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山深处,他骑摩托车、步行,为三个村、4000余村民服务。只要乡亲们需要,不管是白天还是深夜,他都要出诊。10年来他骑坏了 8辆摩托车,在夜里曾3次被摔成骨折,他从来没收过一分钱的出诊费。他说,他在大山里出生长大,会一直坚守下去,因为乡亲们需要他。他就是蒙阴县垛庄镇黄姑庵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刘元礼。 记者跟随刘元礼上山为村民看病
从蒙阴县垛庄镇驻地向南行10公里便是黄姑庵村,11月10日下午4时,当记者赶到黄姑庵村卫生室时,一位身穿隔离衣、背着药箱的中年男子骑着摩托车欲出发。他就是刘元礼,今年40岁,是村卫生室的一名乡医。他此行的目的是去距离卫生室5公里的山上,为一名叫姚桂兰的村民看病。于是记者坐上他的车。
行驶了4公里后,摩托车在路边停了下来。“下一段是山路,咱们得走上去。”刘元礼和记者一起沿着山路向山上走去。刘元礼告诉记者,他们卫生室负责黄姑庵村、石屋山村、石拉子村三个村4000余人的医疗保健。
步行了约20分钟,刘元礼和记者终于到达了姚桂兰的家。姚桂兰今年70多岁,患有腰腿疼病多年。她的老伴几年前去世,两个儿子均有残疾,家庭比较困难。刘元礼为姚桂兰检查了身体,并留下了一些常用药,并未收钱。“我这病要长时间吃药,这些年多亏了刘医生,他经常走那么远的路过来给我看病,从来没收过一分钱。”拉着刘元礼的手,姚桂兰十分感动。
给姚桂兰看完病,刘元礼和记者踏上归途,下午5时30分,当到达卫生室时天已经完全黑了。此时刘元礼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摩托车擦拭一番。“摩托车比我辛苦多了,这是10年来我买的第9辆车了。”刘元礼说,2002年他买了第一辆摩托车。因为走山路特别多,摩托车磨损厉害,10年间刘元礼已骑坏了8辆车。
夜里出诊他3次被摔骨折
1997年,卫校毕业的刘元礼回到家乡,在村卫生室当了一名乡医。附近三个村子只有这一个卫生室。因为在夜里经常发生急症的情况,刘元礼经常在夜里出诊。为了方便乡亲,多年来刘元礼一直住在卫生室里。今年10月的一天夜里零点,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的戚兴旺突然上吐下泻。他的村子距离刘元礼的卫生室有5公里山路。刘元礼骑着摩托车赶到他家,给他打上吊瓶,直到拔了针他才走,回到家已经凌晨2点多了。
因为夜里经常要出诊,手电筒是刘元礼必备的。但是有时急于赶路而看不清楚,刘元礼经常被石头绊倒,或是掉入路沟中。刘元礼说,在晚上跌伤是常有的事,严重时他摔伤导致骨折。从医15年来,他在夜里出诊被摔骨折已有3次。“他夜里出诊回来晚了我不放心就打电话,有时山里信号不好打不通我就找几个人一起出去寻找。”村卫生室医生李霞同时也是刘元礼的妻子,对丈夫夜里的安全很担忧。
15年来,刘元礼记不清走了多少的山路,但是即使走再远的路他也没收过村民一分钱的出诊费。
为乡亲们服务他选择一直留守
对于经济困难的村民,刘元礼从来不收任何费用。黄姑庵村73岁的五保户刘长顺老人患有肺心病多年。10年来,刘元礼一直上门为他服务,没收过一分钱的费用。
作为村卫生室的负责人,村卫生室如何实现良性发展,如何提高村卫生室的技术水平一直是刘元礼思考的问题。他认为村卫生室不能走个体化路子,当卫生院推行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模式时,刘元礼积极响应,在他的带领下,周边村的乡村医生都加入了一体化管理,这样整合了资源,充实了力量。2009年推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刘元礼自筹资金15余万元,完成了面积300余平方米的规范化村卫生室建设。
扎根大山15年,有同学建议刘元礼,凭他的技术到县城或市区开诊所收入肯定比做乡医强,但刘元礼不为所动。“大山里的乡亲们看病很不方便,如果我走了,他们怎么办?”刘元礼说,他在大山里出生长大,就要好好地为乡亲们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