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一开始就提出“医者不自医”的问题。首先坦言自己和家人身体都不是很好,自己学医的动机也来自于此。接触的医生多了,后来发现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很多医生自己的身体也不是很好;很多养生专家也不按着养生的方法去养生。关键是有些医生自己还是好医生,真的能够看好病的医生。为什么会这样?
经过观察,梁冬得出了两点结论:(1)医生都是去帮别人治病,却没有照顾好自己。(2)在健康的问题上,医疗占的比重其实很低。大概30%来自于遗传,30%来自于环境,比如空气、食物等,30%来自于思维和行为习惯,医疗可能只占不到10%。 个人体会:梁冬说得很对,这个现象我也疑惑了很久,为什么有些医生并不是很长寿,甚至有很多大师级的名医,也常常英年早逝?我想还有几个原因:(1)当今社会,生存压力大,特别是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医生每天面对的都是人命关天,搞不好掉脑袋,还得赚钱养家,容易么?(2)人的寿命,与医术的高超似乎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比如汽车,并不是修车修得好才耐用,而是汽车本身的质量好,每天都保养得好,才用得久。人的寿命也是如此,就像一盏油灯,多添加点油,省着点用,才烧得长久。(3)医者不自医,是因为看不见自己。人的眼睛都是往外长的,正所谓当局者迷,自己有什么问题,根本就不知道,而是你自以为知道。其实,人若是能看得见自己,对自己的讨厌将无以复加!
陈立新老师说,他一直有一个观点,你是一个病人,我是一个医生,我们两个人的关系,只是建立在你的病痛的时间段,而不是一直要陪伴你的终生,因为你不是我生命中的伴侣,而是过客,你是患者,治疗完了就完了。做朋友是另外一回事。 个人体会:这话听起来很刺耳,很难受,就像医闹纠纷中可恶的医生,不负责任,没有人情味,可冷静下来想想,患者真的要反思。这世上真的没有哪个医生能一直陪伴在你身边,嘘寒问暖,一有状况,随时相救。连自家父母都做不到!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负起完全的责任,每次得病治好后都应该反思,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我的生活习惯有问题?以后怎么避免?唯有反思,才不会老得病,老找医生。
杨硕诚老师和陈立新老师都认为,中医一定要实修实证,不是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一定要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陈立新老师2008年到香港大屿山宝莲寺,看见上面 “信解行证” 几个字,顿时开悟。信是暂且相信;解是分析理解,寻求理论支持;行是践行;通过实践,最后得到印证、验证。验证过后你就更加相信了,这是一个不断偱环的过程。重点是解和行。理解需要见多识广,需要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而知道之后,关键是要能做到,这个更难。要将所知的真理变成你内在的个性,形成习惯、性格,才真正是你自己的。
|
|
|
|
|
共 1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4-6-10 08:33