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善医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378|回复: 1

“赤脚医生”40多载不改医者仁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10 12: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村民的健康守护人
  面带慈祥的微笑,说话是那么有力,尽管满口的牙几乎已经掉完,廖根金还是抑不住心中的喜悦,拉起记者的手说:“我活了这么多年,当了45年的赤脚医生,如今政府给我们发放补助金,让我老有所养,我很知足了,感谢党和政府。”
  见到廖根金时,他正忙着在山上干活,今年的稻谷收成好,老人十分开心,他招招手说:“一年的口粮都是自己种的,身子骨还硬朗,就是腿脚不利索了。”
  76岁的廖根金是婺城区箬阳乡周坞村的赤脚医生。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为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毛泽东号召“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随后,全国农村出现了一大批经过短期速成培训,半农半医的卫生人员,他们为广大农民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被称为“赤脚医生”。
  在大队的鼓励下,1965年,初中文化的廖根金在当时的溪口公社卫生院学习一个月,第二年在琅琊卫生院学习三个月后,背起药箱翻山越岭、走家串户,开始了自己45年的乡医生涯。
  在血吸虫、麻疹、疟疾、伤寒等疾病流行的20世纪70年代,廖根金承担着农业生产和医疗服务的双重任务。
  廖根金说,“虽然当时是赤脚医生,但是也要参加劳动,和生产队的农民们沟通思想,知道他们的生活习惯,他们的思想情况,从劳动过程中,讲些预防知识让他们知道,提高他们对疾病预防的认识。”
  2010年,因为年纪增大,加上腿脚患了风湿性疾病,干了45年乡村医生的廖根金不得不告别乡医工作。
  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乡村医生,退休后的廖根金,没有了固定的经济来源,唯有依靠子女,养老成了他的一块“心头病”。
  艰难困苦时期
  廖根金当时所在的溪口公社,乡村医生很少,因为条件艰苦,廖根金要为本大队和周边村庄的病人提供医疗服务,每天的门诊量都超过100人次,一个医生要为几千人看病。开诊时间也是根据农民的作息时间而定。
  他说,“因为当时是大集体,大派工,五点多农民就开始干活,所以,我们五点多就要开始看病的了,看完病农民马上要去上班、插秧、割苗等等,所以说很早就要开始看病的了,而且当时休息时间是非常少的。”
  箬阳乡地处山区,当时,很多村庄都没有通路,出行都只能靠爬山,有时候晚上有病人,廖根金都要翻山越岭2个多小时才能赶到。
  除了医生少,当年药物供应也是相当紧张。廖根金回忆,当时,一个月分配到的药有时候一个星期就用完了。很多情况下,都是自己找草药给人治病。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高考的恢复,高校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医科毕业生,而国家对医生的执业资格也逐步实行正规化管理,“赤脚医生”逐渐被正规的医生所取代,他们大部分接受再培训,转为乡村医生,“赤脚医生”这个名称也就越来越少有人提起了。
  同当年相比,如今的医疗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硬件设施都在不断完备,医疗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加上有逐年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使居民的就医环境越来越好。
  满足与荣耀
  那个时代,廖根金在村里可谓是被人刮目相看。1965年,当村里通知廖根金去溪口卫生院学习时,他打心里高兴,左邻右舍也对他投来刮目相看的眼光。
  当时,农民眼中的地位名次:一是权、二是钱、三是听诊器、四是方向盘、五是供销社的营业员。
  因此,能够被大队选去培训当赤脚医生,给廖根金带来莫大的满足与荣耀。
  第二年,廖根金到琅琊卫生院学习3个月后,便到了合作医疗站开始卖药,两年以后,回村当起了乡村医生。“那个年代,乡村医生没有工资,能够当乡村医生已经是莫大的荣耀了,和普通群众一样挣工分。”
  在廖根金的记忆里,那个时候是没日没夜地忙,没事的时候和大家一起种田,有病人的时候,拎起药箱就走。
  看病的准则是服务上门,廖根金说,“我们乡村医生都是服务到家,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寒暑天气,我们都会第一时间上门服务。”
  在血吸虫病流行的上世纪70年代,乡村医生工作之紧张,常人是难以想象。每天晚上需要挨家挨户采血,第二天一大早还要送去乡镇卫生院检测。
  廖根金在当地有着良好的口碑,大家都说他病看得好,还有在疟疾、麻疹、伤寒等疾病爆发流行时期经受一次次考验。在当地,记者采访了许多老人,他们都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廖医生的医术高超。一位姓戴的大爷说,“那年代,每家每户都离不开廖医生。”
  乡村医生的身份带给廖根金的荣光,其实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
  据史料记载,1965年6月26日,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向毛泽东汇报工作。得知中国有140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县城,只有10%在农村,高级医务人员80%在城市,医疗经费的使用农村只占25%时,毛泽东发怒了。
  毛泽东说:“卫生部只给全国人口的15%工作。而且这15%中主要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
  毛泽东提出,“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服务”。
  1968年9月14日,《人民日报》转载《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这篇文章第一次把农村半医半农的卫生员正式称为“赤脚医生”,毛泽东批示:“赤脚医生就是好。”
  一年之后,乡医群体登上了国家庆典的中心舞台。从新闻纪录片《庆祝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周年》可以看到,一个由数百名年轻姑娘组成的队伍进入了检阅区,她们背着斗笠、挎着药箱,挽着裤脚,队列的前边是“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15个大字。这个方队即代表着当时分布在全国的数百万农村医护人员。
  在乡医声望达到高峰之时,《赤脚医生手册》的发行量仅次于《毛泽东选集》。
  在经济非常困难的这一时期,依靠合作医疗、赤脚医生、农村三级卫生保健网这“三大法宝”,中国为数亿农民提供了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并赢得世界赞誉。
  超龄服役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伴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启动,生产队纷纷解散,依托于生产队的乡医群体不得不自谋生路。
  廖根金对这份工作有着特殊的感情,山里的人民也离不开他,正因为如此,廖根金继续了自己的行医之路。
  廖根金从原来生产队分配给他的办公场所搬出,在自己家中开门营业。乡村医生治疗的大多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及慢性病的防治,患者需要打针吃药,乡村医生一般提取药费的10%~15%作为自己的收入,这些病的用药本身价格便宜,所以,廖根金所赚的药品利润很是微薄。
  即便如此,许多村民还是看不起病,很多村民都会赊账。廖根金的每月收入也较为微薄。生活过得也并不好。
  可是一直到73岁,廖根金还是在给村民看病。
  这几年,廖根金腿脚残疾,没办法只能“下岗”。
  说起自己为什么年纪这么大还在看病,廖根金说:“箬阳地理位置特殊,村庄交通不便,整个箬阳,就自己一个乡村医生,儿子看病也很不错,但不是卫校毕业的学生,村民们离不开乡村医生,他们也不会出山,需要我上门服务。”
  特别在一些常见病的防治和疫病流行期,乡村医生的工作异常劳累,在廖根金看来,自己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随时准备着,箬阳乡的大应、戴村、沙坑、横坑、瀛头等村的1500多人,都需要廖根金,不管冬天多冷,下雨下雪,村民一声呼唤,他就得上门服务。
  廖根金说,村民们都在等着你,你不去要哭,尽管山路难走,有时候甚至走好几小时,举着火把前行,村民们这么信赖你,你能不上门服务么。
  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今年7月2日,廖根金拿到了第一笔国家补助的乡村医生退休金,今后,他每月都能拿到450多元的退休金。悬在廖根金心头的一块心病终于落地了。他激动地说,“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自己干了一辈子乡村医生,老了国家还负责给我们养老,让我们这些赤脚医生不再赤脚,我从心底里感到快乐。”
  在没有这笔退休金之前,廖根金和老伴主要的经济收入是,每年卖出的1500元玉米和1400元四季豆,外加一点茶叶收入,两口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如今,每月都能领到政府补贴的退休金,让老两口的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廖根金说,“生活变得无忧无虑,每天的生活就是哄哄孙子,享受天伦之乐。”
  如今,说起自己的心愿,廖根金说,“自己活了一辈子,也当了一辈子的乡村医生,亲眼目睹了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成就。也切实享受到了国家政策带给自己的幸福与快乐。”他希望政府更加关注山区卫生事业,根据山区的实际,培养真正能够为山区人民服务的乡村医生,提升乡村医生对农村卫生事业的职业归属感,也可以培养土生土长的本地乡村医生,使他们真正能够为老百姓服务,让山区老百姓在家就能享受卫生服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27 13:3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shanyixing.com.cn ( 京ICP备19002974号-1  

GMT+8, 2024-11-23 17:06 , Processed in 0.08009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