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黄散:藿香叶21克,山栀仁3克,石膏15克,甘草90克,防风120克,挫粉,用酒和蜂蜜炒药粉。每次服3-6克。
泻黄散泻脾热,主治脾胃伏火证。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
学习泻黄散,首先需要注意的是泻黄散证。
脾为中土,脾胃居中,而主导气机升降出入。脾胃为病,是所有症状中最全面的,千万不要狭义的理解脾病
脾有虚证也有实证,比如“此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脾有寒症也有热证,泻黄散就是脾热。脾有里证也有表证,四肢肌肉疼就是脾的表证。
脾喜燥恶湿,脾唯独没有燥证,燥证就属于胃所有了。
脾为中土,脾为脏器,是阴土。虽然胃阳是阳明,阳明阳热可以化热成火。但是阴土化热成火的能力就差的多。脾热主要还是脾的运化能力出了问题,导致气机升降失调,从而产生的郁热。
所谓的脾胃伏火,实际上也就是郁热。
我们看泻黄散这个方子,泻黄散用量最大的是防风。防风这个药物已经比较熟悉了,它是辛温解表药中最平和的一个,接近于平性。有风中之润剂之称。
防风还能够祛风胜湿
问题是,一个脾热证,用防风干嘛?还用了一个特大的剂量,是第二个药石膏的八倍量
石膏是清热药,可以清气分热,清胃热还是肺热效果都很好。而且石膏是辛寒药,可以有宣表的作用。
藿香也是辛,微温。藿香用叶,叶的宣发效果会比全株更好。藿香还有化湿的作用。
中医学习交流群内部交流资料 368175167栀子是清热药物,栀子仁有油性。有一定的滑肠作用。
我翻看了一些对这个方子的解释,发现扣帽子的多,都没有说明为什么脾胃伏火要用辛温药。
要想理解这个方子,需要从整方来分析。泻黄散用大剂量的防风作为君药,除了防风以外,有宣散作用的还要石膏、藿香叶和酒,四个药中有三个是辛温的,除了作为辅料的酒以外,藿香叶和防风都是微温,也就是温性很不明显。
因此在这个方子中,用的宣散药物很多,作用也大,而温性的药物虽然用量大,却都是用的很平和的药物,寒性的石膏和栀子却是清热效果很好的药物,整个方子看来,寒热药性平和,没有多少偏颇。
因此也能够看出,作者用宣散的方法来驱邪,目的是散,不是折热。
除了宣散以外,藿香叶可以祛湿,防风也是祛湿药,藿香叶还有醒脾的作用,酒可以增湿,但是酒行气作用很好,能够配合藿香叶宣通气机。
因此总的看泻黄散,就是宣散气机,通畅气机,以调和气机作为主要作用方向,气机通畅,则热自己就散开了,不需要另行清热。
这个方子用甘草,有的注家认为可有可无,这个理解不对。脾病怎么能够没有甘草呢?这个方子不仅用了甘草,还用了蜂蜜。而且是分开用的生甘草和蜂蜜,不是用的炙甘草。
因为主证有口舌生疮,用生甘草可以清热解毒,不炙。
又要用甘草来调和凉药和温药,还需要在一串疏导气机药中来健脾气,所以又加了蜂蜜。
这是既不扔生甘草的解毒功效,又保留炙甘草的调和功效
脾为中土,主导一身气机的升降,脾郁可以化热,用疏导气机的方法能够解郁,但是气机通畅以后必然会产生脾气不足,用甘草和蜂蜜补气健脾是有必要的。
我们用了四个课时,把方剂学属于附方的四个方子都说了一遍,它们是泻青丸,泻黄散。泻白散。导赤散。
除了泻肾的方子以外,其他四个脏都涉及到了。
肾也有火热证,比如耳暴聋,但是古人认为肾阳是人的元阳,就算是肾的火证,也不能泻,而是用引火归元的方法
作为五脏,是人体的核心器官,也是中医学藏象系统的核心。邪入五脏,所发生的首先是实证,应该用泻的方法。
现在很多人不知道从哪里看的书,五脏辩证只是肝还能留下一个实证,其他都成了虚,肺也虚,脾也虚。没人抓贼,心都虚了。还没老呢,肾也虚。这是不对的。
在疾病的初期,多实证,五脏也是一样。只有日久耗气,才会逐渐转化成虚证。
只有认识到一件事情的两面性,才是对事物的完整认识,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
|
|
|
|
共 2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5-1-5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