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634

梅核气治验43例偶得

高子立 于 2013-8-22 16:40 发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22 16: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梅核气”一名始见于《古今医鉴》,而《金匮要略》只载其证治而无此名。临床上以中青年女性居多,属中医内科“郁证”范畴。多因郁怒伤肝,情志不遂以致肝的条达疏泄功能失常,日久而成此证。症状以咽喉部似有异物梗阻,咳之不出,咽之不下为主,临床多见,治疗较为棘手。笔者在辨证的基础上,采用《金匮要略》方治疗此病,屡获良效。现将临床治验43例中的病例介绍两则。

  病历资料

  例1:患者,女,27岁。2011年6月8日初诊。患者素体怯弱,多愁善感,情绪易于波动,因工作原因与领导不和,以致夜不能寐,口干,心烦,后见咽喉梗阻,咳之不出,咽之不下,纳食渐少,大便常秘。经多方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断为“慢性咽炎”。治疗较久,收效甚微,每于情志不遂,则病情加重。诊时症同前述,脉虚数无力,舌红少苔。证属肝郁化火伤阴之候,治以养阴清热,止逆下气,安神宁心。用《金匮》酸枣仁汤合麦门冬汤化裁,药用:枣仁炒20g,知母10g,茯苓12g,川芎6g,甘草5g,麦冬18g,半夏6g,党参15g,佛手10g,夏谷草12g,大枣5g。5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1周后复诊,诉服上方后,夜能安寐,咽喉梗阻已轻,口干,心烦症状减轻,余症均减。效不更方,仍守上方5剂。服后症情大减,已能正常工作,并嘱其怡情悦志,善于调理以防复发。后如情志不遂,稍感不适,即用上方而安。按:《金匮·虚劳篇》云:“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金匮·肺痿篇》云:“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此病属肝失条达,郁火伤阴之候,虚热上扰,心神不安,则夜不安寐,火伤阴液,肝逆则肺胃之气俱逆,故咽喉梗阻,余症及脉舌均为阴虚之象。故用《金匮》之酸枣仁汤合麦门冬汤化裁,以养阴清热,止逆下气,安神宁心。方证合拍,故收效颇捷。

  例2:患者,女,32岁。2009年9月5日初诊。患者素体较丰,但胸襟较狭,因家庭不和,常有争吵,郁郁寡欢。近来其夫因赌输钱,吵闹后而发病。症见咽中不适,如物梗塞,咳之不出,咽之不下,伴胁痛,胸闷,嗳气则舒,咳痰不爽,纳呆,脉弦滑,舌红薄白腻苔。经X线食道钡餐透视,未见异常。证属情志郁结,气机不畅,气滞痰凝所致。治以开结化痰,顺气降逆,用《金匮》半夏厚朴汤加味治之。药用:半夏10g,川朴10g,云苓15g,苏梗9g,陈皮10g,柴胡18g,枳实10g,香附10g,郁金10g,薄荷6g。3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1周后复诊,症情已减,纳谷已香,神气转旺,仍守上方出入为法,服6剂,诸症递减。后用消遥散化裁而收全功。按:《金匮·妇人杂病篇》云:“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此证属肝郁乘脾,脾运不健,生湿聚痰,痰气郁结所致,阻于胸则胸闷,随气上逆,阻于咽际则如物梗阻,余症及脉舌均为痰气互阻之征。故用《金匮》半夏厚朴汤化裁,以开结化痰,顺气降逆为治,使气顺痰除而收效。后用逍遥散解郁健脾,以巩固疗效,防其复发。

  讨论

  《仁斋直指方》描述本病云:“七情气郁,结成痰,随气结聚,坚大如块,在心腹间或塞咽喉,如梅核、粉絮样,咯不出,咽不下”。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病理为七情郁结,肝失条达,致气机不和,气血失调。肝气横逆犯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气交结上逆,郁结于胸膈之上,如梅核塞咽,肉块梗喉,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若久郁化火伤阴,则可出现阴虚火旺之证。

  医方之祖的《金匮要略》虽无“梅核气”的病名,但对其证治的叙述较为精详,常为后世所采用。文中所举二则病例,均用《金匮》方治疗,但由于禀赋有别,虚实各异,故选方用药不同。例1病情偏虚偏热,治用亦补亦清;例2偏实偏壅,治用疏导为主。本病诱因多与情志有关,正如《景岳全书》所云:“情志之郁,因郁而病”。《医醇滕义》亦云:“气得疏通,郁于何有”。说明调畅气机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必须在辨证的基础上配以适当的疏畅气机之品。只要辨证准确,选方用药得当,会能收到满意效果。
举报 使用道具
| 回复

共 2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3-8-22 22:35

发表于 2013-8-22 16:5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8-22 22:3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版积分规则

本文内容不够精彩,我要自己发布

发布新帖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626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