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
患儿,男,6岁。患急性胃肠炎在私人诊所输液治疗,因家属未发现输液器液体已完毕,自行换瓶,以致残留于输液滴管内部约5mL空气进入体内。约3分钟后,患儿出现胸闷,剧烈呛咳,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呼叫120送入急诊。入院时查体:血压85/57mmHg、心率130次/ 分、呼吸36次/分,两肺呼吸音粗,心尖区可闻及少量“水泡声”,神志清,考虑空气栓塞。
急救处理:①体位:迅速将患儿置于头低脚高的左侧卧位,使空气局限于右心房,以利血液将其击碎,同时也避免空气堵塞右室流出进入肺循环。②给氧:头罩或鼻导管吸氧,氧流量5L/min,可给予纯氧,半小时后患儿病情好转,面色红,呼吸28次/分,胸闷症状缓解。③加强呼吸循环支持,对症处理。
输液空气栓塞是由于输液管输液时空气未排尽、输液管连接不紧密、加压输液、连续输液续瓶时不及时而又没有注意重排空气,导致空气进入静脉,随血流经右心房到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引起严重缺氧。此时,患者感到胸闷,呼吸困难或严重发绀,听诊心前区可闻及响亮的“水泡声”。
症状多出现在气栓10分钟内
发生空气栓塞的必要条件有3个:空气来源、血管破口、血管内外压力差。静脉输液空气栓塞发展的早期,由于一定量气体集中在右心房,肺血管床和心腔的生理成分(血液)大部分可完全被气体取代,迫使心脏血管变为气泵,导致心肌、呼吸、循环中枢缺血,当缺氧达到不能维持这些脏器最低生理功能时,便可能发生心肺骤停。进入静脉的空气量、进入的速度和患者心肺功能的代偿情况是决定病情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而且症状多出现在空气栓塞后3~10min内。研究发现心腔内空气的存留时间随注射空气量的增加而延长,因此,在静脉输液和其它手术操作中应该严加注意和防范。
处理:吸氧,头低左侧卧位
一旦发现有空气栓塞,应立即检查静脉通路有无空气进入,纯氧通气;头低左侧卧位或半左侧卧位,使空气进入右心房,避开肺动脉入口;理论上发生静脉空气栓塞时,从右心抽出空气是理想的处理方法,通常采用经中心静脉导管抽吸心内气体;升压药维持血压,吗啡静脉注射等。心跳停止时按心肺复苏的原则抢救。
如有脑性抽搐可应用安定,也可应用激素减少脑水肿、应用肝素和小分子右旋糖酐改善循环。肺毛细血管的直径通常在20μm以下,空气栓子一般不会通过肺静脉进入左心室。心内分流可能是静脉栓子进入体循环的主要途径。在卵圆孔未闭和部分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身上,应该考虑到这种可能性。
预防:规范操作,加强巡视
为防止输液过程中空气进入体内,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静脉输液前要一次性排尽空气,针头与输液器连接紧密,输液过程中要及时更换溶液瓶,溶液滴完要及时拔针,严防空气进入,造成栓塞。当发现空气进入体内时,立即夹注静脉管道,防止空气进一步进入。
2.患者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及时巡视,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3.有深静脉置管或浅静脉置管的患者输液时,需检查置管是否通畅、肝素帽与留置针连接是否紧密。使用微量输液泵患者也需护士准确调节输液速度,以免调节错误造成空气栓塞。
4.做好家属的宣教工作,指导家属做好输液的配合工作。 |
|
|
|
|
共 4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3-11-27 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