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为什么,写这个题目时,让我一下子想起了三十年前读过的小说《基督山伯爵》。
《基督山伯爵》的第五十二章有一段描写基督山伯爵拜访过去的女友、已委身于检察官的维尔福夫人,他们谈话的核心是毒药学。
“假定这个毒药是木鳖精,您在第一天吃一克,第二天吃两克,如此类推。好,到第十天,您可以吃时刻了,到二十天,又多了一倍,您可以吃二十克了。也就是说,这服药您吃了毫无妨碍了,但要是没有经过这种预防步骤的人吃了,确是十分危险的。好了,那么,满一个月的时候,您要是和别人同喝一只水瓶里的毒药水,您可以把那个人毒死,而您自己同时喝了这种水,除了微微觉得有点不舒服外,决不会觉察到这瓶水里混有任何毒质的”。
基督山谈到的这个过程是一个典型的身体适应和代偿的过程。
适应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是系统和环境相协调的行为。一般是指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系统能通过改变结构、参数或控制策略来保持一定功能,从而在新的环境下继续发挥作用或生存下去的行为。
在生物体内,适应现象普遍存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随不断改变的内外环境而发生改变。做为人体最重要器官的脑组织,也存在着这种普遍规律的适应现象。
人脑血管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狭窄,直至闭塞。最常见的病变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会造成相应好发部位产生狭窄。而狭窄之后,是否能够发生远端供血区域的功能改变和梗死,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脑的适应能力,发挥适应能力的过程是代偿的过程,而潜在的代偿能力成为脑的储备能力(reserve)。
1999年,加拿大学者在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于脑梗死影响时,发现一个有趣的临床现象。有反复TIA发作的患者,发生脑梗死后,加拿大神经功能评分轻度残疾(0-6分)的比例较多,而较重的患者(9-10.5分)相对少。反之,没有TIA发作的患者,轻度残疾(0-6分)的比例较少,而较重的患者(9-10.5分)相对多。这个结果提示,反复发作的小的缺血对脑组织产生保护作用,使得脑组织可以抵抗严重缺血的损害。换一句话说,脑组织产生了缺血的适应,或者说机体动用了代偿机制。
按照脑储备能力发挥的程度和机制的不同,把脑缺血后的代偿过程分为四期(图3)。
第一期(侧枝循环储备期):在这一期主要代偿机制是建立侧枝循环。此期脑血流量(CBF)、血容量(CBV)以及氧摄取分数(OEF)维持在正常范围。
第二期(脑血流储备期):这一期的主要代偿机制是血管反应性增加、毛细血管扩张、脑自动调节能力提高。此期CBF正常,CBV升高,OEF正常。
第三期(脑代谢储备期):这一期的主要代偿机制是脑的能量生成能力增加、能量消耗下降,体内产生抗缺血、缺氧的化学物质。此期此期CBF下降,CBV升高,OEF升高。
第四期(梗死期):这一时期脑组织已经处于失代偿能力,所有的代偿都不能低于缺血的损害,脑组织出现不可逆死亡。此期此期CBF下降,CBV下降,OEF进一步升高。
|
|
|
|
|
共 3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4-11-7 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