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阅读姜宗瑞先生《经方杂谈》,感觉书中论述痛快淋漓,多有创见,是一部难得的佳作。其中关于小柴胡汤,书中主张应将小柴胡汤归于太阳病方,为治疗温病初起的辛凉平剂(这里专针对用于外感病而言,不包括内伤杂症)。对于作者相关论述,绝大多数我是赞成的,并且有将小柴胡汤用于温病初起的切身案例如下:
我儿1岁多时,时值春季,某日傍晚突然发热,中等热度,无汗,但也无风寒表现,无其他任何外感症状,当日也无外感因素,饮食二便皆正常,纳可,精神可。当时我考虑,似乎属于春温,应春时而发。就以当时灵感,径处小柴胡冲剂一包。服后半小时余,热退,一切正常,后来也未反复。至于服后有没有出汗我已经忘了。
到现在我仍然认为,我儿当时的发热属于春温。姜先生在本书中认为,阳明病方对应的是温病的气分和营分证,小柴胡汤对应温病的卫分证,以本案佐之,此说可从。
书中认为少阳证出现在太阳之后、阳明之前,应是符合临床实际的。但作者否认小柴胡汤为少阳证主方,把小柴胡汤从“和解少阳”的传统解说中剥离出来后,似乎少阳证本身存在意义不大,对此我有点个人初浅的想法。
以个人初浅的体会,太阳表证的病位主要在营卫,麻黄汤主卫分病,桂枝汤主营分病,无论从症状表现还是方药所主来说都是说的通的。麻黄开卫解表闭,桂枝入营通营郁。相应地,太阳蓄水证病位在膀胱,太阳蓄血证病位在小肠,也是从症状表现和方药所主上可以说的通。阳明病病位主要在胃和大肠,从伤寒论条文和临床上也是没问题的。虽然我不认为伤寒六经就是指的经络,但不能否认,伤寒六经和经络起码并不是毫无关系。那么在少阳病来说,无论从症状还是方药上都可以认为其病位在三焦和胆,也是符合上述规律的。按照唐容川的说法,三焦是腠理网膜,介于营卫分之内,肌肉分之外,也即太阳之内,阳明之外,网络全身。十一藏皆取决于胆,胆经从头到脚网络多经。少阳证多界面区和界面性质的症状,多胆胃不和症状,多情绪不舒症状(胆主舒发,并与心通),从症状表现来看,少阳证确实病位多在三焦和胆,即太阳之内,阳明之外,所谓半表半里。从小柴胡汤方药来看,柴胡、黄芩,内有通瓤而味苦,皆是三焦之药(唐容川《本草问答》),其他参姜草枣皆是中焦药品,因此可以认为小柴胡汤是立足中焦,枢转三焦,使得病邪从内出外。书中作者本人也讲到:“临床实际,更多的情况是单发热不恶寒,也无烦渴,介于麻黄汤与白虎汤之间,再结合其他症状,投小柴胡汤,往往得汗而解”,可见小柴胡汤证确实在太阳和阳明之间。
因此,个人觉得小柴胡汤作为温病初起辛凉解表之剂,治疗部分太阳病没有问题,但不能说小柴胡汤和少阳病没有关系,更不能否认少阳病的独立存在。
以上是个人学习阶段性体会,不一定正确。 |
|
|
|
|
共 1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4-10-30 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