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907

谁影响了医改的积极性

看破 于 2013-2-3 15:58 发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3 15:5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看破 于 2013-2-3 16:10 编辑

  

谁影响了医生医改的积极性?  

  



   

医改关系到十几亿人民的健康福祉,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公立医院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改得好不好将直接关乎到医改的成败。然而,目前公立医院改革里出现了"两头热、中间冷"——政府很热,老百姓也很热,但是医生很冷的状况。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还远远未被调动起来,他们的真知灼见也还没有充分表达出来。而医生是实施医改的主要力量,没有广大医生的积极参与,"双向转诊"、"全科医生"、"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服务的满意度"等措施就很难落到实处,势必将影响医改的成败。解决如何调动医生参与医改的积极性的问题已刻不容缓。然而,医生"不积极"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呢?是制度缺失还是医生本身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医生积极性的医改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刨根问底——谁该为医生的"不积极"行为买单?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尹佳认为,不是医生对医改方案漠不关心,而是长期以来,医生表达渠道不畅,合理诉求长期得不到重视和认同,于是他们宁愿选择在医改中缄默。

医药卫生领域利益分配机制的扭曲

"看了新医改方案,我觉得缺乏让医务人员激动起来的兴奋点",北京军区总医院呼吸科主任陈杭薇坦言。医疗领域出现的诸多问题、乱象,根子上乃是医药卫生领域的利益分配机制出现了扭曲。《2011年中国卫生人力发展报告》披露,医务人员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53.4小时,远超过每周40小时的法定劳动时间;平均每月要值7个夜班。同时,在医改推进的过程中,各医疗机构普遍开展预约诊疗服务,改善就医环境,优化诊疗流程,延长门诊时间,开通双休日及节假日门诊等活动。然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目前局限在取消药品加成收入,破除"医药补医"机制,而在服务性收费方面几乎无任何进展,政府补贴又不到位,医生的劳动强度在不断加大,而收入又少的可怜,试想收入少得连养家糊口都不够的人,谈何工作积极性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生也有养家糊口、改善生活的需求和愿望,在政府对医疗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医生和医院都有创收的压力和动力,而医生的收入又难以与其医疗服务有效挂钩,这就抑制了医生改善医疗服务的积极性。

2.医患关系的紧张也影响了的医生工作的积极性。

如今,医院血案遍布全国各省市,横跨村镇县市省城京都,仅在2012年1年内就发生了22起。医院血案罄竹难书,而伤情各异,有双目失明者,有断肢残废者,有被割喉者,甚至还有生殖器被损者,可谓触目惊心,惨不忍睹。医患关系的如此紧张让医务人员每天为自己的人身安全绷紧了神经,医务人员形容自己的状况为"吃的是草、挤的是奶、挨的是鞭子",如此紧张的工作环境如何让医生充分发挥积极性?

3.医生受到约束,无创业的空间和平台。

2009年9月,卫生部下发《关于医师多点执业有关问题的通知》。随后,广东、海南、云南、四川、北京、江苏等地相继展开医师多点执业试点。经过两年多试运行,2011年7月,卫生部决定将试点地区扩大至全国所有省份,同时降低门槛,将申请医师的资格由副高级以上降为中级以上。国家出台多点执业政策,是希望把大医院的优质资源引到基层和社区,也得到公众的广泛支持。

然而三年过去,多点执业在各地普遍遇冷,不少省份申请人数不足百人,在一些城市甚至出现"零申请"。为何医生多点执业"叫好不叫座"?

医生要实现多点执业,一般要通过医生个人申请、所在医院同意、卫生局登记注册3个步骤。在公立医院,需要院长审批的多点执业几乎等于形同虚设。因为医疗人才与技术是医院最大的竞争力,哪个院长愿意把优质资源无偿送到其他医院?况且,医生在科研、教学、学术职称评定上都由医院说了算;以后的医疗报销、退休工资等也都指望医院。一句话,拥有国有事业单位编制身份的公立医院医生,是"单位人"而非"社会人",公开要求多点执业权利,相当于用身份保障换执业自由,多数人不敢"冒险"。

多点执业的政策执行起来真可谓"雷声大雨点小",完全没有实现其初衷。

4.一些历史问题没也没有解决

比如我们的医法,真的有必要把医生给患者看病,看成是潜在预谋犯罪,从开始医生就要为自己收集证据来免责么?有必要把主观是看病救命的医疗差错,定为中国最苛刻天价的制裁么?有必要把"患者不签字,医生就没权利救命"列入法典么?这是鼓励生命第一还是亵渎生命?总之,这是在医患关系恶化,政府当时不想、或无力解决问题时临时堵漏,照抄消法临时拼凑起来的垃圾法律,今天还有必要存在来限制治病救人么?

由上不难看出,影响医生参与医改的积极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医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通盘考虑,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否则就会顾此失彼,"按下葫芦浮起瓢"。

如何扭转医生不积极的局面?

作为医改实施的主力军,医生的热情和积极参与对医改的成功实施至关重要。而要激活医生热情和能量,需要社会各方面给予医生群体应有的尊重和呵护。作为医生期望得到的是尊严,而患者期望的是得到是良好的医疗服务,但如果医生灰头土脸、斯文扫地,患者的医疗服务又如何能切实得到保证?医改牵涉方方面面的利益,但医生和患者群体的利益调整应该是其中最核心、最应该得到明确的。

1.建立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激励机制。医疗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收入必须能够体现医疗卫生工作者的技术劳务价值,使医疗卫生工作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要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改革;对名医等特殊人才给予特殊待遇;落实对从事传染病等高风险岗位人员的待遇。与此同时,政府要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如果让医务人员通过创收养活自己,只能把医务人员推向人民群众利益的对立面。

完善绩效考核机制,要靠多劳多得,靠优劳优得。制定一个能够有效考核医疗卫生人员绩效的一个评价体系,还要制定若干个能落实到每一个医疗卫生人员日常工作中的指标,按照他的绩效来确定他的收入,打破大锅饭,拉开收入差距,以此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此外,逐步转向"以技养医",体现医生的知识技能价值。

2.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允许医生"多点执业"鼓励有资质的人员开办诊所或个体行医。在此需要主要强调医院的的作用。由于医院并不发自内心地支持本院医生多点执业,到本院注册就把自己放在医院的对立面了。因此医师多点执业亟待政策配套,包括解决医生第一执业点和第二职业点之间的利益分配和责任划分,以及多点执业带来的医疗责任风险等诸多难题。

3.让医生参与管理工作。鼓励医生参政议政,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医院管理的问题,而且更利于医改更加的合理设计和成功实施。

4、创造有利于执业发展的条件。要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提供提高业务水平的机会,调动医务卫生工作者钻研技术、增长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释放潜能,争取事业更大的发展。

5.营造"尊医重卫"的社会环境。无论是在抗击非典,还是在汶川和玉树的抗震救灾中,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都表现出了不计代价、不计报酬的强烈责任感,这支队伍在关键时刻是可以依靠、可以信赖的。在日常工作中,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是爱岗敬业的。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社会氛围,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关心和爱护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李克强副总理在今年全国医药卫生系统表彰大会上指出,调动医药卫生人员的积极性,必须创造"尊医重卫"的社会环境,形成全社会关心卫生工作、支持卫生工作、参与卫生工作、开创卫生工作新的局面。

6.完善法律规范,维护医生权益。细化和修订《职业医师法》,尤其应加强其中关于医生维权部分的解释,包括一生的人格定位、社会定位和职业性质。此外,要加强行业协会的建设。要从法律上赋予行业协会具体的权利、职责和义务,以行业协会的资料来规范医生的职业行为。只有内行管内行,才能管理到位。

不能获得全国500万医生配合和支持的医疗改革,难以成功!总之,医改最终要由医生来执行,医生是撬动医改的"活"杠杆,只有让中国医生在医疗改革中受益,而不是一味牺牲、一味无偿奉献,中国的医疗改革才有成功获得成功。



  







举报 使用道具
| 回复

共 1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3-9-20 14:03

 楼主| 发表于 2013-9-20 14: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版积分规则

本文内容不够精彩,我要自己发布

发布新帖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626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