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7-3-21 22: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章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未年,长沙太守,河南南阳人氏张机即张仲景所撰写,首创六经辨证。是一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辨证论治之书。“抓主证”与“辨病机”相结合。我个人认为,伤寒论的辨证思想是以《内经》、《难经》中的阴阳学说(三阴三阳)及病因学说体系为理论,归纳六个证候群层次即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和八个辨证纲领即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总纲来辨别疾病的属性、病位、邪正消长和病态表现。伤寒论的论治思想是在阴阳学说整体观念指导下,整理和保存发展了以《胎胪药录》、《汤液经法》方证药理诊治方法为依据,调整阴阳,扶正祛邪,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为治则。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提出了纲领性的法则,找出了中医临床各科诊疗的规律,创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方剂,也勇于创新了种类之多有效的剂型。为我们后世医家临床实践提供指导了基本准绳。正如已故八卦神医李阳波先生所说,二千多年来,运用五运六气最高境界的唯张仲景一人也。
        所以我们学习《伤寒论》,要初步建立六经辨证思想,要重视伤寒论原文学习。先辨六经再辨方证,方与证必须对应,六经来自八纲,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但是我们在临床上除了理论辨证、方证对应外,更应该从患者角度去考虑一下问题,看是否引导患者正确的生活方式也很重要。
       《 伤寒论》破译了黄帝内经疾病日期之谜,撬开了中医脉诊之神秘还原临证思路。伤寒论中脉法,张仲景按五运六气四时阴阳脏气法时思想,以三部诊法(寸口、太溪、趺阳),尤以寸口脉和趺阳脉诊断疾病。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天之五气与地之五味在肠胃化生为血气,此血气经过门静脉入肝,然后进入心肺,使营卫通畅,五脏得养。寸口脉为手太阴肺经的动脉,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气行于腑,气口成寸,以决生死。趺阳脉为足阳明胃经的动脉,反映胃气的强弱,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所以寸口和趺阳能决生死。
         但我们现在诊病多以寸口脉,寸关尺三关六部九候法,对于我们初学者,我们可以先简单再深层次多方面理解。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有脉,一息四到五至(72一90次/分),有胃有神有根之表现。有胃即徐和、从容、软滑;有神即有力柔和、节律整齐;有根即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脉象可以简单归纳三度(流利度、紧张度、均匀度)四要素(脉位、脉数、脉形、脉势)六大类(浮、沉、迟、数、虚、实类)。
浮脉(轻取即得)类,包括:浮脉即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主表证、虚阳浮越证;洪脉即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主热盛,夏天之本脉;濡脉即浮细无力而软,主虚证、湿困;散脉即浮取散漫而无根、伴至数或脉力不均匀,主元气离散、脏气将绝之证;芤脉即浮大中空、如按葱管,主失血伤阴之际;革脉即浮而搏指、中空边坚,主亡血、失精、半产、崩漏。沉脉(重按使得)类,包括:沉脉即轻取不应、重按使得,主里证;伏脉即重按推至筋骨始得,主邪闭厥病痛极;弱脉即沉细无力而软,主阳气虚衰、气血俱虚之证;牢脉即沉按实大弦长,主阴寒内积、疝气、瘕积。
迟脉(一息不足四至)类,包括:迟脉即一息不足四至,主寒证、亦可见于邪热结聚;缓脉即一息四至、脉来怠缓,主湿病、脾胃虚弱,亦可见平常人;涩脉即往来艰涩、迟滞不畅,主精伤血少、气滞血瘀、痰食内积;结脉即迟而时一止、止无定数,主阴盛气结、寒痰、瘀血、气血虚衰之证。数脉(一息五至以上)类,包括:数脉即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主热证、里虚证;疾脉即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主阳极阴竭、元气欲脱之证;促脉即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主阳热亢盛、瘀滞、痰食停积、脏气衰败之证;动脉即脉短如豆、滑数有力,主疼痛、惊恐之证。
虚脉(应指无力)类,包括:虚脉即举按无力、应指松软,主气血两虚之证;细脉即脉细如线、应指明显,主气血俱虚、湿证;微脉即极细极软、似有似无,主气血大虚、阳气暴脱之证;代脉即迟而中止、止有定数,主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仆损伤;短脉即首尾俱短、不及本部,有力主气郁,无力主气损。
实脉(应指有力)类,包括:实脉即举按充实而有力,主实证,也可是平常人之脉;滑脉即往来流利、应指圆滑,主痰湿、食积、实热、青壮年、孕妇;弦脉即端直以长、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疼痛、痰饮、老年健康者;紧脉即绷急弹指、状如转索,主实寒证、疼痛、宿食;长脉即首尾端直、超过本位,主阳气有余、阳证、热证、实证、亦可是平常人之脉;大脉即脉体宽大、无汹涌之势,主病进或健康人。脉位即脉的浅深长短,有浮沉长短脉;
脉数即脉的至数节律,有数迟促结代脉;脉形即脉的宽度形态,有洪细弦濡缓脉;脉势即脉的应指趋势,有实虚滑涩脉。
流利度即脉的通畅程度,有滑涩脉;
紧张度即脉的紧张程度,有弦缓脉;
均匀度即脉的节律脉律,有散微促结代脉。
         脉诊需要我们大家要多在理论上多层次各方面的学习,更要多临床体会,方能得心应手,望而谓之神,切而谓之本。切脉,脉诊是中医学的难点,理论上苦燥乏味,需要一个一个脉象去理解,但在临床上一定要用心,用自己一个平和之心去体会,寸关尺六部很少是单一的脉象,基本都是两并脉或多兼脉,这是检验医者理论上的参透和临证表现上的悟解相结合的最高境界。
         《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必须应用五运六气学说才能正确完整的理解。对于我们初学者,可以做一般的了解,边了解再深层次去学习。
         五运是指按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推算的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年运变化。五运又分大(中)运、主运、客运。主运是分主于一年中五个运季的五运之气,说明一年中五个运季的正常气候变化,年年固定不变。主运分五步,每步一个运季,每个运季的时间是七十三日零五刻,客运说明一年中五个运季的异常气候变化,它以该年的大运为初运,其五行相生,太少相生(太生少,少生太),分五步,运行及每步的时间与主运相同。年运与岁气的推算互相关联,密不可分。
        六气是指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推算的岁气,将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六气,即四个节气为一气。又分为主气、客气。
主气是指主时之气,共六步,一岁一周,万年不变,分别主一年中六段时间的正常气候。具体如下:    
         初之气: 厥阴风木 大寒、立春、雨水、惊蛰   
          二之气: 少阴君火 春分、清明、谷雨、立夏   
          三之气: 少阳相火 小满、芒种、夏至、小暑   
           四之气: 太阴湿土 大暑、立秋、处暑、白露   
            五之气: 阳明燥金 秋分、寒露、霜降、立冬   
             终之气: 太阳寒水 小雪、大雪、冬至、小寒   
客气是指各年时令气候的异常变化,它同主气一样分六步,但主气年年固定不移,客气却年年有变化。客气是依每年岁气的变化而推算出来。
        《伤寒论》的六经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其传变规律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其开阖枢的关系是:太阳、太阴为开,少阳、少阴为枢、阳明、厥阴为合。
伤寒六经是由内经的五运六气得来,六经即六气也。人在天地之中,感受天地之气而生。自然环境的变化古人归纳为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伤人,各有所偏好。六经外接六气,内调脏腑,对人体发挥着“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因此,六经即是六气,通过经络(手足六经)和人体脏腑形成一个体系。故经络是以六气和相应的五脏六腑冠名。通过经络也可以揭示脏腑的功能。所以说经络是人(或者说是生命体)与自然(五运六气)沟通的通道。确切地说,经络是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濡养肢体的通道。六经的实质就是六气为本,六经为标。寒气主太阳,燥气主阳明,相火主少阳,湿气主太阴,热气主少阴,风气主厥阴。即知:
         太阳寒水                           少阴心火
         阳明燥金                           太阴湿土
         少阳相火                           厥阴风木
也要知道六经包括手足六经。即太阳包括手太阳小肠和足太阳膀胱,阳明包括手阳明大肠和足阳明胃,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太阴包括手太阴肺和足太阴脾,少阴包括手少阴心和足少阴肾,厥阴包括手厥阴心包和足厥阴肝。  
         如果六气太过或不及,超过了六经的调节与平衡能力,人体不能适应就要发生疾病,轻则经脉病,重则累及相应的脏腑发病。所以人生在天地之间,天地之变化,也必然影响人体。也就是说,人体含有五运六气的信息,由于天地五运六气的变化,必然在人体上表现出来。 也就是说主气春夏秋冬即二十四节气是不变的,不同的是人的体质和环境及特殊气候也就是客气的不同。即主气的顺序是:
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 客气的顺序是先三阴后三阳,即:
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 这个是自然的气候状态。而我们看六经的传变规律是先三阳后三阴,即: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致病状态刚好与客气是相反的顺序。这种情况能用巧合解释吗?因为人体外为阳,内为阴,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而太阳为大阳,为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故首当其冲。而六经的传变是病理的,是由外到内的,因此是客气的逆传。所以六经病是客气加临主气侵犯人体所表现的症状和总结。
     我们来观察六经客主加临和伤寒论六经提纲的关系,因为主气万年不变,故伤寒论的三阴三阳只能是客气。其关系如下:  
          初气 二气 三气 四气 五气 终气   
客气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寒水 燥金 相火 湿土 心火 风木     
主气  厥阴 少阴 少阳 太阴 阳明 太阳                 风木 心火 相火 湿土 燥金 寒水   从这个致病表,我们可以看出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思路,我们初学者先再此做一个了解,以后多层次和各方面深入学习后,可以通过五运六气再升华自己的理论知识,并结合临床发挥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歌决:
仲师六经辨,
外感伤寒病。
阳少太三阳,
太厥少三阴。
太阳皮毛经,
阳明主肌肉,
少阳腠理开;
太阴至肢未,
少阴血脉来,
厥阴在筋膜。









举报 使用道具
| 回复

共 1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7-3-22 10:43

发表于 2017-3-22 10:4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版积分规则

本文内容不够精彩,我要自己发布

发布新帖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626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