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全国“儿童慢性呼吸道疾病治疗前沿进展--哮喘领域专家研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区的100余名儿童哮喘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会议首先由三位讲者讲授了“从药理和装置看吸入药物对儿童哮喘控制的意义;从GINA指南看儿童哮喘的最优解解方案;优化儿童哮喘的治疗药物选择”。
儿童慢性呼吸道疾病治疗前沿进展--哮喘领域专家研讨会顺利召开
儿童慢性呼吸道疾病治疗前沿进展--哮喘领域专家研讨会顺利召开
儿童慢性呼吸道疾病治疗前沿进展--哮喘领域专家研讨会顺利召开
吸入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1764年英国医生Philip Sterm首次提出了吸入药物用于“呼吸道疾病治疗”的理论,1972年瑞典医生Kjell Wttterlin因其女儿患有哮喘,女儿总是抱怨哮喘治疗药物的添加剂味道不好,于是Wttterlin和同事们历时15年的研制开发了“都保”吸入药物装置。哮喘的治疗也随着对哮喘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从70年代的以吸入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缓解症状为主,到80年代的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抗炎为主,到目前的ICS/LABA在抗炎的同时调节平滑肌功能的治疗,这一治疗方法也得到了众多哮喘指南的证明,吸入ICS/LABA已经成为中重度哮喘的首选治疗。
由于吸入药物“布地奈德”具有独特的“酯化作用”,可以延长气道抗炎作用时间,从而增加了疗效,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在START研究中的患儿使用布地奈德5年,其身高发育未受到影响。福莫特罗也因吸入后3分钟起效,作用可以维持12小时,且具有量效关系,可以作为哮喘急性加重的缓解治疗,也可以作为哮喘长期控制的治疗。
2014年5月修订的“GINA指南”更新了哮喘的定义,更加强调个体化的治疗,这一点对于长期在儿童哮喘门诊工作的我们“深有体会”,哮喘患儿的“异质性”和“症状不断变化”的特征在哮喘诊治中必须进一步关注。新指南也更加严格了哮喘的诊断条件,以减少哮喘治疗不足和过度治疗,再次强调吸入ICS是哮喘治疗的“基石”,同时强调“个体化治疗的框架”,也再次强调了正确使用吸入技术和提高治疗依从性的重要作用。
在2013年新公布的“第三次中国城市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儿童哮喘累计患病率已经从2000年的1.97%增加到了2010年的3.02%,上升了52.8%,仍有34.1%的哮喘的患儿未被诊断哮喘,其中46.2%的被怀疑哮喘或诊断为喘息性支气管炎,41.6%曾被诊断为肺炎或支气管炎。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正确诊断率仅有56.8%,21%的CVA被诊断为支气管炎。虽然与10年前相比,儿童哮喘诊治水平有所提高,但哮喘早期诊断仍然不足,指南中推荐的一线治疗药物ICS的使用率不高,我国儿童哮喘控制水平总体偏低,需要引起儿童哮喘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积极推广儿童哮喘专病门诊建设可能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提高儿童哮喘控制水平首先要提升理念,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ICS在哮喘治疗中的“基石”地位,一旦确诊哮喘应把吸入ICS作为“首选和必选”方案,其他治疗方案均为二线治疗选择的原则。从提高控制水平、安全性和依从性方面考虑,ICS/LABA是较优的选择。
在讲课结束后与会代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哮喘专病门诊侯伟教授根据自己多年儿童哮喘诊治经验提出了“从治疗有效性和依从性上考虑,对较大年龄段哮喘患儿能否首选选择ICS/LABA的治疗,其中包括轻度哮喘和咳嗽变异性哮喘”,这个观点也得到了认同。接着大家对“接受”有一定症状存在的长期治疗的患儿,考虑到异质性的特点和风险-效益平衡,可以停药观察或其后进行间歇治疗的问题。
本次会议是在“2014最新GINA指南”刚刚发布后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全国性儿童哮喘的盛会,相信对推动我国儿童哮喘防治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
|
|
|
|
共 3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4-11-29 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