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临床常见之症,它以不思饮食,见食不贪,伴随体重下降,汗多,发稀,色黄不泽,易感冒为特征。因小儿厌食常与各种疾病合并出现,儿科方书中未列入专门病种。鉴于本症在临床上较为广泛出现,致使医者无法入手。
一: 病因与诊断
1,饮食不调,喂养不当:由于父母缺乏育婴保健知识,片面追求高蛋白质、高脂肪等高营养价值及滋补食物,超越了脾胃正常运化能力,或过分溺爱子女,乱投杂食,经常糖果糕点不离口,或投其所好,养成偏食习惯,当食不食,破坏了饮食生活规律,使胃肠功能极度混乱。
2,药物影响:小儿口服红霉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及磺胺类药物,时间过久,用量过大,引起恶心呕吐,引起厌食,又有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石膏等大寒大凉之药使用失度,或妄用人参、生地、熟地、大枣、龙眼肉等滋腻之品,皆可损伤脾阳,气化分健运功能失调。
3,脾胃虚弱:小儿素体禀赋太差,脾常不足,出现长期食欲不振,蒌黄、汗多、蠃瘦之证,易患感冒和支气管炎,有明显抗病能力差的征兆。
4,疾病影响:高热、湿热、羁热、咳嗽、腹泻、痢疾等多种病中或病后,多出现厌食,有的属于邪热伤阴,胃阴不足,常伴有大便秘结,有属病邪留恋与中,脾胃运化功能障碍,有属中虚不食,在临床当细求因而论治。
小儿厌食和饮食积滞,两疾都同属脾胃疾患,但在治则上差异悬殊,临床不可不辨。饮食积滞一疾除食欲不振,乳食减少外,常见胃腹胀满、腹痛、食后易呕吐症状。厌食症则无腹胀腹痛,本症患者可查微量元素,有助于诊断和验证的治疗效果。
二,辨证与治法
小儿厌食症的辨证和治疗关健在脾胃。《幼幼新书,乳食不下,第十》“脾脏也,胃腑也,脾胃二气合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互调,则谷化而能食。”又《肌肤蠃瘦,第十二》“儿蠃瘦,不生肌肤,皆脾胃不和,不能饮食......。”因此,厌食症发病机理主要是脾胃功能障碍,根据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脾胃不和:本证临床最为多见。证见不思乳食或饮食无味,拒进饮食,较大儿童平时饮食稍多,即脘闷作恶,大便不调,时干时稀,形体较瘦,面色无华,精神状态一般无特殊异常,舌苔腻,舌质淡红。治法:和胃醒脾为主,佐以消导。用方如下。处方:广藿香,10 炒陈皮6 茯苓10 炒麦芽15 苍术科10 白蔻5(后下) 山楂10 神曲 15 鸡内金10 枳壳5 槟榔7
方解:本方以藿香、苍术、白蔻为主药,重在健脾化湿,和脾醒胃,加理气助运药,健中有消,具有开胃醒脾和运脾之功。苍术气味芳香,并非刚燥,且含有多种维生素的营养成份,若伴有腹胀者,加广木香6克,厚朴7克,呕吐加姜汁竹茹9克,厌食顽固者,配合小儿推拿。
2,脾胃虚弱:证见不思饮食,饮食无味或进食少许则泛泛欲吐,大便稀,伴有不消化食物,形体较瘦,精神较差,面色无华,四肢欠温,舌苔薄白,舌质淡,脉无力。治法以健脾益气,和胃助运为主。常用方异功散加减。处方:泡参15 炒苍术9 茯苓9 炒陈皮6 淮山药15 炒扁豆9 砂仁5 白蔻仁5(后下)山楂15 神曲15 炒麦芽15
方解:本方补而不滞,对脾胃虚弱而兼有气滞,食滞者较为适宜。此类病例不能过分强调“虚者补之”,恐其呆胃。运用泡参、苍术等健脾的同时,应同样注重和胃助运。若伴汗出过多、属气虚卫外不固者,加黄芪15 若脾胃虚冷于脚冷,大便不化者,加良姜3克。
3,胃阴不足:证见不思乳食或饥饿不欲食,口渴喜饮,皮肤干燥,手足心热,大便干结,形体消瘦,舌质红苔少,间有剥落苔,脉细。治法以滋阴养胃为主。方用养胃养液汤。
处方:北沙参15 麦冬15 玉竹10 胖大海10 鸟梅9 山楂15 神曲15
方解:本方清而不滋,养胃生津而不碍脾阳。若见脾阳不中者,用淮山药以补之。
二:病案举例略
三:预防与护理:人的生存赖之气血,气血来源于水谷,水谷的纳量靠脾胃。小儿厌食,脾胃功能障碍,小儿生长发育必然受到严重影响。必然出现蠃瘦,体重下降,大脑发育迟缓,智力低下,抗病能力明显减弱。为了促进儿童的健康发育,预防和护理需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合理喂养调节饮食:食物要粗、细粮、浑菜、蔬菜、水果、豆制品适当调配。注意食品新鲜,制用多变花样,使小儿乐于接受,增进食欲,对顽固性厌食患儿应尊循“胃以喜为补”的原则,以患儿喜爱的饮食来诱导开胃,暂不考虑其营养价值如何,待食欲增进再作妥善按排。
2,中医主张“乳贵有时,食贵有节。”提倡“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小儿不食不可用打、骂、强迫进食。饭前吃糖果、零食,尤其是巧克力、麦乳精、奶糖都会引起小儿厌食,故应注意建立起良好的饮食习惯。
3,小儿患病不可妄自投药,更勿滥用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对苦寒滋腻的中药,要适可而止,防止过量。
|
|
|
|
|
共 2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3-1-22 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