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4-3-11 21:4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食管癌
病理:食管癌较多见于胸中段,以鳞癌多见。
按肉眼或内镜所见(早期)——斑块型—最多见
病理分型:环行狭窄—缩窄型(硬化型)
深陷而边缘清楚的溃疡—溃疡型
向腔内呈蘑菇样突起—蕈伞型
癌瘤的上下端边缘呈坡状隆起—髓质型
临表:中晚期典型症状—进行性咽下困难
诊断:确诊—食管镜
普查—食管脱落细胞检查
常用/首先采用—食管X线气钡双重对比造影
食管与邻近器官的关系、确定放射治疗靶区—CT
鉴别诊断
  早期:无典型症状,(1)返流性食管炎(2)食管憩室(3)食管静脉曲张鉴别。
  中晚期:出现咽下困难,(1)食管良性肿瘤、
(2)贲门失弛缓症相鉴别。X线钡:食管下端及贲门部呈漏斗状或鸟嘴状
治疗  手术:首选。但是,食管上端或,不能切除的中下段,放疗效果好。
急性胃炎
病因发病机制:
①药物:非甾体抗炎药、某些抗肿瘤药、口服氯化钾或铁剂等,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层,或通过抑制环氧合酶而抑制前列腺素(有维护黏膜屏障完整性的重要作用)的产生。
②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或MODS等损伤胃黏膜屏障。
③乙醇直接破坏黏膜屏障。
④十二指肠液反流至胃腔;胆汁和胰液中的胆盐、磷脂酶A和其他胰酶破坏胃黏膜屏障。
⑤急性感染。
临床表现:
上腹痛、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解痉药物可缓解。
Curling溃疡—烧伤所致;
Cushing溃疡—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所致
诊断:
临床诊断:根据病因(或诱因)、临床表现(上腹痛、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等);
确诊:急诊胃镜检查(出血后24 ~ 48小时内进行)。腐蚀性胃炎急性期禁忌行胃镜检查。胃镜表现:急性胃黏膜病变—弥漫分布的充血、水肿、多发性糜烂、出血灶和浅表溃疡。
治疗
1.        对症治疗、去除病因。
2.        常规治疗:抑酸药,降低胃内酸度,保护胃黏膜。
慢性胃炎
病因和发病机制
         又名        病变主要位于        病因
多灶萎缩性胃炎        B型胃炎        胃窦        幽门螺杆菌感染
自身免疫性胃炎        A型胃炎        胃体        自身免疫:
① 壁细胞抗体攻击壁细胞,使壁细胞总数减少,导致胃酸分泌减少或丧失;
② 内因子抗体使内因子(由壁细胞分泌)丧失,引起维生素B12吸收不良而导致恶性贫血,血清促胃液素明显增高
病理改变:
炎症: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
萎缩:严重者胃黏膜变薄,萎缩过形成时,胃黏膜可不薄。
肠化生:固有腺体被肠腺样腺体所代替
临床表现:
多灶萎缩性胃炎:可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
自身免疫性胃炎:可伴有舌炎和贫血。
辅助检查:
胃镜+活组织检查—最可靠
红斑(点、片状或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慢性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
黏膜呈颗粒状、黏膜血管显露、色泽灰暗、皱襞变小—慢性萎缩性胃炎
治疗:
1、        消除和避免有害因素    2、抗酸,保护胃黏膜
功能性消化不良(FD)
临床表现: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和上腹部烧灼感
诊断和鉴别诊断: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和上腹部烧灼感,至少一个
诊断前症状存在>6个月,近3个月内每月出现症状>3天
排除器质性病变
治疗:目的—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可用,胃粘膜和抗酸药
消化性溃疡
溃疡: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
病因和发病机制:保护因素①上皮细胞;②上皮前的黏液和碳酸氢盐(HC03-);③上皮后黏膜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内的血流;④前列腺素E(等保护因子)
攻击因子:幽门螺旋杆菌、胃酸/胃蛋白酶
DU多发生在球部,前壁比较常见;GU多在胃角和胃窦小弯
临床表现:(杜(DU)十娘饿了迷人)
DU—饥饿痛:疼痛在两餐之间发生,持续至下餐进食后缓解;
GU—餐后痛:餐后约1小时发生,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至下餐进食后再重复。
  部分患者(DU较多见)疼痛还会在午夜发生(夜间痛)
辅助检查:
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组织检查—确诊首选。
X线征象:直接征象:龛影,有确诊价值。
幽门螺杆菌检测:(侵入)快速尿素酶试验—初步判定胃黏膜中有HP,简单。
(非侵入) 13C或14C尿素呼吸试验—阳性率高,结果准确(抗菌后复查)
诊断和鉴别诊断:
确诊:胃镜检查。      X线钡餐检查:发现龛影亦有确诊价值。
溃疡型胃癌:早期要靠病检。发展期:A.溃疡不规则,较大;B.底凹凸不平、苔污秽;
C.边缘呈结节状隆起;D.周围皱襞中断;E.胃壁僵硬、蠕动减弱
并发症
1.出血:是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上消化道大出血最常见的病因亦是消化性溃疡。
2.穿孔
3.幽门梗阻:呕吐物含发酵酸性宿食。严重呕吐可致失水和低氯低钾性碱中毒。
内科治疗:目的:消除病因、缓解症状、愈合溃疡、防止复发和防治并发症。
不除HP,就用PPI或是H2受体拮抗剂,
根除HP的三联疗法1.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选择两种)+PPI; 疗程7天(可两周)
外科治疗:手术目的:永久减少胃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的能力。
胃大部切除术:切除整个胃窦部黏膜,减少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
迷走神经切断术:切段迷走神经,减少胃酸分泌。(主要用于DU)
术后并发症:1.术后胃出血2.十二指肠残端破裂3. 胃肠吻合口破裂或瘘4.术后梗阻等

急性穿孔
诊断1.病史:较长的溃疡病史2. 主要症状:突然发生剧烈腹痛,呈刀割样,很快扩散到全腹3.体格检查:板状腹”,全腹有压痛和反跳痛,肠鸣音消失 4.辅助检查:立位X线检查:膈下游离气体
治疗及手术指征
(1)非手术治疗:症状轻、一般情况较好的单纯性空腹、较小穿孔。以胃肠减压和禁食为主,配合输液和全身抗感染。
(2)手术治疗:饱食后穿孔、顽固性溃疡穿孔;伴有幽门梗阻、大出血、恶变等并发症者;
非手术治疗6~8小时后,症状、体征不见好转。A.单纯穿孔缝合术B.彻底的溃疡手术治疗

大出血
诊断:根据典型症状体征:①失血量短期内>400ml时,出现面色苍白、口渴、脉搏快速②失血量>800ml时,可出现明显休克现象
手术指征; ① 重症② 复发③ 内科无效④ 并发症⑤ >60岁,或伴有动脉硬化症
⑥ 难以纠正的休克

瘢痕性幽门梗阻
临床表现: ①突出症状:呕吐多为宿食,不含胆汁②查体:上腹部膨隆,低钾、低氯碱中毒③辅助检查: X线钡餐——24小时后仍有钡剂存留。
诊断: ①长期溃疡病史②典型胃潴留呕吐征③X线钡餐
治疗——手术的绝对适应证
胃癌
病理:
早期胃癌: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者,不论病灶大小或有无淋巴结转移
肉眼分型:早期:Ⅰ型(隆起型)        癌灶突向胃腔
                Ⅱ型(浅表型)        浅表隆起、平坦型、凹陷型
                Ⅲ型(凹陷型)        较深的溃疡
进展期胃癌:侵入肌层为中期;BorrmannⅠ型(结节型)突入胃腔生长的息肉型或结节型
达浆膜下层或超出浆膜向外浸润至邻近脏器或有转移为晚期。
BorrmannⅡ型(溃疡限局型)        呈溃疡型生长,边界隆起呈围堤状,周围浸润不明显
BorrmannⅢ型(溃疡浸润型)        中央呈溃疡型生长,并向周围浸润,边界欠清
BorrmannⅣ型(弥漫浸润型)        沿胃壁各层弥漫性浸润生长,累及广泛,使整个胃僵硬呈皮革状,又称皮革胃
   
特殊类型:①腺鳞癌;②鳞状细胞癌;③类癌;④未分化癌。(味蕾现鳞)
普通型:①乳头状腺癌;②管状腺癌;③低分化腺癌;④黏液腺癌;⑤印戒细胞癌。
临床表现:
疼痛与体重减轻。常有较明确的上消化道症状,乏力、消瘦,部分有恶心、呕吐
诊断:
纤维胃镜检查(首选)、X线钡餐检查和胃液细胞学检查是3项关键性手段
治疗:
手术治疗:均须切除小网膜、大网膜、结肠系膜前叶、胰腺被膜。
根治性胃近端大部切除、胃远端大部切除。距肿瘤边缘5cm以上。
胃近端大部切除及全胃切除:切除食管下端即距离贲门3~4cm。
胃远端大部切除及全胃切除:切除十二指肠第一段即距离幽门3~4cm。
肝脏解剖
  
主要考点:Glisson鞘包裹:门静脉、肝动脉、胆总管
胆囊三角(calot):胆囊、肝总管、肝面
胆囊窝中部斜行向上,直至下腔静脉左侧壁连线,手术劈开的良好位置——肝脏左右叶分界的解剖标志
举报 使用道具
| 回复

共 0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4-3-11 21:43

本文内容不够精彩,我要自己发布

发布新帖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626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