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药卫生网上看到的感觉非常好所以转过来让大家看看
皮试虽然是临床中一种最常见且比较简单的操作,但是里面却有好多学问。
困惑:皮试标准模糊
皮试的医嘱开出后,医务人员如何做呢?各地均有不同的标准。基础护理书上,皮试仅限于青霉素、链霉素、盐酸普鲁卡因等几种药物。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新药层出不穷,我们所学的书上并没有针对这些新药的明确的说明,给临床配制皮试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最让人头痛的是,有些药物的说明书没有写清楚具体操作方法、多大浓度,如注射用头孢他啶药物的皮试说明是这样写的: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有过敏的患者禁用;对青霉素过敏者权衡利弊,有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或即刻反应者,不宜再选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这说明写得太简单了,一点儿也没有提及操作方法。
细心:严格“三查七对”
做皮试前,首先,医务人员要仔细地观察药物,不仅仅是坚持操作中“三查七对”的原则,更重要的是,现在的药物克隆的产品比较多,许多药物有多胞胎之疑。比如,有些药物外包装完全一样,只是剂量不同,或者不同的药物也有好多相似之处。其次,医务人员要仔细观察药物,看有没有过期及变质,瓶口有没有松动。我曾见过装头孢类药物的玻璃瓶在贴标签内面处有裂缝的事件。
对于皮试液的浓度,我们从应用的安全性、敏感性、患者的疼痛感等多方面进行考虑,皮试液浓度宁高勿低。皮试液浓度稍高,只会使阳性率增加;但浓度低后,该反应的没有反应出来,就会出现问题。近几年来,我们也一直坚持这个原则。
配制皮试液要选用合适的注射器,这关系到配制皮试液的准确度。按照无菌操作原则配好皮试液,到患者的病床旁,我们要核对患者的姓名、床号及“三史”(用药史、过敏史、家族史)。我科规定的原则是先让患者说出他(她)的名字,然后,医务人员拿着治疗牌再核对两次,以确保无误。
爱心:处处为患者着想
医务人员要学会寻找做皮试的最佳部位。有人将前臂分为三区九点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发现腕横纹上3厘米正中间为最佳注射点,此处神经末梢较为稀疏,痛感较轻,且易于观察。皮试操作要提高成功率,还有角度及皮肤绷紧的问题。另外,患者要放松心情和不要活动,以便医务人员准确地操作到合适的部位。对于一些烧伤的患者,我们还在腹壁、大腿内侧等部位做过皮试。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多掌握一些经验和技巧,医务人员才能大大地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赢得患者的信任和满意。
警惕:皮试后严密观察
做完皮试后,我们要告诉患者有哪些注意事项,如有不适要及时按呼叫器。极少数患者在皮试时会发生过敏性休克,常于注射后数秒至5分钟内开始,先出现皮肤瘙痒、四肢麻木的症状,继而呼吸困难、胸闷、脉搏快且细速、血压下降、大量出汗,如不及时抢救,会导致死亡。因此,无论做何种皮试,皮试前,医务人员应备好急救药物,注射后严密观察,一旦患者出现异常反应,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即使是皮试阴性者,在首次用药或每次注射后的半小时内,医务人员也应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在临床中,我们要仔细地观察每一个细节,及时发现患者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做到防患于未然。
|
|
|
|
|
共 4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4-5-22 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