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4-10-22 07:5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喘息性支气管肺炎(喘肺)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或气候骤变时多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鼻煽、痰鸣等症状,或有轻度紫绀。属祖国医学“肺炎喘嗽”范畴。本病可为原发,也可继发于某些传染病之后,但多数为上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炎迁延的结果,约占我国小儿内科住院病儿的1/4~1/2,居儿科病死率之首[1].本病单纯用西医或中医治疗,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弊端。因此,本文就喘肺的病因病机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做一探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病因病机
  喘息性支气管肺炎的病原多为细菌、病毒,也可由病毒、细菌“混合感染”。病原体常由呼吸道入侵,少数经血行入肺,以肺组织充血、水肿、炎性浸润为主。肺泡内充满渗出物,经过肺泡壁通道向周围肺组织蔓延,呈点片状炎症灶[2].目前认为喘肺的发作除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外,还与过敏体质相关,喘息的病理基础可能是由于气道炎性水肿、痰液黏稠栓塞,使气道狭窄所致。加之婴幼儿呼吸肌发育尚未完善,支气管腔相对狭窄,管壁纤毛运动差,咳嗽乏力,呼吸做功消耗能量大,从而缺氧使喘息加重,若不及时治疗,可引起心功能和呼吸功能不全[3].
  传统医学认为,喘息性支气管肺炎属于中医“肺炎喘嗽”范畴,其发病多由内外因相互作用为病。外部因素多由于外感六yin、内蕴痰浊;内部因素多由于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卫外不固,抗病力弱,且“娇肺遭伤不易愈”。发病机制多因邪壅于肺,肺气郁闭,化热生痰,痰随气逆。所以喘咳多痰,痰和喘在病理上有密切关系。气喘可以导致痰的上壅,而痰盛又能加重气息喘急。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故其病位在肺,常累及脾,若病情进一步发展,严重者可以内窜心肝,甚则引起阳气暴脱的变证而危及生命[4].
  2治疗
  2.1西医治疗
  西医在治疗喘息性支气管肺炎时,其治疗原则为控制炎症、改善通气功能、对症治疗、防止和治疗并发症[5].根据不同的病原选择抗生素、抗病毒治疗。一般选用静脉滴注更昔洛韦,并且临床上常选用细辛脑、α-干扰素、布地奈得雾化吸入,有助于解除支气管痉挛。如有缺氧表现,如烦躁、口周发绀时需要吸氧治疗。并且要及时吸痰并清除鼻腔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同时对于发热患儿要适当的补液。有严重喘憋或呼吸衰竭的患儿可用地塞米松,以减少炎症渗出、解除支气管痉挛及喉头水肿、改善血管通透性和微循环。
  朱勇等[6]综合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肺炎40例。(1)控制感染:考虑为细菌感染者予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或先锋霉素+氨苄青霉素,静滴;病毒感染者用病毒唑+莪术油,静滴。(2)应用支气管解痉剂:如氨茶碱,静滴。(3)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主要用于严重喘憋中毒症状明显者,常用地塞米松。(4)保持呼吸道通畅:①祛痰剂;②超声雾化吸入(生理盐水+α-糜蛋白酶+鱼腥草注射液);③拍背吸痰。(5)免疫治疗:如丙种球蛋白、血浆、干扰素等。(6)对症及并发症的治疗:给氧、纠正心衰、呼衰等。治疗7~10 d,症状明显好转及消失10例,10~14 d 22例,14~20 d 7例,除1例因合并严重的心衰、呼衰就诊较晚死亡外,39例均取得较好的疗效,临床治愈好转出院。何旒[7]治疗小儿喘憋性支气管肺炎42例,方法如下:(1)控制感染。病程早期一般以病毒感染为主,莪术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病程较长者一般并发细菌感染者多,应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呋辛等头孢类抗生素。(2)应用支气管解痉剂。氨茶碱加入10 %的葡萄糖注射液静滴。(3)糖皮质激素。主要用于喘息症状重且有肺外表现的较重的患儿,常用地塞米松,早期应用为主。(4)保持呼吸道通畅。①祛痰剂:口服猴枣牛黄散或鲜竹沥。②超声雾化吸入:超声雾化颗粒小,对肺泡及细支气管病变疗效好。常用生理盐水+普米克+万托林,雾化后拍背吸痰。(5)对喘憋症状重或水泡音明显的患儿应改善肺部循环,促进啰音的吸收,常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小剂量应用2~5 μg/(kg.min)。(6)加强免疫治疗。如丙种球蛋白、干扰素等。(7)并发症的治疗。结果:临床治愈、好转40例,占95.2 %,2例因呼吸循环衰竭转院。现代医学对喘肺的患儿在治疗上一般使用抗生素治疗,而使用抗生素3~4 d后,往往会出现纳呆,甚则恶心呕吐、大便稀溏,口腔出现霉菌等菌群失调现象[8].同时,抗生素长期使用容易产生耐药性,致使治疗效果欠理想。长期过度使用西药还有损伤肝脏、肾脏及胃肠的弊端。但是,如果抗生素使用时间太短,则炎症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由于小儿个体差异,有些患者西药治疗效果不佳,致病情贻误而出现肺炎合并心衰、肺气肿、脑水肿及中毒性肠麻痹等[9],从而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根据喘肺的临床表现及病理演变,目前多数医家将喘肺分为2型。风热闭肺型,即发病初期,症见发热恶风、咳嗽气急、痰黏稠色黄,咽红、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痰热闭肺型,即病情进一步发展加重,症见高热烦躁、咳嗽微喘、气急鼻煽、喉中痰鸣,舌红苔黄、脉滑数、指纹紫滞,此时痰热俱甚,郁闭于肺。临床论治,多以解除热、痰、喘为重[4].
  王燕等[10]用麻杏甘石汤加味(麻黄、山慈菇、甘草各3 g,生石膏15 g,杏仁、半夏、大枣各9 g,葶苈子5 g)治疗50例喘肺患儿,结果痊愈47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100 %.於卫国等[11]将84例患儿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2例予自拟喘肺灵合剂(麻黄3 g、杏仁6 g、甘草6 g、黄芩6 g、生石膏15 g、白茅根15 g、金银花15 g、大青叶9 g、鱼腥草9 g)。如痰多加葶苈子4 g、天竺黄3 g;紫绀重加丹参3 g、赤芍3 g.7剂为1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90.5 %.喘息性支气管肺炎在风热闭肺阶段时,临床多选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一般在临床上石膏用量是麻黄的3~5倍,否则失去辛凉宣泄、清热平喘之功,起不到本方应有的作用[12].如果患儿咳嗽剧烈、痰多,常加用瓜蒌皮、浙贝母、天竺黄;热重加黄芩、栀子、鱼腥草以清肺泄热。在本证型没有得到及时控制、发展到痰热闭肺时,治疗以清热涤痰、泻肺定喘为主,多用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严重时肺气闭塞,可致气滞血瘀,临床表现为口唇发绀、烦躁不安、气急痰壅,病情危急。在此时必须及时救治,否则病情会继续发展,最后因邪胜正虚转为邪陷厥阴、心阳虚衰之危证[13].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
  汪海飚等[14]认为喘肺的治疗以早期预防性治疗为主,以中医治疗为主,正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出现并发症后,以中医为主,配合西医治疗。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当以开闭肺气、涤痰清热、活血化瘀为大法,在兼变证出现时,则要把护阳为本、平衡阴阳、气血固脱的思想贯彻始终[14].
  马一倩[15]用麻杏石甘汤加减合并静脉滴注青霉素治疗痰热闭肺型肺炎,用三拗汤加减合并静滴青霉素治疗风寒犯肺型肺炎,用银翘散加味合静滴青霉素治疗风温犯肺型肺炎共48例,治愈45例,好转2例,无效1例。有喘憋症状的患儿在服中药2~3剂后咳嗽喘憋明显好转,服中药5~6剂后病情痊愈。尤其重症肺炎早期中西医联合治疗病情转化快,疗效显著。任爱玲[16]治疗230例喘息性支气管患儿,12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110例用西医治疗。西医治疗组用罗红霉素加用654|2或阿奇霉素加654|2静滴,并给予超声雾化;中西医结合组在此基础上口服中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味。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显效42例,有效7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3.3 %;西药组显效11例,有效64例,无效35例,总有效率68.2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宁小平[17]用定喘汤合六君子汤化裁治疗恢复期小儿喘息性支气管肺炎160例。所有患儿均用中药治疗,有14例重症患儿配合西药抗炎、抗病毒、雾化吸入。结果:160例中痊愈158例(症状体征消失),好转2例;最短3 d痊愈,最长22 d痊愈,平均8.2 d.总有效率100 %,治愈率98.75 %,效果满意,疗程比单纯西药治疗明显缩短。同时对于重症肺炎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比单纯用中药效果好。唐凤[18]把18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组),2组均常规给予抗菌消炎、抗病毒药物;治疗组加服中药麻杏苏葶汤。结果:治疗组100例患儿,治愈48例,好转44例,无效8例,总有效92 %;对照组80例患儿,治愈22例,好转38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75 %.2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罗志英等[19]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108例,2组用1~2种抗生素、病毒唑及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治疗组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加用葶苈五味子平喘汤(葶苈子10 g、紫苏子10 g、白芥子10 g、莱菔子15 g、五味子10 g、地龙干10 g、制半夏6 g、桔梗15 g、桂枝10 g、秦皮10 g、板蓝根15 g),并根据不同证型加减应用,疗程为7 d.结果:治疗组治愈68例,有效3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6.3 %;对照组治愈60例,有效32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85.2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总之,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肺炎,可以缩短病程,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避免了长期使用抗生素所造成的细菌耐药性、菌群失调等问题,并能减少患儿复发的机会,临床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治疗[20].
  3结语
  对于喘息性支气管肺炎,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或中医治疗。首先,可以迅速有效地控制病情,并且在治标的同时兼顾治本,有效地缩短了病程;其次,减小了西药对胃肠道、肝脏、肾脏的毒副作用;最后,可以整体调护,提高患儿机体免疫力,防止病情复发。虽然目前对小儿喘息性支气管肺炎的治疗取得一定进展,但临床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及辨证分型标准,且临床研究多为简单对照,缺乏随机、双盲、多中心的科研设计,今后应进一步规范诊疗标准及研究设计,以期为临床提供循证依据,指导临床治疗。
举报 使用道具
| 回复

共 8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5-7-15 16:19

发表于 2014-10-26 22:3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提供经验
发表于 2015-6-6 14:3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提供!

点评

陕西邓凤琴 学习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7-15 16:19
发表于 2015-7-15 16: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陕西冯颖 发表于 2015-6-6 14:35
学习了,谢谢提供!

学习了

本文内容不够精彩,我要自己发布

发布新帖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626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