    刺激方法  本穴不宜穴位注射,如必须作时,进针不可过深(1寸以内),药物要选择对神经刺激较小的药液。
   
举报 使用道具
| 回复

共 9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4-9-22 19:54

发表于 2014-9-19 21:3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自家人的分享,问好
发表于 2014-9-20 06: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学习了。
发表于 2014-9-20 07: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学习啦
发表于 2014-9-20 08:2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4-9-20 11:28:5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提供,又重温学习了。
发表于 2014-9-20 21: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分享了
发表于 2014-9-21 07: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学习了。
发表于 2014-9-22 19:5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版积分规则

本文内容不够精彩,我要自己发布

发布新帖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626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