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脊(脊椎矫正)由于其具有治疗针对性强、疗效好、医疗风险低、患者易于接受等特点,越来越收到广大骨科医师的青睐。
由于整脊是解剖学、影像学、生物力学的多学科结合体,很多医师感觉系统掌握有很大难度。这是为什么?怎样才能更快更好的掌握整脊技术呢?我们就此问题进行探讨和剖析。
一、欧美与中国医学体系的差异
在美国及欧洲高中毕业生是不允许直接报考医学院校的。需要先读四年工科,毕业后再读医学院校。因此欧美的大夫普遍年龄偏大(上学时间长),薪酬较高(比单纯工科类毕业生高出数倍)。在欧美的医学研究中也不难发现工程设计的影子,如心血管的“搭桥、支架”实际上就是人体体内的“管道工程”;人造心脏——人体体内的“机电工程”等。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国民收入较低,欧美这种双学位培养方式会造成专业医师的高额收入推高医疗成本。另外培养时间过长无法解决我国老百姓看病难的医疗现状,不适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
影像学为医学院校课程,但力学为工科类院校的科目。而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整脊影像学分析方法是美国冈斯坦德的全脊X光片分析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对脊柱的CR、DR正侧位片进行脊柱形态的分析。这里面大量应用了工科中的“画法几何”及“工程视图”等内容,这些在我国的医学院校的课程中却从无涉及。这也是中国医师接触整脊技术时感到困惑的主要原因。
二、整脊技术中什么最关键
提到这个问题可能大多数人都会说,当然是手法或技法了。实则不然。手法和技法不过是发力技巧及发力工具而已,这在整脊疗法中是不可或缺的,但不是最为重要的。那什么最重要?重要的是脊柱一体化及脊柱形象化概念的建立。
整脊治疗前要进行脊柱(或骨盆)的触诊及正侧位X光片的分析,通过一个(骨盆平片)或二个(X光正侧位片)平面图形,分析出立体化脱位形式(编写出相应的脱位编码),并在大脑里建立起病人脊柱的立体化形象。整脊疗法中采用的手法(或技法)的发力原则是“顺生理,逆病理”,整脊方案的确定决定了治疗的突破方向是否正确,也就是决定了疗效的好坏以及治疗的安全性。
经触诊或影像分析发现患者有多个脱位点,治疗时应分清原发性脱位和代偿性脱位。侧重于原发性脱位的治疗。这也是脊柱一体化概念建立的必要性。
三、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
通过学习补上工程类院校的“力学”及“工程视图”等课程。
四、博采众家之长化有宗为迷宗
目前国内外整脊门派众多,这使很多学员产生了困惑,不知道应该学习哪家的整脊技术为好,有的则出现了“逢庙必进、逢神必拜”的现象,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整脊应博取众家之长,化有宗为迷宗。因为各个宗师的研究方向和突破方向是不同的。但走遍名山访遍名仙也是不现实的。学习整脊不应光注重形式上的东西,如果通过力学的角度去分析,你会发现大家治疗的原理是基本一致的(力学原理),只不过是支点或杠杆位置以及发力方法的选择不同而已。
五、让整脊走进临床实战
培训学习整脊是最基础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但进步最快的方法是到开展整脊医疗较好的医院进修,或请整脊专家上门临床培训,这样你在学习和掌握整脊技术的同时,也可以看到病人从接诊、检查、治疗、一直到康复的全过程,才会做到心中有数。
祝君早日成为整脊高手! |
|
|
|
|
共 7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6-3-8 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