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腰背 承山 求,2 、肚腹 公孙 留,3 、头顶寻 风池 ,
4 、面口 地仓 收,5 、咳喘取 二定 ,6 、夜啼 二柱 谋,
7 、小腹 三阴 交,8 、转胎 至阴 灸,9 、 二沟 通便秘,
10 、隐白 停崩漏,11 、鼻衄 当泉 止,12 、心胃 内关 疏,
13 、腿痛刺 重海 ,14 、目疾透 攒竹 ,15 、 大椎 解癇热,
16 、 少商 利咽喉,17 、 阿是 蠲酸痛,18 、 人中 善急救,
19 、眩晕 绝骨 觅,20 、失眠 安神 搜,21 、疳积 四缝 妙,
22 、补虚 关元 优,23 、心疾针 通里 ,24 、肝肾调 蠡沟 ,
25 、遗尿 缩泉 求,26 、胃痛 二脘 留,27 、肠痈寻 阑尾 ,
2 8 、尿频 二溪 收。
1 、腰背 承山 求
承山主治腰背疼痛,腿痛转筋及便秘,痔疮脱肛诸症。笔者认为腰背疼痛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主要经脉病,肾与膀胱相表里,腰为肾之腑,腰痛为肾病之外候,实证腰痛宜配腰部阿是、 昆仑 、志室诸穴,针刺为主,或取三棱针点刺出血。虚证腰痛则宜配肾俞、命门、关元宜艾灸为主。《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载承山:“……善治腰疼痛,痔疼大便难……”。
针灸方:( 1 )急性腰部肌肉扭伤:承山,外关加耳针:腰椎、神门。( 2 )肩背酸痛:承山、天宗、或针或灸,其效俱佳。
2 、肚腹 公孙 留
公孙归属足太阴脾经,为其络穴,能联络脾胃二经,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具有健脾和胃;通调肠腑,消食化滞,清热利湿,主治胃痛,呕吐,呃逆,消化不良,腹痛、腹胀、急慢性肠炎、痢疾,妇科疾病及头痛诸疾。
有资料载:“针刺正常人的公孙穴,可以使腹部的耐痛阈显著提高。”
针灸方:腹痛胃胀取穴:公孙,内关,足三里,配合中药内服疗效更佳。《席弘赋》“肚疼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瘳”,《拦江赋》载:“胸中之病内关担,脐下公孙用法拦。”
3 、头项寻 风池
风池属足少阳胆经,具有清头明目,疏风解热、通利官窍等功能。肝胆相表里,肝为风水之脏。易化火生风,上扰清窍,胆附于肝,肝胆之火易循经上扰,古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凡眩晕中风及外感风邪皆可用之。足少阳与阳维脉交会风池,阳维脉又通督脉,督脉入络于脑,“脑为元神之府”,又按循行可治疗颈项、耳、目、侧头部及脑部诸种疾病。
针灸方:( 1 )偏头痛:风池、内关、丰隆、百会。( 2 )颈项强痛:风池、天柱、阳陵泉、悬钟。
4 、面口 地仓 收
地仓属足阳明胃经,乃手、足阳明经与阳跷脉之会,穴有疏风通络,调和气血的功效。面口部位的病症,均能治之。
针灸方:颜面神经麻痹取地仓、颊车、合谷、丰隆、风池。
《百症赋》:“颊车地仓,正口 口 呙 于片时”。
针灸方:小儿流涎:地仓、合谷,承浆,足三里。《龙光赋》:“地仓能止两流涎”。
此外:地仓对三叉神经痛及颜面神经麻痹,有一定疗效,针灸美容时亦常用,乃治疗口纹之要穴。
5 、咳喘取 二定
“二定”即定喘与定咳之缩称,定喘为经外奇穴位于颈后部。
主治:哮喘,咳嗽,背痛及颈椎病。
定咳为笔者经验用穴、穴位于厥阴俞旁开 1 寸,即第 4 胸椎棘突下旁开 2.5 寸。
|
|
|
|
|
共 2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4-3-15 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