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刀诊治探讨
1、腰椎软组织损伤,椎间盘随腰椎后凸(侧凸)而突出压迫神经根2、腰椎后关节损伤椎间孔变窄3、脊神经所支配的下肢软组织继发损伤,是LDP坐骨神经受压的原因。针对以上原因,详细论述了针刀松解腰椎棘突、关节突、椎间孔内外口、臀部、小腿损伤点等部位的入路层次和操作要领,并首次提出“针刀逐层切刺法”,能有效保证上述针刀操作的安全性,并能松解到各个层次的病灶,最低限度的减轻病人痛苦
腰椎间盘突出症(以下简称LDP),一个临床上医生和患者使用频率颇高的名词,由于腰腿痛发病率高,治疗效果不理想,加之CT、MRI等诊断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几乎有将腰腿痛症状与影像学报告相加,而不加区别的即等同于LDP的趋势,以至于LDP的患者激增,造成诊断和治疗的误区。
所以LDP的诊断是有严格标准的,而针刀对于此症的治疗方法也是有别于其他腰腿痛的。据本人多年对LDP针刀诊治的研究和临床经验,仅就LDP诊断标准、发病机理、针刀诊治思路和治疗方法,进行如下探讨。
LDP诊断标准 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常发生于青壮年。 腿痛重于腰痛,腿痛呈典型的坐骨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前凸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或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肌力减弱。 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相邻椎体边缘有骨赘增生。 CT、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LDP引发腰腿痛的机理
慢性的不良姿势或受寒,使腰椎肌肉损伤、痉挛,腰椎生理弧度向后凸或侧弯,破裂之纤维环或髓核随腰椎曲度向后或侧方突出,压迫神经根。
腰椎间盘退变(纤维环变薄、撕裂,髓核水分减少,软骨终板变薄、钙化等)——椎间隙变窄,后关节错位,刺激关节囊发生炎性改变,骨赘增生,椎间孔变小,神经根受压。 腰神经(前支和后支)卡压,其所支配的肌肉、筋膜痉挛、血运障碍,造成继发损伤,尤其是臀肌的继发损伤,又反过来卡压坐骨神经干,从而加重下肢的疼痛。 三.针刀治疗LDP的思路
针对以上发病机理,制定如下治疗思路:
松解腰椎肌肉、筋膜、关节囊的痉挛、钙化,调整脊柱的力平衡,矫正腰椎后凸的曲度和侧弯的畸形,使椎间盘随腰椎弧度的改善移开神经根。 松解腰椎间孔内外口的粘连和增生,给神经根减压。 松解臀部及下肢肌肉筋膜的损伤点,消除坐骨神经的继发卡压。 四、针刀治疗LDP的步骤及方法:
在下列部位反复触摸、按压,寻找阳性反应点(压痛、条索、硬结)。 腰骶部:腰椎间盘突出相应节段的棘突(间)、上下关节突、侧隐窝(椎间孔内口)、横突根部(椎间孔外口)以及骶髂关节等。 臀部:坐骨大切迹骨缘、骶骨边缘、坐骨棘、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小转子、梨状肌、臀大、中肌、阔筋膜张肌起止点、肌腹等。 小腿后、外侧方:腓骨小头后、外侧方及下方、小腿三头肌、腓骨长肌等。 根据阳性反应点的范围和患者的耐受程度按先上后下的顺序,每次选点5-15个。 针刀入路层次和操作方法: 腰骶部:
棘突(间): 棘上韧带:由棘突进针,达骨面,行纵横铲切,并可探至棘突两侧铲切横突棘肌
棘间韧带:紧贴棘突上下缘骨面往下铲切,阻力感消失即可,无须到骨面。
关节突:棘突最高点旁开2cm左右 ,以指尖按压、弹拨,可触到增生增厚之关节突。针刀逐层进入,先切刺浅层的肌筋膜,达骨面后铲切关节突上增厚组织,可探至关节突之内、外、上、下缘,寻找硬结铲切。 侧隐窝(椎间孔内口):上下棘突间旁开1-1.5cm,进针后刀口稍向外侧摸索逐层刺入,达关节突内侧骨面,然后向内侧移动刀口,并紧贴关节突内侧缘骨面铲切,松解侧隐窝粘连的硬化组织,并可探至下位椎板的上缘切刺黄韧带。注意紧贴骨面,深度以出现落空感为度。
横突根部(椎间孔外口):棘突最高点旁开2-3cm摸到关节突的最高点再向外侧1cm为进针点,刀口稍斜向内侧进针达横突根骨面,紧贴骨面向内侧摸索至横突根部的上缘或下缘刺入,切刺椎间孔外口粘连硬化组织,深度以出现落空感为度。
腰神经根从椎体的椎弓根下方(即椎间孔的上1/3部位)出椎间孔后,前支向前、向下方斜行越过椎间盘纤维环,所以,椎间孔的上部有重要神经和血管,而其下部是一无重要组织的安全部位,所以从横突根部的上缘松解椎间孔外口是相对安全的。
骶髂关节:摸到髂骨后缘骨突稍向内侧1-1.5cm为进针点,针尖斜向外侧与骶骨背面成45度角刺入,深度可达骶髂关节间隙,切刺骶髂韧带及深层硬化组织。
下肢部
坐骨大切迹:坐骨大切迹的弧形骨面与梨状肌上缘构成梨状肌上孔,所以容易对由梨状肌上孔出来的神经血管形成骨性卡压。刀口线始终与人体纵轴平行(与坐骨神经走行方向一致),针尖往上摸索逐层切刺,触及到坐骨切迹骨面铲切硬化组织,并可将刀口探至坐骨大切迹内、上、外侧缘骨面松解。
坐骨棘:坐骨棘内侧为骶棘韧带,与骶骨外侧、坐骨大切迹共同围成坐骨大孔。坐骨神经由坐骨棘的上、外侧经过。刀口线与坐骨神经走行方向一致进针达坐骨棘,行纵向铲切,松解骶棘韧带。
3) 坐骨结节:其下方为股后腘绳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的起点,上方为骶结节韧带的止点。患者腹下垫枕,或侧卧屈髋定位,刀口线与坐骨神经走行方向一致进针,逐层切刺达坐骨结节骨面,行纵向铲切。 4) 臀部其他肌肉筋膜:刀口线均与肌纤维走行方向平行进针刺入皮下,根据粘连、硬化的情况,逐层切刺,可以横转刀口,切断部分肌纤维。
臀部其他肌肉筋膜:刀口线均与肌纤维走行方向平行进针刺入皮下,根据粘连、硬化的情况,逐层切刺,可以横转刀口,切断部分肌纤维。 小腿后、外侧: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进针入皮下,根据粘连、硬化的情况,逐层切刺。 针刀操作的安全性手法 为保证针刀操作既能有效松解病变组织,又不至于损伤重要神经血管,通过多年临床摸索,设计如下“针刀逐层切刺法”,即:针刀快速刺入皮下,然后逐层突破切刺,最后才到骨面,而不是一刀直达骨面。每到达一个层次后稍停,先轻柔缓慢刺探刀下的阻力感和患者的感觉,一旦碰到阻力,而患者也无异常感(疼痛或麻电感),即快速弹性突破,然后迅速放松并稍回抽。不大幅摆动,不在骨面上刺激。这种手法的优点是:能松解到各个层次的病灶,又很少损伤和出血,更能最低限度的减轻病人痛苦.
五、典型病例
黄昌达,男,28岁,广东阳江人
主诉:腰及左下肢疼痛1年余,加重伴左下肢麻木,行走困难半年。
现病史:患者一年前出现腰痛,伴左下肢酸痛,未予重视,仍然坚持工作。近半年来,腰及左腿疼痛逐渐加重,并出现左下肢麻木,行走困难。在当地医院多方求医,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各种保守治疗无效,医院建议手术治疗。入院时,患者上述症状不缓解,行走需人搀扶。
体查:表情痛苦,跛行,腰椎向左侧突,生理弧度变直,腰椎活动受限。腰、骶椎及左侧臀部广泛性肌紧张及触压痛,以左侧腰4、5棘突旁严重,并有向左下肢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左20度,右70度。
CT:腰4/5椎间盘向中央偏左突出,至椎管狭窄,神经根受压。
|
|
|
|
|
共 3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4-11-27 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