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上经常可见到一些针灸医生将针扎进穴位后,要么就加电,时间到了就出针,要么干脆什么手法都不做。这样的医生治病的疗效就可想而知了。靳三针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非常重视针灸的手法。中药要有效,除了用药精当,还讲究炮制、煎煮及服食方法。针灸是一种“术”,要起“犹拔刺”、“犹雪污”、“犹解结”的良效,除了选穴恰当,施术手法尤为重要。“靳三针”属于传统针灸术,其针刺手法,包括入针、行针和补泻三部分内容。 1.入针手法 入针的关键在于:两神合一,用意在针,得气为度。 所谓两神合一,即医者之神与患者之神合于施针穴位上。针灸是由医者和患者共同完成的,即是以医者的神调患者的神,两者都要专注。入针是针刺的第一步。首先应将针慢慢地靠近穴位,让患者知道针刺即将开始。接下来,针尖要在一瞬间快速通过皮肤以减少疼痛。刺过皮肤后,则应慢慢地往下压,医者不仅要留意针下的感觉,还要留意患者的表情、感觉的变化,入针深浅以得气为度。 缓慢捻转进针法是“靳三针”的独特入针手法。该手法强调针尖要接触皮肤片刻,快速破皮后再缓慢入针。针刺前针尖接触皮肤可保证取穴准确,引起患者警觉,有助于医患之间两神合一;缓慢捻转可激发表层卫气、增强针感;快速破皮可减轻疼痛甚至不痛;缓慢进针有助于探穴和得气,且不容易刺伤血管和神经,能保证操作安全。 2.行针手法 进针之后要力求得气。影响得气的因素有很多,例如针刺时机、患者体质、针刺深浅、穴位的准确度、患者的感觉等。如果入针后不得气,则应采取行针手法,使其得气。行针的目的是催气,催气乃为了得气。《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可见气至与否,是针刺有效的基础,若患者不能得气,就要用适当的行针手法来催气。 “靳三针”的行针手法往往采取捻转飞法,也就是传统的“飞针”手法。此法非常实用,而且容易掌握。“飞法”的操作:用拇指与食、中指相对捏持针柄,一捻一放,捻时食、中指内屈,放时食、中指外伸,搓动针柄,如此连做三次,整个手呈小鸟飞状。飞法能加强患者的针感,使其得气。 讲到飞法,就要谈及飞针引气。飞针引气,就是用飞法使得整条经脉上针感的传导加强,使气至病所。例如眼疾的治疗,扎眼三针以后,是不能在眼部行飞法的,而应该在远端穴位(如光明穴、太冲穴等与肝胆经、肾经、眼睛相关的远端穴位)上行飞法。相应的远端穴位一有针感,患者的病所就有了反应。例如治疗面瘫,往往可以在对侧的合谷穴行飞法。又如治疗头痛,如果是阳明经头痛,可以在远端的内庭、解溪、足三里穴行飞法;如果是后项痛,可以在昆仑、委中穴行飞法;如果是巅顶痛,可以在太冲和涌泉穴行飞法;如果是膀胱经、少阳经头痛,可以在外关穴行飞法。 3.补泻手法 在得气的基础上,行适当的补泻手法,才能实现传统针灸补虚泻实、调和阴阳的治病作用。“靳三针”常用的补泻手法运用了《针经》里最传统的补法、泻法、导气同精法(导气法)。 “靳三针”的补泻针法采用《内经》补泻中最基本的提插补泻法,因为其他补泻方法(如迎随、捻转、开阖、呼吸补泻法等)都是以提插补泻作为基础的。提插补泻要在得气的前提下,并选择在五输穴上行补泻。例如治疗鼻炎,不在迎香穴上做补泻手法,而在合谷穴上做;治疗眼疾,不能在睛明穴上做补泻手法,而应选择太冲穴;治疗耳疾,不能在听宫穴上提插,而应选择中渚穴。每条经脉都有五输穴,做手法时应遵循“补其母穴,泻其子穴”的原则。当然,原穴、背俞穴、募穴和其他特定穴都可以行补泻手法,但最常用的还是五输穴。 补法应重按轻提。“重按”,意思是缓而紧——把针紧紧地捏住,慢慢地往下压。“轻提”,意思是快而松——针紧紧地往下压之后,一松,很快地就提上来了。重按轻提的手法是在毫厘之间的。重按的时候紧紧地按,按的时候哪怕不动、紧紧捏住针柄,也是重按,然后把手一松,很自然地提上来。泻法应轻按重提。针刺得气以后,针在深处,医者轻轻将针尖一点,然后紧紧捏住针柄往上提。导气同精法,在《内经》中又称导气法。《灵枢·五乱》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操作要点是进针后用同等的力度持针,缓慢提插,既不补也不泻,以达到导气、同精的目的。医者应察言观色,针随患者的呼吸徐入徐出。操作过程中,应用暗示法,让患者的呼吸与医者的呼吸产生共鸣。因为患者的气息是病气,是一种不健康、不正常的气息,而医者是健康的人,用医者的气来引导患者,导向一个有规律、健康的呼吸。 在“靳三针”里经常会用到灸法。灸法也有补泻,和提插补泻是一个道理。行补法灸时,应温和悬灸,然后慢慢地靠近穴位,轻轻地提起来。例如补关元、气海,医者一手持艾条,另一只手的手指轻轻地放在穴位附近以感受温度,将艾条慢慢靠近患者的关元和气海穴,此时患者会觉得越来越热,待其感觉到烫的时候,轻轻迅速地将艾条提起来,然后再慢慢地靠近他的皮肤,如此反复。行泻法灸时,应将艾条迅速靠近患者皮肤,当患者感觉到很烫的时候,慢慢提起,引泄而出。例如,治疗寒邪所致的腹泻,可以在天枢穴、关元穴、气海穴做灸法泻法,一边熏一边吹,当皮肤发烫的时候,慢慢提起。行导气同精法灸时,往往选择四神穴、百会穴、背俞穴进行。操作方法是慢慢地往下放,在温和灸得到温度的时候(称为“得气为度”),再慢慢地往上提,就像前面所讲的“徐入徐出”。 补泻的效应是以患者的主观感受为主。“补”,是补的经脉之气,患者自我觉得“若有所得”;“泻”,是泻经脉之气,患者自我觉得“若有所失”。“补泻无形”,是患者自我觉得既没有“得”,也没有“失”,但整个人之“气”变得比治疗前顺畅。 |
共 4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5-5-7 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